(共28张PPT)
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层次 派别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记、仿制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君主立宪、和平改良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前路何方?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走西方民主政治之路
走西方启蒙文化之路
1956—1976年三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文革”结束后,是不是思想上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呢?
两个凡是的提出
毛主席要我们时刻不忘记阶级斗争,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 ...毛主席要我们这样做,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的这样做。
——华国锋《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思想僵化
经济衰退
就业困难
民主与法治遭到破坏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时间:1978年5月
(2)内容:强调... ...否定... ...,重新确立... ...,纠正... ...
(3)意义: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1)背景:
1978年12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历史性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内容:
(3)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路线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组织路线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知识回顾: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知识回顾: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党的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平反冤假错案:
有效调动了全党同志和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冤案要昭雪,假案要纠正,错案要平反。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人民日报》1978年1月15日)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邓小平在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1980年5月17日)
4.民主法制建设
(1)总结过去:——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召开:1981年6月
成果: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32年以来的历史
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2)修订宪法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
革
开
放
进
程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生产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产品分配“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1.开始实施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他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自发实行了一包到底的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全国社队总数
92%
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78.66%
◎1982年全国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情况
1982年,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队占全国社队总数的92%,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78.66%
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陈云(1978年12月)
进程: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突破
1980年,邓小平肯定"大包干"
1982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
第一次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
第二次是 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三次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未变的前提下提高了土地的公有化程度
第四次是1978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包产到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先后调整了四次,请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知识扩容
(1)对内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
②城市推进: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1979年5月,国家经委等部门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改革管理体制的文件。这是中国最早实行承包制的首都钢铁公司,自承包后连续12年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19.1%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措施: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形式上: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增强企业活力
单一的公有制
按劳分配
汕头
厦门
深圳
珠海
1980.5经济特区
南通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沿海开放城市
珠江三角洲
闽三角区
长三角
环渤海
浦东
沿海经济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保税区
乌鲁木齐
拉萨
西宁
银川
成都
昆明
贵阳
南宁
长沙
南昌
合肥
郑州
西安
太原
呼和浩特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济南
石家庄
南京
杭州
特点: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2)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
①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v
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对外开放
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做经济特区?
④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党的十二大召开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召开
2.逐步深化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把不争论作为一条原则定下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现在的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说起市场,又有人讲市场经济是搞资本主义。其实,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那是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主义。
——邓小平(1992年,深圳)
党的十二大召开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为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三大召开
邓小平南方谈话
党的十四大召开
2.逐步深化
党十五届五中全会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逐步深化
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三次转变
知识扩容
1992年初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明确提出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
目标确立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基本框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进一步完善
21C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曲折中前进,前进中发展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一国两制
与
祖国统一大业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申述,台湾和大陆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在台湾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可以保留军队,其党政军系统均由台湾当局来管。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
中国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
1987
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7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
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84
(3)实践:港澳回归。
问题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
前提条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的发布,《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行
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回归
1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2.台湾问题
1979年
1992年
1993年
2005年
2015年
《告台湾同胞书》——争取和平统一
“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
《反分裂国家法》——国家统一的法律保障
习马会谈——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材料: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
一一《白皮书一一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1)进展:
(2)本质:
中国内政问题
2.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