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基础测评卷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搀扶(chān) 祭奠(diàn) B. 蜷缩(quán) 汹涌澎湃(xiōng)
C. 魁梧(kuí) 咔嚓(chā) D. 嗤笑(ch ) 忐忑不安(t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ABC读音正确。
D.“嗤笑”的“嗤”读音为chī。
2. 读拼音,写字词。
1.cháng é( )的眉头拧成了gē da( )。她叹了口气,jǔ sàng( )极了,dūn( )在了gān zào( )的地面上。
2.他wēi fēng lǐn lǐn( )地挥舞着mǔ gùn( )。小hé shang( )没有武器fáng yù( ),急得直duò jiào( )。
3.她摔了一跤,趴在地上痛苦的shēn yín( ),心里不禁páo xiào( )自己怎么这么dǎo méi( )!
【答案】 ①. 嫦娥 ②. 疙瘩 ③. 沮丧 ④. 蹲 ⑤. 干燥 ⑥. 威风凛凛 ⑦. 木棍 ⑧. 和尚 ⑨. 防御 ⑩. 跺脚 . 呻吟 . 咆哮 . 倒霉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词语拼写。
在解这道题之时,我们首先要读拼音,然后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最后再检查一遍,看是否正确。
关于拼音,我们要注意拼音的发音,在写汉字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汉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笔顺,另外,在汉字的外形上,我们要力求汉字规范、整洁、美观。
在上述词语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书写:
词语:疙瘩,我们要注意“疙瘩”二字里面部分的书写。
词语:威风凛凛,我们要注意“凛”字的书写,尤其是右边这一部分。
词语:防御,我们要注意“御”字的中间部分书写。
词语:倒霉,我们要注意“霉”字的书写。
3.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寂静 安静 宁静 肃静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_____无以致远。
(2)他被吵得脑袋快炸了,只想_____一会儿。
(3)黑暗使人更加珍惜光明,_____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4)在_____的法庭上,法官开始对案件加以评述。
【答案】 ①. 宁静 ②. 安静 ③. 寂静 ④. 肃静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
选词填空是语文中一个常见题型,考查了对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能力,所给词语大多是近义词,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所给词语的意义,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去完成。
寂静:指没有声音,很安静。
安静:安详,宁静。
宁静:平静,安静。
肃静:严肃而安静。
(1)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故选“宁静”一词。
(2)他因吵闹得受不了,所以想安静一会儿。故选“安静”。
(3)当处于寂静的状态时,才会觉得声音的好听。故选“寂静”。
(4)法庭是一个要求既严肃有安静的地方。故选“肃静”。
4. 仿写词语
①乱哄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跌跌撞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白茫茫 ②. 沉甸甸 ③. 白花花 ④. 绿油油 ⑤. 忙忙碌碌 ⑥. 风风雨雨 ⑦. 大大咧咧 ⑧. 沸沸扬扬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ABB式词语的识记和组词能力。
学士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AAB式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注意书写正确。
ABB式:红彤彤、孤零零、沉甸甸、香喷喷等。
②本道题考查学生仿写词语的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示例词语的特点仿写词语。
AABB式:干干净净、白白胖胖、严严实实、浩浩荡荡等。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凶恶地笑)声中逼近。(《桥》)
B.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达怀念)。(《桥》)
C.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吃吃”地笑)起来。(《在柏林》)
D.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指公民随时准备根据国家需要应征入伍的兵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在柏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C项词语解释错误。“嗤笑”的意思是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不是“吃吃”地笑。
6. 下面四句话中不是拟人句的是( )
A.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B.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C.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D.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A项“跳舞”把洪水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发抖”“痛苦地呻吟”把木桥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狞笑”把山洪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把山洪比作是受惊的野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 按要求写句子。
1.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用加点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死亡在洪水中逼近。(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孩子睡着。 ②. 他是个红脸颊乌黑头发的小男孩儿,双眸亮亮的,但是很胆小怕羞。 ③.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 ④.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要掌握各种句型的改写方法,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才可达到效果。
1.本题主要了缩句,缩句就是去掉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去掉修饰语“五个、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示例:孩子睡着。
2.本题主要考查用词语造句。示例:他是个红脸颊乌黑头发的小男孩儿,双眸亮亮的,但是很胆小怕羞。
3.考查了改写转述句,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把“我”改为“他”。示例: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
4.改为拟人句,赋予“洪水”以人的特点即可。示例: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8. 我会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少小离家老大回,( )。
