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能力提升卷
1. 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花蕾(lěi léi) 柏油路(bó bǎi) 处暑(chǔ chù)
瞟一眼(piào piǎo) 焖米饭(mēn mèn) 明晃晃(huǎnɡ huànɡ)
【答案】lěi√ bǎi√ chǔ√
piǎo√ mèn√ huǎnɡ√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要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多积累。
“花蕾”中“蕾”的正确读音是:lěi。
柏
【bǎi】1.常绿乔木,叶鳞片状,结球果,有“扁柏”“侧柏”“圆柏”“罗汉柏”等多种。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露(柏树上的露水,据说用以洗眼,有明目的作用)。 2.姓。
【bó】〔~林〕德国的首都。
【bò】◎ 同“檗”。
“柏油路”中“柏”的正确读音是:bǎi。
处
【chǔ】1.居住:穴居野~。2.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3.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4.决定,决断:~理。5.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6.止,隐退:~暑。
【chù】1.地方:~~,~所。2.点,部分:长(cháng)~,好~。3.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处暑”中“处”的正确读音是:chǔ。
“瞟一眼”中“瞟”的正确读音是:piǎo。
“焖米饭”中“焖”的正确读音是:mèn。
晃
【huàng】摇动:~荡,~动,~悠。
【huǎng】1.明亮:明~~。2.照耀:~眼。3.形影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明晃晃”中“晃”的正确读音是:huǎng。
2. 看拼音,写词语。
péng jià tái xi n gān zhe liè fèng c o píng
( ) ( ) ( ) ( ) ( )
w piàn pù bù xuān nào jiàng yóu zēng jiā
( ) ( ) ( ) ( ) ( )
【答案】 ①. 棚架 ②. 苔藓 ③. 甘蔗 ④. 裂缝 ⑤. 草坪 ⑥. 瓦片 ⑦. 瀑布 ⑧. 喧闹 ⑨. 酱油 ⑩. 增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藓、蔗、缝、瀑、酱”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3. 把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四字词语。
(1)海还是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十分寂静的,好像睡着了一样。 ( )
(2)他表面上一副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的样子,实际上心虚得很。 ( )
(3)他谨慎小心,一点儿不敢疏忽地剔除鱼刺,将鱼肉夹到奶奶碗里。 ( )
(4)每每开会,他总是不说话,不出声地坐在一旁。( )
【答案】 ①. 安安静静 ②. 理直气壮 ③. 小心翼翼 ④. 不声不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注意避免错别字的出现,正确书写即可。
(1)形容“没有声音”的四字词语还有:无声无息、悄然无声、风平浪静。
(2)形容“理由充分”的四字词语还有:振振有词、义正辞严、言之成理。
(3)形容“谨慎小心”的四字词语还有:敬小慎微、如履薄冰、谨言慎行。
(4)形容“不出声”的四字词语还有:无声无息、不言不语、不声不气。
4. 照样子,写词语。
明晃晃(ABB式)________ 窸窸窣窣(AABB式)_______
不声不响(ABAC式)________ 小心翼翼(ABCC式)_______
【答案】 ①. 亮晶晶 ②. 隐隐约约 ③. 不言不语 ④. 忧心仲忡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仿写。
ABB式:笑盈盈、气昂昂、红彤彤、水汪汪、火辣辣。
AABB式:明明白白、蹦蹦跳跳、吞吞吐吐、轰轰烈烈、隐隐约约。
ABAC式:非亲非故、十全十美、自由自在、人来人往、百发百中。
ABCC式:生机勃勃、议论纷纷、白雪皑皑、怒气冲冲、得意洋洋。
5. 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伙伴们在草地上互相追逐着,嬉戏着,玩得一丝不苟。
B. 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C. 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词语的理解和搭配的辨析。
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样子。
不声不响:指不说话;不出声。
结合“小伙伴们在草地上互相追逐着,嬉戏着”来看A项搭配不当。
6. 把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填在括号里
1.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 )
2.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 )
3.雨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玩耍。( )
4.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答案】 ①. 引用 ②. 比喻 ③. 拟人 ④. 反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1.本题中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六月六,看谷秀”为引用。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本题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路上的雨水比作玻璃。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3.本题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雨”人格,表现了雨的活泼可爱。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4.本题中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7. 按要求写句子。
(1)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挂满了水珠。(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响起来。(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②. 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③. 夏天难道不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吗?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此题考查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这里注意改写比喻句时,选择有着明显相似处的事物,可将“水珠”改为其他相似的事物。
(2)此题考查对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改为拟人句一般方法是:用表示人的言行、神态、思想的词代替句中的物体的动作。学生可将“沙啦啦地响起来”改为唱歌之类的。
(3)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陈述句变反问句方法如下:首先,加反问词“难道”;其次,肯定词“是”变否定词“不是”;再次,加语气词“吗”;最后,句号变问号。
8. (《盼》)结合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请打上“√”。
(1)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件新雨衣。( )
(2)“我”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 )
(3)“我”放学后好不容易等到了雨,兴冲冲跑回家。( )
(4)“我”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买的雨衣,却未能如愿。( )
(5)晚饭后,下雨了,“我”希望雨留到明天下。( )
(6)早晨上学,雨点打到“我”的头上,“我”跑回家,拿出雨衣。( )
【答案】(2)√
(3)√
(5)√
(6)√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 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通过阅读可知,(2)(3)(5)(6)正确,(1)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没有写盼。(4)“我”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买的雨衣,却未能如愿,没有写盼。
9. 口语交际。
你想养一只宠物狗,但妈妈不同意。你会怎样说服妈妈呢?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可是小狗很不于净,会传染疾病的。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好吧!那你试试吧!
