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力提升卷
1. 用“√”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黎明(lí ní) 狞笑(níng nìng) 折回来(zhē zhé)
吞没(méi mò) 放肆(sì shì) 蹿上来(cuān cuàn)
【答案】lí níng zhé
sì mò cuān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对字音的辨析能力。
黎明:lí míng
狞笑:níng xiào
折回来:zhé huí lái
吞没:tūn mò
放肆:fàng sì
蹿上来:cuān shǎng lái
2. 读拼音,写词语。
xiōnɡ yǒnɡ( ) pénɡ pài( ) xī miè( ) yōu lǜ( )
zāo ɡāo( ) liú tǎnɡ( ) zhòu wén( ) bào yuàn( )
【答案】 ①. 汹涌 ②. 澎湃 ③. 熄灭 ④. 忧虑 ⑤. 糟糕 ⑥. 流淌 ⑦. 皱纹 ⑧. 抱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书写时要注意“涌”“澎湃”“熄”“虑”“糟糕”“淌”“皱”“怨”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3. 对号入座。
脆弱 衰弱
①老班长看我们的身体一天天________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②老班长严厉地说:“小梁,你不要太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坚持 支持
③战士们用自己惊人的毅力________着自己的生命。
④我________要帮老班长找野菜。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
【答案】 ①. 衰弱 ②. 脆弱 ③. 支持 ④. 坚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
“脆弱”不坚强;不稳固。
“衰弱”生机不旺盛;软弱无力。
“坚持”指坚决保护、维护或进行。
“支持”支撑,撑住,勉强维持。
4. 将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海浪拍击着海岸。________
②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________
③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________
④桑娜想去探望那个生病的邻居。________
⑤我可替你担心呢!________
【答案】 ①. 击打 ②. 舒服 ③. 爱惜 ④. 看望 ⑤. 担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近义词的能力。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因此,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第二种是根据词语的意思去找,想想和所给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①拍击:[浪涛]冲击。近义词:击打
②舒适:舒服安逸。近义词:舒服。
③顾惜:顾全爱惜。近义词:爱惜。
④探望:看望(多指远道)。近义词:看望。
⑤担心:放心不下。近义词:担忧。
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B. 成长是跌跌撞撞还依然向前的勇气。
C. 老师对成天不专心读书、不求上进的同学指手画脚。
D. 当救援者从废墟中救出一名女孩时,在场的许多父母潸然泪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词语搭配。
A项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
B项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C项指手画脚:形容一边说话一边比画。也形容乱加批评或随意发号施令。属于望文生义,可以改为“苦口婆心”。
D项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6.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排比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C.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D.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A项三个“我是……”句式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项只有两个“只听见……”句式,不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C项三个“就像……”句式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项三个“……的水,……得……”句式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7. 按要求写句子
(1)瓢泼似的雨水淌在老汉那清瘦的脸上。(缩句)
_______________
(2)看了《英雄儿女》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
(3)山洪很大,从山谷中迅速地冲出来。(扩句)
________________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雨水淌在脸上。 ②. 看了《英雄儿女》这部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③. 山洪很大,像脱缰的野马从山谷中迅速地冲了出来。 ④.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这儿报名。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缩句可以理解为总结句子意思的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谓语、宾语。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步骤:
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
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
第三,检查对错优劣。找出“的”“地”“得”,把“的”“地”前面的修饰成分去掉,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本句中主语是“雨水”,谓语是“淌在”,宾语是“脸上”。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的判定。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即可。
