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孤独之旅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孤独之旅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9 16:3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掌握《草房子》的大概内容,积累“嬉闹、掺杂、置之不理”等易考词语。
通过分析心理描写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重点)
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悟“成长”的含义。(难点)
第一课时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学术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作家。2019年9月,其作品《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选入课本时,作者做了删改,并加了标题。《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轨迹。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杜小康家原本比较富裕,但他父亲杜雍和因为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被迫辍学。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后,他筹集了一笔钱买了500只小鸭,决心凭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因而,他和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300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文中故事就是从此处开始的。
背景链接
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成长小说不管是铺叙环境、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最终都聚焦于主人公心灵的成长、成熟,而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人物经历的丰富性,都构成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内容,是他心灵成长的“养料”。因此,“漫游”常常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曹文轩的《草房子》《根鸟》等小说,是我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
文体知识
读读写写
茬( ) 抠( ) 家底
觅食( ) 嬉闹( ) 空旷( )
撩逗( ) 炊烟( ) 乖巧
掺杂( ) 驱除( ) 镰刀( )
温顺 重叠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眺望( ) 狗吠( )
胆怯( ) 肥硕( ) 逃窜( )
戳破( ) 稠密( )
chá
kōu


kuànɡ
liáo
chuī
chān

lián
tiào
fèi
qiè
shuò
cuàn
chuō
chóu
字形易错,与“笑嘻嘻”的“嘻”区别开。
英译词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撩逗
( )撩起

( )迫切
( )迫击炮
liáo
liāo

pǎi
形近字
粹( )纯粹
悴( )憔悴
掺( )掺杂
渗( )渗透
淬( )淬火
糁( )玉米糁儿
旷( )空旷
犷( )粗犷
窜( )逃窜
蹿( )蹿红
cuì
cuì
cuì
chān
shèn
shēn
kuànɡ
ɡuǎnɡ
cuàn
cuān
词语集注
根据解释选择正确的词语。
天昏地暗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 )
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 )
一天比一天厉害,形容事物发展的程度日渐加深或严重。 ( )
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 ( )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 )
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 )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日甚一日
浩浩荡荡
歇斯底里
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富。 ( )
家底
一般用“厚”或“薄”来形容。
含贬义。
一般用于事物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多用于褒义。
也说“天昏地黑”。
词语巧辨
置之不理——置之度外 相同点
不同点
辨析
都有“不理会、不管”的意思。
“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语义范围较广。
“置之度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语义范围较窄。
1.医生劝小张多运动,他却( )。
2.他将个人安危( )的崇高精神令人佩服。
置之不理
置之度外
课文解读
自主阅读课文,读完说一说:“孤独之旅”的故事开始和结束时,杜小康发生了哪些变化?
故事开始时:
惶恐、软弱
故事结束时:
坚强、成熟
“长大了”
根据故事情节,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______________,陷入孤独之境
被迫辍学放鸭
②与父前往芦荡,______________
③父子雨夜寻鸭,______________
④草中喜拾鸭蛋,享受孤独之味
不堪孤独之苦
承受孤独之艰
成长之旅
再次自主阅读,重点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找出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
时间 心理变化 语句
①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
“带着哭腔”
②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③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紧紧地挨着父亲”
心灵不成熟
续表
时间 心理变化 语句
④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⑤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再忽然恐慌起来”
⑥经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⑦八月的一天清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心灵成熟了
小 结
写人物心理的几种手法:
◆直接描写心理活动;
◆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
间接表现心理活动。
直接描写心理活动:
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他为什么这样做?请简要分析。
为了让儿子放弃不放鸭的请求,“绝不回头”“置之不理”表明了杜雍和的决心。但儿子还是个孩子,初次背井离乡非常想家,想回家,作为父亲却不能满足儿子的这一愿望。“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表现出杜雍和无可奈何的心理。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间接表现心理活动: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说一说:前方会是什么样子的?
对杜小康来说,前方是未知的,只能随着父亲继续前进。这里设置悬念,联系后文可知,前方是令人倍感恐慌、孤独的芦荡。
心理描写
成 熟
刚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时:




心理变化梳理:
芦荡安顿后:
住段时间后:
雨后天晴时:
不成熟
杜小康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
孤独、单调
不再忽然地恐慌
长大、坚强
孤独


