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基础测评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基础测评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9 18:3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基础测评卷
1. 用“√”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少( shǎo 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shānɡ tānɡ)乎若流水。”
2.这个压轴(zhóu zhòu)的节目太精彩了,演员们刚一亮相(xiānɡ xiànɡ),全场就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3.穷兄妹俩(liǎ liǎnɡ)买不起贝多芬音乐会的入场券(quàn  juàn),但是他们听到了贝多芬亲自为他们演奏的音乐。
【答案】1.shǎo shānɡ 
2.zhòu xiànɡ
3.liǎ quàn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1.少选,读音shǎo xuǎn;汤汤,读音shāng shāng;
2.压轴,读音yā zhòu;亮相,读音liàng xiàng;
3.俩,读音liǎ;入场券,读音rù chǎng quàn。
2. 多音字组词。
参 cān( ) cēn( )
供 gòng( ) gōng( )
更 gēng( ) gèng( )
结 jiē( ) jié( )
【答案】 ①. 参加 ②. 参差 ③. 供品 ④. 提供 ⑤. 三更 ⑥. 更多 ⑦. 结实 ⑧. 结束
【解析】
【分析】
【详解】查了多音字组词。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根据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参:cān加入在内。组词“参加”;shēn中药名。组词“人参”;cēn:参差长短不齐。
供:gòng把祭品陈列在祖先、神佛的像或牌位前以示敬奉。gōng供给;提供东西或条件给需要的人应用。
更:gēng改变,改换:经历;gèng愈加,再:更加。
结:jiē长出(果实或种子):树上结了不少苹果。jié结束;了结:结账。
3. 选词填空。
幽静 清静
1.一天,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时听到了钢琴声。
2.这就是校园的冬天,美丽而( )的冬天。
纯熟 熟练
3.只有反复练习,才能( )地掌握运算法则。
4.贝多芬的曲子弹得非常( ),感情非常深。
【答案】 ①. 幽静 ②. 清静 ③. 熟练 ④. 纯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1)幽静:用于人少景致又好的环境。幽静的小路。
清静:程度比寂静深。她过着清静的生活。
(2)纯熟:具有技巧的或表现出技巧的:有知识、机灵、能力的∶十分精通某种技术。或在一定的业务或努力的范围内具有极其充足的知识和经验的。如“曲子弹得非常纯熟”。
熟练:熟知并做来顺手,熟悉后而就会形成习惯,进一步做得更好更自然。熟而生巧。如“熟练掌握”。
4. 根据意思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1)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 )
(2)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
(3)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
(4)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 )
(5)形容绘画、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
【答案】 ①. 余音绕梁 ②. 惟妙惟肖 ③. 笔走龙蛇 ④. 妙笔生花 ⑤. 栩栩如生
【解析】
【分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学生要根据所给出的意思填写合适的词语,注意书写的准确性。这道题要注意“梁”、“惟”、“栩”的正确书写。
(1)有该意思的成语除答案外还有:绕梁三日、歌声绕梁、一唱三叹、绕梁之音、余韵绕梁。
(2)有该意思的成语除答案外还有:维妙维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唯妙唯肖。
(3)有该意思的成语除答案外还有:笔底龙蛇、鸾翔凤翥、龙飞凤舞。
(4)有该意思的成语除答案外还有:点睛之笔、笔下生花、笔走龙蛇、曲尽其妙、笔下生辉。
(5)有该意思的成语除答案外还有:跃然纸上、栩栩欲活、生龙活虎、绘声绘色。
5. 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次竞赛,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演讲那天,他一粉墨登场,就博得阵阵掌声。
B. 别看这小家伙年纪小,可说话做事有板有眼。
C. 她不是科班出身,但却身手不凡。
D. 优秀的播音员在主持节目时应字正腔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项: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用在句子中不合适。
B项:有板有眼:意思是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用在句子中合适。
C项:科班出身:意思是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用在句子中合适。
D项: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用在句子中合适。
6.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
B. 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他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大。
C. 广大青少年的文化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D. 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病的辨析,结合选项的内容进行理解。没有语病的D项。
A项:本句话中缺少主语,应改为京剧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戏曲的表现手法。
B项:本句话中问题在于重复累赘,“使”和“在……下”出现了语义重复,可以去掉“在……下”或是去掉“使”。
C项:本句话中问题在于缺少成分,应改为培养和提高光大青年的文化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7. 按要求写句子。
1.月亮升高了,穿过一楼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的钢琴曲太美了。 皮鞋匠兄妹听的都入迷了。(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燕子越飞越快,掠过一座一座图画般的村庄。 ②. 浪花涌过来。 ③. 贝多芬的钢琴曲太美了,以至于皮鞋匠兄妹听的都入迷了。 ④. 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等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
【解析】
【详解】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4.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内容。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文具为钢笔、尺子、橡皮的统称,去掉“文具”即可
8.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成语“______________”可以再来形容诗文、书法、歌唱等自然流畅,不受约束;成语“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来形容公园里的假山结构巧妙。