【答案】 ①. 妈妈,我非常喜欢小狗,您让我养一只吧! ②. 妈妈,我会好好照顾它,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再给它定期打疫苗,这样它就不会传染疾病了。
【解析】
【分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习惯来作答即可,在作答过程中要注意礼貌用语,书写要注意笔顺笔画。
首先答题先阐述自己养狗的观点和态度。然后用正确的态度和妈妈沟通养狗后需要做些什么准备,怎样才会不感染传染病即可。如:
妈妈,我非常喜欢小狗,您让我养一只吧!
妈妈,我会好好照顾它,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再给它定期打疫苗,这样它就不会传染疾病了。
爸爸的计划(节选)
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比如他的家务计划规定,每天早晚开关气窗,他就照章办事,哪怕外面打雷下雨,雨水打湿了床,打湿了写字台上他正在拟订的计划,他也是先关气窗后关门窗;又如计划中规定各人用各人的牙膏,他偶尔用了妈妈的牙膏,第二天他就挤出同样一截,还给妈妈。
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10. 选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小事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的事,二是_________________的事,来表现“爸爸”执行计划的“____________”。
11. 小作者的“爸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联系上下文,第二段的问句是________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10. ①. 每天早晚开关气窗 ②. 各人用各人的牙膏 ③. 一丝不苟
11. 做事有计划规定,并且一丝不苟。
12. ①. 反问 ②. 引出下文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意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进一步梳理段意。此段为总分结构,在点明“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之后,作者选择爸爸“每天早晚开关气窗和“规定各人用各人的牙膏”两个事例来具体阐释爸爸的“一丝不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总结归纳文章描述的事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根据原文第1段“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可知,爸爸喜欢制定计划,而且在执行的时候一丝不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式类型和句子的作用。
反问:用否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肯定的意思,或用肯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否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之中。设问:自己提问,自己作答。
第2段的问句想表达在爸爸一丝不苟执行计划的情况下,“我”不能或者很难有自己的计划,是用肯定的句式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且没有作答,为反问句。此文为节选部分,在说了爸爸的计划之后,作者使用反问句引出“我”的计划,顺势引出下文。
阅读练习
北京的色彩
①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②在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里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
③我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步入了北京城。然而,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④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柏,高高的白杨,全是绿的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随后,我漫游天坛,发现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像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
⑤我登香山,探访那秋日里最后一批黄栌树的红叶。我又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几乎没有两片树叶是同色的,就是同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
⑥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⑦我攀登长城,漫游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凝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我更喜欢的是近年来拔地而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它们色彩热烈明快,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我常常把面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山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大海的蔚蓝……
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城里无数个彩色的音符,自然使人想起祖国的四面八方……
⑨我是一片云,从彩色的北京又飘回绿色的东海之滨。如果有人问:北京的色彩如何?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13. 选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北京的色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北京的色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填空。
“偏见”的意思是________,在本文中“我的偏见”是_________。作者想要赞美北京的色彩,却从自己对北京的偏见谈起,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给第⑤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选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14. 特点:壮丽而辉煌。选文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具体描写了北京的色彩
15. ①这两句话首尾呼应,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②写出了感情的变化:飘来时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飘回时带着对北京色彩的赞叹。