2.( ),笑问客从何处来。
3.洪水( )着,木桥( )着,他脸上( )雨水,用沙哑的声音喊道:“大家跟我走!”。
4.老汉从队伍里( )一个小伙子,狠狠地( )了他。
5.屋外( ),(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 ),外面(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 )。
6.( ),笑问客从从何处来。
7.山洪( ),像一群( ),从山谷里( ),( )。
【答案】 ①. 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 儿童相见不相识 ③. 咆哮 ④. 呻吟 ⑤. 淌着 ⑥. 揪出 ⑦. 批评 ⑧. 寒风呼啸 ⑨. 汹涌澎湃 ⑩. 起着风暴 . 又黑又冷 . 温暖而舒适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咆哮着 . 受惊的野马 . 狂奔而来 . 势不可当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诗歌默写、名言警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诗歌默写不难,只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3.“洪水咆哮着,木桥呻吟着,他脸上淌着雨水,用沙哑的声音喊道:“大家跟我走!”。”文段选自《桥》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4.“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狠狠地批评了他。” 文段选自《桥》这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疯狂肆虐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作者借此事赞扬了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5.“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语段选自《穷人》,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穷人淳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7.“山洪咆哮着,像一群 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这段话选自《桥》这句运用 比喻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 写出了山洪来势迅猛的样子。
9. 口语交际。
从下面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试着说服别人支持你。
·说服爸爸,让他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说服老师,让老师在班里举办一次小说接龙活动。
·说服爷爷,在疫情期间尽量不要出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爷爷,在疫情期间您尽量不要出门。第一,病毒传染性非常强,很容易被感染;第二,万一接触了携带病毒的人,很多人会因为您被隔离;第三,疫情当前,咱虽然不能为国家分忧,但是咱至少能做到不给国家添乱。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说服别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要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用“请”“您”等敬辞;二是要把设想讲清楚,说明目的和能够带来的好处;三是要打消对方可能会产生的疑虑和担心。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例:说服爸爸:我想在家里养一条小狗。小狗不会咬人,并且我会照看好它,不让它弄脏屋子。养小狗可以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自己的心情,会让我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桥(节选)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0. “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所表达的意思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11.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话,使其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12.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浪头没有把他吞没,他有可能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关于《桥》一课的写作特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B.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C.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14. 文章以“桥”为题目,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①. 桥快要断了 ②.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洪水的猛烈及桥的摇摇欲坠
11. 天上地下只剩下了洪水。
12. 孩子,我对不起你!但是党员就要有党性,遇到危险要先让群众撤离。 13. B
14. “桥”不只是指那座被洪水冲毁的桥,还有老支书这座伟大的“桥”,用“桥”来形容他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句话意思是桥快要断了,这句话把“发抖”“呻吟”这种人的行为赋予了木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洪水的猛烈及桥的摇摇欲坠。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填写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结合文中“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分析可知,横线处可填写“天上地下只剩下了洪水”。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根据文中“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及“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分析可知,老汉在木桥塌的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他可能会说:“孩子,我对不起你!但是党员就要有党性,遇到危险要先让群众撤离!”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桥》一文前文中“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的使用增强了表现力。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与前文相照应,且文章开始并没有说明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而是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和思考。此外,阅读本文及课文《桥》可知,文中通过语言及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由此可知,AC两项说法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把握,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桥》一文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一齐惊慌失措,奔向窄窄的木桥,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临威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在只剩下老支书和儿子时,他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中的“桥”不只是指那座被洪水冲毁的桥,还有老支书这座伟大的“桥”,用“桥”来形容他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阅读。