2.《伯牙鼓琴》的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一书。人们通常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一词比喻知音难见或乐曲高妙。
3.《月光曲》一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_______________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演奏技艺和对劳苦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行云流水 ②. 巧夺天工 ③. 吕氏春秋 ④. 知音 ⑤. 高山流水 ⑥. 贝多芬 ⑦. 高超 ⑧. 深切同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神对课文内容以及词语的了解与识记。
行云流水:意思是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出自宋·苏轼《答谢民师书》。
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出自《赠放烟火者》。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知音:一指通晓音律;二指知己,同志;三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的人)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摔掉自己心爱的琴折断琴弦再不弹琴了因为他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更了解他的人了。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出自《列子·汤问》。
《月光曲》:本文主要讲了在两百多年前,贝多芬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晚上散步的时候,他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来到了一所茅屋前。他听到茅屋里兄妹的对话,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说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9. 口语交际。
星期天,罗天在家里看《西游记》,妈妈看见了,责怪他说:“看这些闲书有什么用?快做作业去!”如果你是罗天,你会怎样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
【答案】“妈妈,古人有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也说,多读课外书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而且《西游记》不是闲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很值得我们去读呢,您就让我看一会儿再写作业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口语交际。
完成本题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口语交际的内容,然后组织语言。结合题目中的要求,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可结读课外书的益处等方面进行劝说。
示例:妈妈,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明读书对我们是有益的,《孙权劝学》中,孙权从一个吴下阿蒙变成学富五车的人,所以读课外书能丰富我的知识,对学习课文是有好处的。同时,我会处理好读课外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您就放心吧!
课内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0. 听着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并填空。
皮鞋匠联想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月亮刚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____________,此时的音乐轻柔、舒缓;第二幅画面是月亮____________,天空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画面是海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音乐骤然加强;第四幅画面是____________朝岸边涌过来,此时的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11. 妹妹本来是个盲人,但文中却写“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妹妹真的看到了大海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面的诗句中与选段的意境最吻合的是( )。
A. 海上明月共潮生 B. 月落乌啼霜满天
C. 月明荞麦花如雪 D. 唯见江心秋月白
【答案】10. ①.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洒满了银光 ②. 越升越高 ③. 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④. 刮起了大风 ⑤. 卷起了巨浪 ⑥. 雪亮的浪花
11. 没有。因为妹妹被贝多芬的琴声深深地吸引了,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却用心感受到了乐曲的美妙。 12. A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想的内容,指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只是人物头脑中的想象,即: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第一幅画面:结合“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可知①答案;
第二幅画面:结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可知②③答案;
第三幅画面:结合“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可知④⑤答案;
第四幅画面:结合“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可知⑥答案。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妹妹是盲人,所以她没有看到大海。结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可以看出妹妹被贝多芬的琴声深深地吸引了,这样写既体现了贝多芬的技艺高超,也体现了妹妹用心感受到了乐曲的美妙。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诗句理解。
文段选自《月光曲》,写了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产生的联想。文字描写生动,富有诗意。
A 吻合。海上明月共潮生: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B 不吻合。句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C 不吻合。句意: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
D 不吻合。句意: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3. “二泉映月”是无锡惠山的一个景点,摘录文中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语。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14. 阿炳两次听泉,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5. 读短文的第5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人的联想和想象 抄写一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6. 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阿炳小时候听泉,什么也没听出来,因为他不用心