本句缺少主语,删掉“使”。
(3)这道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的能力。
学生需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扩写。扩写时要注意语法正确,不能够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注意在修饰词后面加上正确的“的”“地”“得”。扩句,又称扩写,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可添加修饰语“像脱缰的野马”。
(4)这道题考查学生直述句转换为转述句的能力。
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
①标点符号的改变,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②把第一、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即: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这儿报名。
8.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 《桥》一文的结尾写道:“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最后才揭示了老支书和小伙子的________关系,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乡偶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孩童的笑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慨。
3. 学了这个单元后,我知道读小说要关注情节、________、________等。在读过的小说中,我认为《__________》这本书中________这一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与人物相关的“____________”这一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案】 ①. 父子 ②. 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 ④.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⑤. 环境 ⑥. 人物 ⑦. 三国演义 ⑧. 关羽 ⑨. 温酒斩华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 《桥》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文章结尾写道:“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最后才揭示了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2.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用孩童的笑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慨。
3.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社会、体悟生活的特殊形式。小说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
将自己读过的小说,以及小说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写出来即可。
9. 口语交际。
《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你一定读过不少课外书吧。请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课外书推荐给大家,并写出推荐理由,不少于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爱的教育》。推荐理由:第一,这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形式非常新颖;第二,这本书是特地奉献给九岁到十三岁的小学生的,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学生、老师和家长,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第三,这本书写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父母和兄弟、老师和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对我们非常有教育意义。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外书的积累。介绍清楚自己喜欢的作品。②写出喜欢的理由,可从作者、作品的内容、写作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影响等几方面方面来写。
示例:《西游记》吴承恩《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课文再现。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0. 这个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文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____。
11. 作者通过对渔夫的______________、动作、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出渔夫是个_______________的人,文中一个“_______”字最能见证。
12. 文中画线的部分,应该读出( )的语气。
A. 慌乱 B. 坚定 C. 犹豫
【答案】10. ①. 穷人 ②. 桑娜##妻子桑娜
11. ①. 神态 ②. 乐于助人、善良 ③. 熬 12. B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出处及指示代词的理解。
阅读所给语段可知,这段话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选段中是渔夫对自己的妻子桑娜说的话。“你”指的是桑娜。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段的理解。
阅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分析可知,作者对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从文中一个“熬”字可以看出,渔夫即使自己困难也要帮助别人,他是个乐于助人、善良的人。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是渔夫决定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对妻子说的话,意在告诉妻子日子总能熬出来,应该读出坚定的语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顺便的爱
