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目录
知人论世
第一章
整体感知
第二章
探究思考
第三章
归纳总结
第四章
第一章
结合背景
知人论世
本诗创作时代背景是三国时期国家分裂、政权交替、群雄争霸、战乱频繁。诗人作为三国群雄之一,有称霸天下的政治野心,也有相应的政治才能,却也遭遇过赤壁之战这样的大败,统一的霸业仍未完成,因而忧愁沉吟,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共同建功立业。
《短歌行》
陶渊明出身于官宣之家,自小便被祖父、外祖父的事业功绩、名士风度所感召,立下“大济苍生”的宏愿,再加上生活贫困,缺乏谋生之计,于是选择走人官场。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打击了他济世的理想,违背本性的痛苦让他最终决定挂印辞官,街底结束这种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官场生活,坚定终老田园的决心,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归园田居》
这首诗可能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写下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有人认为此诗以记梦为由,主要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也有人认为诗歌对梦境的描写有对诗人长安求仕经历的暗示或类比;还有人认为此诗重点在于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仕途坎坷,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本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那时词人因“乌台诗案”已被贬两年多,词人曾经经历过年少成名、风流满酒的少年时代,如今却被贬谪在偏僻之地,没有机会再去做利国利民的事业,早早头发花白,让人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词创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居已久的辛弃疾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成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与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难以有所作为。辛弃疾的意见并未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海,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声声慢》
第二章
结合背景
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一:整理诗歌出现的典故内涵及效果。
短歌行
“青青子衿”四句与“明明如月”四句,均表示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四句与“越陌度阡”四句均描写了自己与贤才相聚时相处甚欢的场面;
“明明如月”四句与“月明星稀”四句相呼应,分别将贤才比作“何时可掇”的明月与“无枝可依”的乌鸦,一方面强调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一方面也劝说贤才不要犹豫,快些投奔自己;
最后以“周公吐哺”的典故作结,再次强调礼贤下士的意愿与统一天下的志向,呼应开头“人生几何”对人生苦短的感叹。
学习活动一:理解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
诗人终于彻底摆脱官场生活后的快慰之情,和对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并未提及田园生活中劳作艰辛、物质贫乏等特点,而是集中描述其恬静淡然的一面,因为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裕无忧,而是精神世界的恬然自安。
学习活动一: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全诗塑造了一个超尘拔俗,不卑不亢,卓尔不群的诗人形象,李白的一生传奇而坎坷,可是他却从不“安分”,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其实这正是一种自我疗伤,尽管他不可能痊愈。他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病灶,而自己的病灶其实是社会的病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面向疾病社会寻找自由与尊严的一声怒喝。
学习活动一: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登高
诗句 行为 心理 肖像 神态 综合鉴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戒酒的行为说明诗人暮年,身体多病,健康情况堪忧。 诗人心情痛苦、处境潦倒之时,还要面对新停浊酒的打击,无法戒酒消愁,更增一层苦闷。 “霜鬓”增繁、生活艰难、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的暮年落魄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神态中既有对老病孤愁现状的悲哀、又有无法排遣这种悲哀的无奈,矛盾痛苦之态尽显。 通过对诗人行为、肖像的描写,引导读者揣摩诗人在特殊人生处境下的表情神态与心理活动,进而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共鸣,使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学习活动一: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琵琶行(并序)
伴随琵琶声,白居易是渴求知音、孤单落寞、感怀身世、怀才不遇、满怀悲怆的贬谪士大夫的形象。
从抒情主人公的行为来看,诗人遭遇贬谪之后,卧病于浔阳城,在偏僻的浔阳城中,因为没有音乐相伴、丝竹可赏而落寞,只能独自饮酒,可见其渴求知音、孤单落寞。
从抒情主人公的经历来看,诗人与琵琶女都经历了从得志到落魄的人生阶段,对往日风光的怀念、对当下落魄的感伤、对命运不公的愤怒与反抗等人生态度非常相似,因此诗人创作了《琵琶行》,可见其对身世的感怀与伤感。
从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来看,诗人认为琵琶女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都遭受到了命运的冷落,可见其拥有怀才不遇之情。
从环境描写看,诗人反复渲染秋夜江边月溶于水的冷寂情境,借此衬托自己的送别之情、感伤感慨之情等,满怀悲怆。
学习活动一: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中,诗人是一个落寞无奈、超旷明达的好谪士人形象。“遥想公瑾当年”与“早生华发”的对比,由周瑜车少有为、功业有成的春风得意,联想到自身风光不再、壮志难酬的处境,表现了诗人落寞与无奈的形象。一尊还酹江月”则描写了词人举起酒杯凭吊这万古如一的明月,借自然永恒之美景,慰藉自我短暂虚幻的人生伤痛,表现了词人超旷明达的形象。
学习活动一: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有何特点。
声声慢
分层内容 状态分析 概括特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人迷惘地找寻曾经的人事,但一无所获,满目凄凉。 彷徨愁苦 独居凄凉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的气候使人到暮年的词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极不舒服。 暮年病弱 无所适从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词人想要饮酒取暖,却未能成功,更觉晚来风寒。 凄寒落寞 强打精神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见到旧日传书的大雁,想到传书之人已经逝去,空留自己冷落悲凄。 孀居孤独 想念亲人
学习活动一:思考词人为何选用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重读本词,发现典故虽多,却用得十分巧妙:
一来这些典故都与北固亭所在之地有历史相关性,确实是词人由登上北固亭而产生的联想。
二来这些典故能够委婉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无论是时事消沉的感慨,还是对英雄的呼唤抑或是对人民安于异族统治的担忧,对自己爱国之心的表白,都借助典故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第三章
再读诗歌
探究思考
学习活动二:结合诗歌体裁,比较写作特色。
(1)古体诗格律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可分层阅读。如《短歌行》借助古体诗的形式充分表达诗人层层深人的情感,《归园田居》则通过对乡村田园生活图景的各方面勾勒,侧面烘托出诗人回归田园生活后的惬意之情。
(2)律诗对仗严谨、押韵严格,可运用起承转合的规律来阅读。如《登高》借助起承转合的结构,将诗人的宴世之愁、家国之忧、登高所见、时空流转之感等多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表意空间。
(3)词作更重视音乐性,风格上有豪放、婉约的区别,上阕多写景记事。下阕多咏怀抒情,可分层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摹写赤壁壮阔之景,下阕引出周瑜史事,表达对少年英雄的向往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感慨,景情描写错落有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登高所见渺远之景写起,由景物的萧条寥落引出人事的消磨,接着将史事与当下情况作对比,最后落在诗人忠心报国却无人重用的境遇感叹上,表达一波三折。
第四章
总结归纳
作业练习
归纳主旨
这一单元我们阅读了八首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体裁的经典诗歌,重点训练了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其中,《归园田居(其一)》《声声慢》《登高》主要锻炼学生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深人理解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锻炼学生在充分理解典故内涵的基础上,将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典故的历史背景进行对比思考,理解诗人借助典故委婉表达复杂情志的能力;《梦游天姥吟留别》与《琵琶行》两首长篇歌行,则需要学生借助划分层次、概括内容、对比分析等方法,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判定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与诗人相关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内容的相通或不同之处,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作业:
背诵本单元诗歌。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