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四章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 绚丽的烟花
B. 中秋佳节,当空皓月
C. 璀璨的钻石
D. 夜晚,猫闪亮的眼睛
A
2. 如图4-1所示,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我们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成像原理与手影游戏中影子形成的原理不同
B. 薄膜上成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 若要看到像变大,可将小孔靠近烛焰
D. 若将小孔挡住一半,则薄膜上看不到完
整的烛焰的像
C
3.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C
4.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中,下列解释中能说明杏花呈现红色的原因是( )
A.杏花能发出红光
B.杏花能吸收红光
C.杏花能反射所有色光
D.杏花能反射红光
D
5. 激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 若从地球向月球发射的激光经2.56 s后返回地球,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
A. 3×108 m
B. 3.84×108 m
C. 7.68×108 m
D. 3.84×108 km
B
6.如图4-2所示,一束光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若向容器里逐渐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光斑将( )
A.仍在原来的位置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向左移动后静止
D.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C
7.如图4-3所示,服装店经常将一面镜子倾斜放置,当人走向镜子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
A.镜中像的上半身将变大
B.镜中像的下半身将变大
C.镜中的像将面镜
D.镜中的像为实像,像与人关于镜面垂直
C
8.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C. 开凿隧道时,利用激光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反射
原理
D. 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B
二、填空题(本大题6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9.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_, 当入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转20° 时,反射角变为__________。
120°
40°
10.新学期,学校学生处发起了“光盘行动”,许多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小锐同学端着吃得干干净净、看上去闪闪发光的餐盘,展示给监督员检查,闪闪发光的餐盘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光源,餐盘闪闪发光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图4-4所示是利用类似原理所制的路灯,它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才照亮路面,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__________(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小明从路灯下经
过时,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先
变长后变短”或“先变短后变长”)
不是
反射
漫反射
先变短后变长
11. 2022年5月,我国研究人员利用“中国天眼”探测到“黑寡妇”脉冲星新现象。图4-5所示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是__________(填“凸”或“凹”)面镜,对光有__________(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在反射光时,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凹
会聚
遵循
12. 身高为1.75 m的小刘站在高为1 m的镜子前2 m处,小刘的像的高度为__________m,他到他的像的距离为__________m,若他以0.6 m/s的速度沿着与镜子平行的方向移动2 s后,他和他的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m。
1.75
4
4
13.电视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______________,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如果把遥控器对着墙壁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__(填“直线传播”或“反射”)原理。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正在播放节目的彩色电视的屏幕,将会看到红、__________、蓝三种颜色。
红外线
反射
绿
14. 孩子们在湖边观鱼,他们看到的是鱼的__________(填 “实像”或“虚像”) ,看到的鱼的深度比实际鱼所在的深度__________(填“深”或“浅”),这是因为光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空气中射到水中”或“水中射到空气中”)时,发生了__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
虚像
浅
水中射到空气中
折射
三、作图题(共6分)
15. (1)(3分)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如图4-6),并穿过玻璃砖,请你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砖和离开玻璃砖后大致的光路图。
如答图4-1所示。
(2)(3分)刘老师驾车通过小区道路转弯处时,通过转弯处的镜子M(可看作平面镜)看到了行人,他及时采取避让措施保证了行车安全。图4-7所示为转弯时的俯视图,其中A点是车内刘老师的眼睛的位置,B点为行人所在位置,请作出刘老师看到行人的光路图。
如答图4-2所示。
四、实验题(本大题2小题,共24分)
16.(12分)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4-8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光屏EF可绕ON所在直线方向前后折转。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β 0° 11.3° 22.1° 35.4° 40.9°
(1)实验时,让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该小组同学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则在F板上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
能
不能
在
0°
(3)当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该小组记录的数据如上表所示。 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4)本实验仅通过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得到的数据不能得出光的折射规律,还应改变__________种类多次测量才能得到普遍性的规律。
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空
介质
(5)该小组同学继续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沿着BO方向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17.(1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4-9甲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树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1)实验室提供的4块玻璃板分别为①较薄茶色;②较厚茶色;③较薄无色;④较厚无色。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小明应该选择的玻璃板是__________(填序号)。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16 cm,可推算出蜡烛和它的像的距离是__________cm。如果将蜡烛的像所在平面放一张白纸,纸上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①
32
没有
(3)为了让坐在右侧的人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__(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4)多次实验后,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这些连线与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的直线__________。
(5)如果将玻璃板平放在桌面上(如图4-9乙),则从上面看到的蜡烛的像是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
不变
垂直
倒立
五、综合能力题(共8分)
18.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光纤的奥秘
光纤电缆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光纤电缆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光可以从弯曲的玻璃光纤的一端传到另一端,而不会“溜”出玻璃纤维,这是为什么呢?
如图4-10甲所示,以某种玻璃为例,让一束光沿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平面上,可以看到一部分光从玻璃砖的平面上折射到空气中,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另一部分光反射回玻璃砖内。如图4-10乙所示,逐渐增大入射角,将看到折射光离法线越来越远,且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41.8°,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就消失了,只剩下反射光,如图4-10丙所示,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并非光在任何界面都会发生全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在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介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能发生。
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如图4-10丁所示,光导纤维在结构上有内芯和包层两种不同的透明介质,光从内芯传播时遇到光纤包层处,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从而保证光不会泄露到光纤外,这样光就只能在玻璃中传播,而不会“溜”出玻璃光纤。
(1)在图4-10甲中,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角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折射角。
(2)在图4-10乙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__________(填字母)。
A.折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B.折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C.折射光逐渐增强,反射光逐渐减弱
D.折射光逐渐减弱,反射光逐渐增强
小于
D
(3)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增大入射角________________(填“有可能”或“不可能” )发生全反射。
(4)光从光导纤维的包层斜射向内芯时,______(填字母)。
A.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能会发生全反射
B.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能会发生全反射
C.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不可能会发生全反射
D.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不可能会发生全反射
不可能
D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