那段时间她生病住院,来看望她的人很多,亲戚、朋友、下属,她不得不打起精神一一应对。
每一位来访者都嘘寒问暖,嘱咐她安心养病。她应着。她知道大家都很忙,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她感到很抱歉。目光在来者中逡巡,她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垂着双手,有些羞涩地站着。
她想起来,来医院那天,下车时,女孩正好从车旁边经过。虽然女孩两手空空地来看她, 她还是感到有温暖轻轻掠过她的心。
女孩是她资助的一名贫困生。那时候,她刚开了一家美容院,女孩的资料是她从报纸上看到的,其父母在一场事故中去世,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一对一的资助方式,需要每年出资1200元钱。她有些怜惜女孩,决定资助她。可在给女孩送钱的过程中,她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女孩常常迟到。原来,女孩和奶奶住在郊区的一间地下室,离学校远不说,地下室里还阴暗潮湿。她想起了自己另一套住房。房子很小,一室一厅,是当年她和爱人刚到这座城市时买下的。后来,他们搬进海边的别墅,嫌出租麻烦,小房子就一直空着。她当即决定,让女孩和她奶奶搬进这套小房子里。
一年1200元钱的资助费,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件衣服、一顿饭钱而已,让出房子,既方便了女孩,房子又有人照顾,一举两得。可作为一个商人,她懂得,任何行为都可能蕴含商机。她与电视台的朋友一起策划,于是人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令人感动的一幕:女孩在潮湿的地下室里瑟瑟发抖;女孩和奶奶搬进新房子,欣喜无比;女孩接过她手里的钱,流下感动的泪水;她和女孩像母女一样,促膝交谈……
节目录制得很成功。播放后,许多观众在电视机前流下眼泪。很长一段时间,美容院的营业额直线上升。爱心也能创造价值,她在心里暗暗叫好。
如今,她很想对女孩说点什么,比如,问问成绩,或者问问生活得怎样,可女孩被挤在一群人的后面,像一朵最不起眼的小花。她也就闭了嘴。朋友们走了,女孩也走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
她没想到,第二天清早,她刚起床,女孩像一只小猫,轻手轻脚地走来,手里拎着一只保温桶。她还没开口,女孩先笑了,说:“阿姨,喝点粥。”打开保温桶,一股清香溢出来:白米、红豆、大枣、莲子……八宝粥冒着热气,她的肚子在那一刻咕咕叫起来。
每天早上女孩都来送粥,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早上,爱人要照顾儿子去幼儿园,忙得不可开交。女孩的参与,直接帮他们家解决了一大难题。可她隐隐觉得不安:学生时间紧张,她耽误女孩太多时间了吧?女孩却安慰她:“阿姨,不碍事的,医院在家和学校中间,我顺路;我也要吃早餐,给您送来,只是顺便而已……”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来看望她的朋友越来越少,她不抱怨,只是心里滋生了越来越多的寂寞。倒是女孩,对她不离不弃,每天早上准时到来,拎着一保温桶香喷喷的八宝粥。她问:“你奶奶好吧?”女孩点点头。她问:“期中考试考完了?考得怎么样?”女孩脸上飞过一抹红晕,说:“别的科还行,就是英语不理想。”她有些急,说:“抓紧时间补补呀!”女孩点点头,脸更红了。
她的身体恢复得挺好,那天她醒得早,醒来后感觉神清气爽,穿衣下床,信步走出来。再过两天就要出院了,她想去女孩那里看看。路不太远,十分钟就到。抬手准备敲门,她笑了,这是自己的房子,自己有钥匙。把钥匙插进锁眼,门开了。女孩在餐桌前,见了她,“呀”的一声,赶紧站起来。
她走进来,四下环顾:屋子有些乱,被子在床上没有整理;小小的餐桌上,半块馒头,一碟咸菜,旁边还摊开一本英语书。女孩在边吃边学。她问:“奶奶呢?”女孩说:“奶奶身体不太好,被叔叔接回老家了。”她诧异地看看女孩,走进厨房。厨房里,砂锅在火上“咕咕”响着,打开盖子,她一眼看出来,半砂锅的八宝粥,不多不少,正是每天送给她的量。
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在她心里溢开。转过身,看着这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想起女孩的话:“阿姨,我只是顺便而已。
她的眼睛慢慢湿润了。曾经,她把最“顺便”的事,做得最不“顺便”;而女孩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把最不“顺便”的责任,“顺便”承担了下来,让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羞愧在她心里席卷而来。拥着单薄的女孩,仿佛有丝丝春雨,轻轻涤荡她的心。
13.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点短语的理解。
(1)曾经,她把最“顺便”的事,做得最不“顺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女孩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把最不“顺便”的责任,“顺便”承担了下来,让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赏析句子。
(1)女孩像一只小猫,轻手轻脚地走来,手里拎着一只保温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拥着单薄的女孩,仿佛有丝丝春雨,轻轻涤荡她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章详细交代“她”与朋友策划电视节目的具体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你怎样评价文中的“她”和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在“她”生病住院期间,“她”曾经资助过的女孩每天早上给“她”送粥。
14. ①. “最顺便’”指对“她”而言,资助女孩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最不‘顺便’”是指“她”的资助并不单纯,还有商业目的,表现了一个商人的心机和城府。 ②. “最不‘顺便’”指女孩每天给“她”送饭耽误了很多时间和功课;“顺便”是女孩为了让“她”安心,把这件事说得轻而易举,体现了女孩的善良和淳朴。
15. 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进来时轻手轻脚的样子,说明女孩怕打扰“她”休息,表现出女孩对“她”真诚的关心。 ②.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的愧疚和感动,女孩的行为深深震撼了“她”,使“她”的灵魂得到净化。
16. 这样既突出了“她”的精明,也为下文写“她”被女孩的爱心感动并深感愧疚做铺垫。