讨论探究:本文写的是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对应应如何看待或理解?
本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是否成熟,关在于他能否勇敢面对现实,如何正确面对现实。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也是杜小康的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正是自我意识觉醒必须踏出的一步。
第二课时
导入
曹文轩说:“我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深入研读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浩瀚无边的芦荡中,芦苇随风摇曳,那绿波荡漾的苇海,如滔天巨浪涌向天边,浩浩荡荡。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才愈加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无处遁逃的感觉。
这两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从嗅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芦荡晚间的美好景色,烘托出杜小康渐渐平静的心情。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段环境描写按照时间的推移极写天气之恶劣,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鸭逃人找”的情节做铺垫,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同时也烘托出杜小康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课文中的环境有着不同的色彩,营造出诗一样的氛围。请你结合“知识卡片”中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赏析暴风雨片段。
知识卡片
色彩作为视觉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最易引起读者心理效应的环境因素之一。色彩在小说中创造出特点的气氛,为叙事再造了空间。读者由于视觉生理效应,会因色彩生出感觉和联想,从而感受到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连用四个“黑”字预示将要到来的暴风雨极其凶猛。暴风雨的到来给杜小康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了暴风雨才有了鸭群的失散,才有了杜小康冒雨找鸭、护鸭,也才有了杜小康真正的成长。暴风雨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典型环境,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与之前的茫然、恐惧相比,暴风雨中杜小康的表现是怎样的?体会他的变化。
暴风雨中,杜小康不再畏惧,他不顾一切地去追赶逃散的鸭群,脸被割破,脚被戳伤,但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害怕,这表明他具备了独自承受、挑战困难的勇气,表现了他的勇敢坚强,他“长大”了。
在杜小康的成长之旅中,鸭群始终伴随着他。请阅读课文,根据描写鸭群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起初
途中
暴风雨中
结尾
在杜雍和的驱赶下,鸭群“奋力向前推进”显得坚定,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对比。
写鸭们“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侧面表现了杜家父子的“慌张”。
鸭们十分惊恐,四散奔逃,当杜小康找到它们时,鸭们反过来依附着他,“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反衬出杜小康的成长。
鸭们长大了,并开始下蛋,象征着主人公的成熟。
文章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用鸭下蛋象征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的成长,形象生动,满含着骄傲和自豪;②父亲的这句话也含有期盼与喜悦,以及回忆过去时的苦楚。
怎样理解《孤独之旅》的“孤独”?
从小说具体情节来说,杜小康不得不离开同学、学校,和父亲两个人去放鸭,从而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由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也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这既是实写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感觉——“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让“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也写出了杜小康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对前途怀抱着迷茫和恐惧。凡此种种,都是“孤独”的肇因。
从象征的角度来说,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的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正是自我意识觉醒所必须踏出的一步。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孤独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青少年: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才能长大成人。
小结
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诗意,细腻生动,意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1.孤独而诗意的环境
(1)鸭群(扇面形水流)——心理刻画、衬托作用、孤独感、折射出少年的成长身影
(2)芦荡——内心变化
(3)暴风雨——搏击中坚强
2.诗意化的人物对白
1.环境描写出色。文中对放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鸭群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出杜小康成长的环境。这对表现人物的变化,突出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语言富有诗意。本文语言看似平白、朴实,却有一种清新明丽、优美灵动之感,充满了散文化的韵味。用词方面,作者用大量动词表现杜小康和鸭子、父亲和鸭子、杜小康和父亲之间的活动,渲染了鸭子与人物情感相融的氛围;句式方面,文中单句复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相间使用,意味绵长,富有节奏感;修辞方面,作者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创设了忧郁淡然的意境,雅致自然,富有张力。
写作特色
本文运用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细腻鲜活。请你也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烘托自己的某种心情。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一课一得
写作指导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景物特点,仔细观察并能用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写出景物的特点;
②以景写情,注意心境与景物的统一;
③巧妙运用写景的角度及修辞,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写作示范
我满怀欣喜,捧着奖杯,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跳来跳去,唱着悦耳的调子;树叶在晚风的吹拂下摇曳,好像在分享着各自的欢乐;夕阳挂在天边地平线上,温柔地向大地撒下余晖……
心境与景物统一
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