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和作用。
2.体会本文观点鲜明、直面现实、语言雅正等特点。
3.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所用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时评的题材特点,掌握文章脉络结构,学习论证方法的使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理解工匠精神中所表现出的时代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理解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论述过程。
2.赏析本文的写法,学习新闻评论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
一、文题解读
“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的精神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点明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二、写作背景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李斌受此启发,写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新闻评论,刊发在了2016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
三、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化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撰写新闻评论的一般方法:
1.要读懂材料
了解有关背景,熟悉主要事件及相关情节,把握精神实质。
2.要评在点上
点评的篇幅要小,一定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做到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不可分散,切忌什么都想评。
3.要评得有理
好的点评应该做到以礼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
4.要评得生动
点评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干净利索,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基础知识
1.成语解释
不谋而合: 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离群索居: 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 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臻于至善: 指做到极致。臻,达到;至善,善的极致。
超今冠古: 超越古今。冠,超出众人。
出类拔萃: 《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后来用“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
冰心一片: 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冰心,清洁的心。
格物致知: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正心诚意: 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
2.词语详解
1)赋予/付与
相同点:都有“交给”的意思。
不同点:“赋予”一般用于特定的对象,如使命、内涵等,而 “付与”使用对象比较具体。
2)推崇/崇尚
相同点:都有“尊崇”的意思。
不同点:“推崇”指十分推重,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作为、著作、发明等,给以很高的评价;“崇尚”指尊崇提倡,常用于表述推崇某种观念。
3)内涵/内含
相同点:都有“包含一定内容”的意思。
不同点:“内涵”是概念的内容,又指人的内在涵养,是一个名词“内含”是内部含有的意思,是一个动词。
4)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相同点:都有“技艺高超”的意思。
不同点:“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鬼斧神工”指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四、学习思路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第一段:指明当今是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引导读者思考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之间的联系。
第二段:阐释了“匠”的特点,论述了工匠精神对企业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通过简写一位匠人的工作状况,反驳社会偏见,论述坚守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第四段:延伸讨论工匠精神的内涵,指出坚持工匠精神可以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如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
第五段:点明了个人表现与时代面貌息息相关,呼吁践行工匠精神。
2.问题解析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1)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由作家的话引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3)“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4)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结合全文,品读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3.论述结构
文章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观点,分别阐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以及工匠精神的内涵,整个论述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时代特点和企业打造金字招牌的角度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
第二部分:从工匠精神的时代含义、作用、内涵等方面论述“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要立足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践行工匠精神。
4.理解文章主题
本文详细介绍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从个人、企业、国家的不同层面论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其中还包含了人生价值、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等主题,并积极呼吁践行工匠精神。
拓展练习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学传统,网络创作来持中华文学立场,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网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自,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择天记》等众多热门小说展砚的玄幻世界,均可在传统神话中找到源头。
文学是变化的,正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更是这样。不过,不管怎么变,网络文学终归还应该是文学。大凡是文学就该有一些属于文学的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 多年前就有作家提出,网络改变的只是文学载体、阅读习惯和表现方式,不能改变文学本身,如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离不开文化立场的主体定位。即时接优秀文学传统,使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建设性的积极力量。从古代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优秀文学传统。这一中国文脉对于网络文学创作不仅有用,而且有效,不仅不能终止于网络,而且应该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网络文学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必将促使自己从“高原”走向“高峰”,创造出新境界。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创作并非“从零开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人们好像不太关注网络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但事实上网络文学蕴含着中华文学的传统和立场。
B.网络文学离不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文学也会走向进一步繁荣。
C.网络文学虽有些另类,但其中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则与传统文学有看深厚的历史渊源。
D.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凝聚着中国力量优质源头的网络文学正为我国文艺发挥着积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直入论题点明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第二段引用某作家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网络文学赖以存在的两个基础。
C.文章列举四大名著,与《择天记》等网络文学形成对比,论证了网络作品应从传统中汲取营养。
D.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要表现的观点进行论证,既有说理,又列举实例,易于读者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类其他精神生产一样,网络文学创作不存在从零开始和随心所欲而是在继承之上的创造。
B.网络文学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其语言表达、情节设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
C.文学的发展是求变的,但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本身的要素却不会因时代而变化。
D.网络文学要想从“高原”达到“高峰”,创造出新境界,就需从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答案:1.C 2.C 3.B
解析:
1.A项,“不太关注网络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错误,原文“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B项,“随看网络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文学也会走向进一步繁荣”错误,原文“它仍然需要延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除网络外,还要有“文学传统”这一条件;D项,“凝聚着中国力量优质源头的网络文学”错误,原文“网络文学要往前走、向上走,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优质源头”,未然和已然混淆。
2.题中C项,“四大名著,与《择天记》等网络文学形成对比”错误,它们是相同的,不具有对比的关系。
3.B项,“情节设置等在传统文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原型”错误,原文“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选项以偏概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