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三单元 名著《朝花夕拾》人物点读精彩赏读示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三单元 名著《朝花夕拾》人物点读精彩赏读示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0 16: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名著《朝花夕拾》人物点读精彩赏读示范
人物点读
藤野先生:山川异域亦师亦友
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学生,没有民族偏见。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点读:
一个来自弱国的子民,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是何其幸运。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质朴的语言传递的是治学的严谨、要求的严格,也有殷切的期待、满满的温暖。藤野先生热爱工作,更热爱学生,尊重科学,更尊重学生,“我”心里的“不安和感激”“不服气”均从侧面体现了藤野先生公平公正、严谨认真、和蔼可亲的形象。
阿长:『哥儿』的心事我最懂
粗俗守旧,迷信愚昧,心地善良,勤劳忠厚,乐于助人,关爱孩子。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点读:
在儿时的“我”眼中,阿长讨人厌,令人烦。她知识少,礼节多,又愚昧迷信。而改变“我”对阿长固有印象的一件事是她替“我”购买《山海经》。阿长不显山露水的举动使“我”大受感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以至于过往所有的抱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种情节与感情上的突转让文章产生了波澜,让“我”的感情回归到怀念和感激的轨道上来,也让阿长这一平凡的角色丰满起来。先抑后扬是本文艺术手法上的一大亮点,也给我们在写人叙事上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衍太太:教唆加流言,也是让人醉了
庸俗粗鄙,心术不正,喜欢背地里使坏,爱搬弄是非。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点读:
衍太太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听从,她却散布“我”偷家里东西卖钱的流言。衍太太这个市井妇人庸俗粗鄙、爱搬弄是非、用心阴险的本性表露无遗。先叙述教唆之事情,描绘疑惑、犹豫之心理,后抒发恼怒、厌恶之情感,让读者跟随着作者一起倾听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起感受内心的复杂情感,读来令人回味。
精彩赏读
令人神往的乐园
记事板: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园子,在这里可以看四季美景,可以听蝉鸣鸟叫,可以吃又酸又甜的果实,可以玩雪地捕鸟……儿时的鲁迅在这个乐园里嬉戏玩耍,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赏读:
选段紧紧围绕“乐(趣)”展开,体现百草园里的“无限趣味”,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顺序得当——描写由低到高,由整体到局部,由静物到动物,由植物到动物再到植物,全面呈现了百草园的景色丰富、美丽动人;
详略得当——“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作者宕开一笔,集中一笔,由面及点,点中细描,由点带面,“泥墙根一带”详写,可见百草园景美好玩的地方多的是;
多角度绘景——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使得百草园美不胜收,趣味盎然,让人如临其境,神往不已;
妙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命世界。
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
记事板:
“我”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了,内心十分高兴。然而,正要出发,父亲却强迫“我”被背诵艰涩难懂的《鉴略》,“我”的兴致顿时一扫而光。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赏读:
文段生动地再现了“我”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心理,写出了“我”对父亲毫不顾忌自己心理感受的无奈与厌烦,含蓄地批判了封建习俗的不合理,指出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本段心理描写是亮点,“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等句子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背书时急切、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同时,作者还将众人的高兴和“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是将“我”的失望、不快、不满等心理凸显出来。
高冷之下的难言之痛
记事板:
在日本留学时,“我”与范爱农在同乡会上为要不要发电报痛斥清政府残忍杀害徐锡麟一事而发生争执。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赏读:
选段运用简练朴实的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如“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言语冷漠的背后是他对革命失败的无限苦闷的心理,对清政府打压革命的愤慨又不知所措的书生意气。“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则体现其倔强耿直的性格。
另外,选段运用白描手法,刻画范爱农的外貌——“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在朴实语言的简笔勾勒中,我们感受到范爱农虽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但“总像在渺视”的目光,则分明地透出其傲岸与清高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