17. 女孩:善良、乖巧,知恩图报,肯吃苦,爱学习。“她”: 有爱心,精明的商人。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主要人物是“她”与自己资助的女孩,事件是女孩在“她”生病期间坚持每早送来早饭。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短语的理解。
(1)第一个“随便”表现的是对女孩的资助对“她”来说很容易,“一年1200元钱的赞助费,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件衣服、一顿饭而已”。第二个“随便”根据文章的叙述,应该指的就是“她”将自己资助女孩的事拍成了电视加以宣传。
(2)第一个“随便”很明显指的就是女孩自己说的“我也要吃早餐,给您送来,只是顺便而已”,是为“她”煮粥、“送粥”;第二个“顺便”指女孩把照顾“她”的事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根据这两个句子中的“像”“仿佛”可以看出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所以抓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来分析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即可。
(1)“女孩像一只小猫,轻手轻脚地走来,手里拎着一只保温桶。”句子女孩比作猫,突出她动作的轻,表现她生怕惊动我。
(2)“拥着单薄的女孩,仿佛有丝丝春雨,轻轻涤荡她的心。”句子将她的内心感受比作有丝丝春雨,突出她内心的感动。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重要情节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详细交代“她”与朋友策划电视节目的具体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她”的精明,也为下文写“她”被女孩的爱心感动并深感愧疚做铺垫。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比如在医院里,小女孩始终如一的探视,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一个有感恩意识的人;小女孩明明自己的生活很困难,却想着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把最不“随便”的责任,“顺便”承担下来,可以看出小女孩的懂事和善解人意。文中的“她”是一个有爱心,精明的商人。
18. 习作
回想一下在第四单元学习的课文《桥》《穷人》《在柏林》,体会这些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虚构故事。再根据下面的提示,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客厅里
人物:内心悔恨、惭愧的李亮
面带微笑鼓励李亮的妈妈
一言不发的爸爸
要求: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2.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3.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4.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学校名、姓名。5.字数450字以上
【答案】范文:
认错
窗外晴空万里,暖洋洋的阳光洒向大地,好不闲适!可李亮却阴云密布,愁眉不展地看着满地的花瓶碎片。一个小时前,他失手打碎了客厅里的一个漂亮的大花瓶,那可是爸爸的宝物啊!正发愁该怎么办呢?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去搬那个花瓶了!
李亮懊恼极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不然我一定第一个去买!突然一个“可怕”的想法蹦到脑海中。他犹豫了一下,脑海中立即蹦出两个小人,“去向妈妈承认吧! 打碎了也没办法,你也是无心之过!不会怎么样的!”一个小人说。“碎了 就碎了,反正没人知道,把这件事情掩盖掉吧!”另一个小人反驳道,“去承认,如果被骂得很惨后,还要受罚呢,藏起来,谁也不知道,不是更好?”两个小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等李亮的判决了。他犹豫不决,最后,向第二个小人妥协。将花瓶碎片收拾好后,他忐忑不安极了,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打开电视,决定分散注意力。电视上,动漫人物欢笑着、玩耍着,而李亮却认为原本平时能让我兴致勃勃的动画片现在却索然无味。他们笑得越开心,李亮越不安!他关掉电视,心想,也许和朋友玩可以分散一下注意力吧!于是李亮连鞋都没换就跑出了家门。和伙伴们玩耍固然轻松,可他却依旧心事重重,而且,李亮惊奇地发现伙伴们看他的眼神也不同了!难道他们知道了?李亮心头一惊,又偷偷抬头,想确认一下。真的!他们一定知道了!他一下子跳了起来,连句“再见”也没有说就匆匆跑回了家。要不要承认呢? 李亮坐在床上做最后的思想斗争,承认吧,被罚过之后也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忐忑不安了;不承认吧,虽然不会被骂、被罚,可担惊受怕似乎更不好受……该怎么办呢?
最后,他决定赌一把。晚上,爸爸妈妈回到家后,他红着脸向妈妈承认了错误。爸爸的脸阴云密布,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李亮觉得爸爸的拳头要揍到他身上了,吓得大声哭起来。
就在我等着“暴风雨”的时候,带着微笑的妈妈,却摸了摸我的头说:“没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不肯改正错误。”这件事使李亮刻骨铭心。同时,也让他永远记住了妈妈的话:“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不肯改正错误。”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写想象作文的能力。
从审题立意上看,要将所给定的环境和人物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构思,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可以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环境是在客厅里,这是一个比较小的环境,其中的人物是内心悔恨、惭愧的李亮,面带微笑鼓励李亮的妈妈和一言不发的爸爸,来想象在这个环境下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
从文章结构上看,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清楚,把握好叙事文的这三个要素。经过要注意详写,写清楚经过。起因和结果可以略写。
从文章情感上看,文章在最后要升华自己从这件事中所领悟到的东西,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内容。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