B.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起初委婉连绵,后来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C. 阿炳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了他对音乐、家乡、清泉和月光的热爱
D. 《二泉映月》不仅被我国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国外人民的喜爱
17. 回忆课文《月光曲》,想一想《月光曲》和《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有什么相似之处。(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①. 树木葱茏 ②. 藤萝摇曳 ③. 月光似水 ④. 静影沉璧
14. 第一次,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第二次,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因为第一次听泉,他还太小,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
第二次听泉时,他的处境是师父离世,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生活穷困,还遭受疾病折磨,他充分体会到人生的滋味。
15. 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我体会出了阿炳高超的音乐才华以及他对音乐的热爱。 16. A
17. ①都和月亮有关;②都能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③都表现了创作者高超的音乐才华;④都饱含深厚的情感。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摘录文中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语,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抄写下来即可。
树木葱茏:意思是草木青翠而茂盛,引申为繁密茂盛;浓厚、旺盛、美好、朦胧。
藤萝摇曳:意思是指藤类植物在微风的吹动下轻轻地摇荡。
月光似水:如同闪光而缓缓流动的清水。形容月色美好。
静影沉璧:意思是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和“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可知短文中写了阿炳前后两次来到这如诗如画的二泉听泉,第一次是他小时候,还没有经历人生的磨难。第二次再去听是他长大了,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了,所以听到的不一样。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和理解句子意思。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如:“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两句话中既有听到音乐产生的联想,又有由此带来的想象。正是由于阿炳坎坷的经历和亲人的祝福沉淀在心中,化为了阿炳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了这首无比美妙的乐曲。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本文主要讲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的整个过程,以及阿炳苦难的一生,表现出了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A.阿炳小时候听泉,什么也没听出来,因为他还没有经历人生的磨难。说法错误。
B.《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起初委婉连绵,后来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说法正确。
C.阿炳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了他对音乐、家乡、清泉和月光的热爱。说法正确。
D.由短文中“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这句话可知,《二泉映月》 不仅被我国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国外人民的喜爱。说法正确。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文章内容理解。
《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它是一个二胡曲目,曲子的基调完全是悲伤的。《月光曲》 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是用钢琴演奏的,曲调中带有幽、静、美的成分。这两首乐曲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描写月夜的曲子,都是作者在月夜的静美环境中的即兴创作。
18. 写作
题目:我的艺术家之梦
要求:书写规范,表达清楚,语句流畅,500字左右。
【答案】范文
我的艺术家之梦
每当我看到电视上许多著名的歌手在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歌唱,用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在场的观众时,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位音乐家,让自己的歌声传遍五大洲四大洋,去温暖每个人的心灵。
音乐,我的理想,奋斗的目标。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吸引着一切,它有它独特的韵味,它的旋律是那么的优美,它的声音是那么动人。成为音乐家的理想更加是不会动摇的,因为我相信它不会抛弃苦心追求它的我,它会让我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音乐是我极其酷爱的,更重要的是它时常鼓励着我,让我有勇气。每一天,我总会有音乐的陪伴,它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失败,遭遇挫折时,我从来不曾畏惧过,因为成为音乐家的理想总时刻提醒着我:现在的我离理想还是那么遥远,前面的道路仍很坎坷,加油吧!用坚定的信念去战胜一切吧!
当我疲倦时,只要音乐的天赖之音响起时,我就早以忘记什么是疲倦。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路,照亮夜航的路;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只要我有坚定的信念,努力奋斗,勇往直前,我相信我将会一步一步的迈向音乐家的道路,到达理想的境界!
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我会不断努力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命题作文。
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注意语言的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
开头:首先明确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对长大以后的事情进行相应的想象和铺垫。
过程:写出长大以后的梦想可以做哪些事情,具体是如何去做的,把相应的事件详细的写出来,可以运用一些相应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方法即可。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主题即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