16. ①. 片面的见解,不公平的见解,成见 ②. 北京全是红色,色彩单调 ③. 欲扬先抑
17. 探访香山红叶 18. 作者表达了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查找中心句。“中心句”就是“中心思想”,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在结尾: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文章围绕这句话写了北京的树叶,道的松柏,高高的白杨树叶是绿色的。黄栌树的红叶,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地上的红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几乎没有两片树叶是同色的,就是同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结着玫瑰紫……还写了北京的长城、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凝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近年来拔地而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它们色彩热烈明快。突出北京是彩色的,大自然有的颜色,北京都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首先应该看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再看写每个内容的篇幅,通过比较找到主要内容。对于内容重点则要根据每个重点段内容具体概括。
文章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具体描写了北京的色彩,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北京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凝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墙则是朱砂色的,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近年来拔地而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它们色彩热烈明快。突出深秋时节的北京城的色彩特点是壮丽而辉煌的。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我像一片云,从四季常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与“我是一片云,从彩色的北京又飘回绿色的东海之滨。”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一句在结尾,首尾呼应,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同时写出了“我”感情的变化:飘来时带着一种南方人特有的绿色的骄傲,飘回时带着对北京色彩的赞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偏见”的意思是面的见解,不公平的见解,成见。由“在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里的糖葫芦,全是红彤彤的”可知,在本文中“我的偏见”是北京全是红色,色彩单调。
作者想要赞美北京的色彩,却从自己对北京的偏见谈起,这种写法叫做欲扬先抑。欲扬先抑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给文段加标题。
第⑤自然段主要写了北京的树叶,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柏,高高的白杨,全是绿的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所以可以以概括段意的词语“北京的树叶”为题,也可以描写某一景物的词语为题,如:探访香山红叶。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心写作目的,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文章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具体描写了北京的色彩,感受到北京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19. 习作。
作文:做人要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如何为人处事一定都有自己的见解,对此你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请选择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诠释自己的看法。要求:围绕中心意思精心选材,做到语句通顺,中心明确,富有真情实感。
【答案】示例:
做人要会感恩
秋天到了,黄叶依依不舍地离开大树妈妈,那是对提供它营养的大树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动人的图画,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有了感恩,才有了爱,才有了幸福。
用父母的钱,我一直觉得是应该的,因为我是他们唯一的女儿,但十岁那年的一次卖报经历,让我的思想改变了。
早晨,睡眼蒙昽的我被一只大手抓了起来。我揉了揉双眼,看到爸笆矇胧的脸:“这摞报纸今天你拿出去卖,这钱嘛——”爸爸故意延长了声调,真是调我胃口:“你可以自己拿着。”边说边扬了扬手中一摞报纸。
卖报?这还不简单!一个鲤鱼打挺,匆匆洗漱一下,抱着那一大摞报纸跑出了门,身后留下爸爸叮嘱的声音:“如果你卖出去十五份有额外奖励哦!”
刚出门我就后悔了,树呀、草呀都蔫蔫的,天空发白,空中一丝风都没有,再望望街道,一个人都没有,我只有奔人气最旺的都和广场。
到了都和广场,我开始打起十二分精神,推销起报纸来,可听到的都是“家里订了”不然就是“等会儿来买”的声音。好不容易有一个人要买,可我一兴奋竟然忘记了价格,随口说了句:“三元。”那人头也不回地走了,我顿时肠子都悔青了。
天气真是不留情,火辣辣的太阳射得我睁不开眼睛。“我一定要卖出十五份,得到特殊奖励!”我暗暗给自己加油。
短暂的上午一眨眼就过去了,满身汗水的我只卖了三份报纸,饥肠辘辘的我决定先回家。刚跨进家门,却发现爸爸早已在家等候多时。“我……我……”我低下了头,“对不起,我只卖了三份。”手里紧捏着那湿湿的四元五角——那是被汗水弄湿的!
“没关系,卖出三份也挺不错的,继续努力,我说话算数,这钱你自己得!”笆爸高兴地拍了拍我的肩头爽快地说。
“可是……”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至少你流汗了!”爸爸笑着说。
汗?我看着被汗水打湿的钱,心里真是酸酸的——赚钱多不容易呀!每一分都流着爸妈的汗呀!为什么平常我就可以随意乱花父母的钱,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呢?
我把钱悄悄地存进了存钱罐,也把一个心愿存进了存钱罐——我应该踏踏实实地做我自己,应该用好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本次考查为半命题习作。并选择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来诠释自己的看法。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景物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
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