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11-13 10: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2.关于下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3.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日食 B.铅笔好像折断了
C.鸟巢水中倒影 D.放大的像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若入射角逐渐减小,则反射光线将( )
A.逐渐偏离法线
B.逐渐靠近法线
C.不发生变化
D.无法判断
5.站在水池边往水中看,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树叶,水下的游鱼,池边房屋和天空中白云的倒影。其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A.树叶 B.游鱼
C.房屋的倒影 D.白云的倒影
6.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中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的硬币的位置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后降 D.不升不降
7.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8.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
A.振动的幅度
B.组成的材料
C.振动的快慢
D.自身的结构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B.用激光来校准直线,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
C.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
D.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
10.保护好眼、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或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
B.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C.人的外耳道上有听觉感受器
D.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
11.下列光学器具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
①放大镜 ②穿衣镜 ③潜望镜 ④近视眼镜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②与④
12.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13.下列四幅图中,分别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两幅图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B.物体经小孔成的像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
C.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凹透镜对入射的平行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15.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16.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电灯泡接到电路中让其发光,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图案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较大)移动,则所画图案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是( )
A.不能成像
B.能成一次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C.能成两次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D.能成三次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等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17.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18.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B.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减小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C.“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
19.某人用一块四周有点缺损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则他在光屏上得到的像与未缺损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相比( )
A.所成像毫无变化
B.所成像四周也有缺损
C.像的大小、正倒、位置均无变化,但略显暗些
D.看缺损程度,如四周缺损较多时,不能成完整像
2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其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21.蜜蜂、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是翅翼 产生的;北风呼啸是空气在 ;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的工作状况,这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
的道理;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 而发出的。手机不宜挂在胸前,是因为手机发射出的 会对人的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22.光在同种物质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光每秒在水中传播的距离比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 (填“大”或“小”)。
2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光线与折射线光恰成直角,则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 。
24.医生在为张红同学检查视力时,张红通过平面镜观察视
力表,如图所示。张红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 。如果
不用平面镜,用眼直接看视力表,张红离视力表的距离应是 。
25.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26.身高1.75米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米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 米。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米,他的像高 1.75米(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7.观察下图,小红手拿透镜对着窗外的大树,小明手拿白纸,他们在白纸上看到了大树的像,小红拿的是 透镜。这一成像规律的应用是 。
28.太阳灶是用 面镜制成的,它可以使照在表面的太阳光
在一点。凹面镜的面积越大会聚的太阳光就越 ,温度也就越 ,利用它不仅可以烧水、煮饭,还可以发电、冶炼,所以它是既节约燃料又不 的环保型能源。
29.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 。
(2)灯泡的作用是: 。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 。
30.(6分)小明从眼镜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1所示)。小
明用的镜片是 透镜,所成的是 (填“虚”或“实”)像。小明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2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三、作图、实验题(共27分)
31.(4分)
(1) AB、CD是同一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在图a、图b中作出光源S。
(2)请在图c中将近视眼观察远处物体的光路补充完整。
32.(7分)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 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 。
(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 。
33.(8分)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
(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
34.(8分)某科学学习小组,选择如图1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 (填序号);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2甲、乙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
(2)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 的关系”。
第2章 单元测试
1.D 2.A 3.A 4.B 5.B 6.B 7.B 8.A 9.B 10.D 11.B 12.C 13.D 14.D 15.D 16.C 17.C 18.B 19.C 20.C
21.振动 振动 信息 振动 电磁波
22.直线 3×109米/秒 小
23. 60度 30度
24.5.4米 0.4米
25.振动 音调 空气
26.3 等于
27.凸 照相机
28.凹 会聚 多 高 污染环境
29.(1)改变光传播的方向(2)光源(3)适当调整镜头与透明胶片之间的距离
30.凸 虚 近视
31.略
32.(1)荧光物质
(2)反射
(3)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玻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玻璃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等)
33.(1)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2)验证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等34.(1)A、C 小 (2)透镜材料
23题 24题
27题 2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