一只皮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往路口张望,希望能从夕阳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又是一个傍晚,一个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个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①对呀。”“要付你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角,您给两块钱得了。”军人把两元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②上前线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军人止住了脚步,用 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③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15. 把正确的选项序号填在括号里。
(1)“略一沉思”的“略”的意思是( )
A.简要的 B.稍加 C.大致
(2)“沉思”的“沉”解释为( )
A.没在水中 B.分量重 C.深入、程度深
(3)“军人止住了脚步,用 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一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轻快 B.高亢 C.亲切 D.低沉
16. 根据选文内容,理解填空。
(1) 本文开头“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句,在文中烘托了小鞋匠_________的心情。
(2)选文中与“夕阳的余晖”一词相呼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三处用了省略号,其中只有一处表示省略,它是第______处,省略的内容是______,省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8. 这篇文章歌颂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体现他对人民负责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①. B ②. C ③. D
16. ①. 着急等待 ②. 日落西山
17. ①. ③ ②. 被锯掉了 ③. 不忍心说出“被锯掉了”这句话
18. ①. 大个子军人 ②. 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略一沉思”是指小鞋匠稍微思考了一下,“略”的意思是稍微、稍稍。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沉思”是指小鞋匠认真思考。“沉”是指思考的程度深,深入。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因为大个子军人的双腿被锯掉了,瘦瘦的军人很伤心,所以是用“低沉”的声音。
【16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_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这样写说明时间过去很久了,烘托出小鞋匠着急等待的心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往路口张望,希望能从夕阳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可知,短文中与“夕阳的余晖”一词相呼应的词语是“日落西山”,两者都是表示傍晚太阳下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第①处和第②处的省略号都是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第③处“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省略了“被锯掉了”这句话,因为瘦瘦的军人不忍心说出“大个子军人双腿被锯掉了”的事实。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大个子军人一个月前在小鞋匠那里修鞋,但是却意外在前线失去了双腿,不能再穿鞋,但是他却没有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忘记对小鞋匠的许诺,委托了自己的排长找到小鞋匠将修鞋钱付清的事情。所以这篇文章歌颂的对象是大个子军人,从句子“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民负责。
19. 习作
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在操场上比赛,在图书室阅读……校园是我们熟悉的环境,在这里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有共同成长的回学,有亲密无间的朋友,每天我们都过得丰富多彩。如果让你根据身边的环境和人物创编一个小说,你会怎样写呢?请展开想象,写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答案】范文:
老人摔倒以后
在一个周末的早晨,乌云密布。一位老爷爷上街去买菜,正在他买好菜高高兴兴往家走时,不小心绊了一下,摔倒在路上。
老爷爷趴在地上,苦苦地挣扎着,试图站起来,无奈自己年龄大了,禁不起这一摔,无论怎样努力就是起不来。他捂住摔破了的膝盖,露出痛苦的表情,不住地呻吟着。这一幕被一位阿姨刚好路过这里的阿姨看到了,她看到老爷爷孤独无助的样子,很想上去帮忙,但走着走着,她又犹豫了,仿佛在思考“我要好心过去帮忙吗?谁知道这个老人会不会说是我碰倒的他呢,到时候我不是惹祸上身吗?……生活中出现的这样的事情可是不少呢!哎,我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阿姨最终还是放弃了救人。选择了无情地离开。
紧接着引来了许多人的围观,尽管人们的脸上都流露出担心、焦急的表情,却还是没有人敢上前去救助老爷爷。
这时小明和他的同桌小红他们约好去图书馆正好从这里经过,看到这一幕,他们跑到老爷爷面前,仔细地查看了老爷爷的伤情后,小心翼翼地把老爷爷扶起来。但是因为年龄小,没有足够的力气把老爷爷搀扶起来,可能是他们的爱心鼓舞了大家,不少围观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上前去伸出了援手。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终于将老爷爷送到了医院,老爷爷得到了及时的救助,脱离了生命的危险。
老爷爷出院后,小明和小红见义勇为的事迹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采访,老爷爷事件反映出了社会上有冷漠、无情的一面,也有热情、无私的一面。新闻报道后,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明和小红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传统美德吗?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认真审题可知,此次习作为话题作文,可以先根据自己想写的内容给文章拟定一个标题,再进行写作。写作时要注意:
(1)文章开头可以运用环境描写式写作,环境描写是小说中常用的描写。
(2)中间部分要写清楚小说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部分依次进行写作,可以适当加入描写手法,一定要把故事情节写具体、写完整。
(3)文章结尾可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