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衰落
【知识园地】
一、东汉的衰落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目的:巩固统治。
4.措施: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5.结果: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东汉外戚、宦官专权
1.时间:东汉后期形成。
2.特点: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
3.后果: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贫民流离失所;张角创立太平道,长期在社会底层传教。
2.过程;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因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之为“黄巾军”。历时九个月,最后被镇压。
3.意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硕果累累】
1.刘欣同学在百度搜索引擎里输入“公元25年”“洛阳”“光武中兴”等字眼,那么出现的页面中涉及的人物有可能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孝文帝
2.下列哪一项属于汉光武帝为缓和民族矛盾采取的措施( )
A.北击匈奴 B.惩处贪官污吏 C.镇压黄巾起义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3.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这一现象出现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中后期 C.东汉初期 D.东汉中后期
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5.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
②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
③农民起义的爆发
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2.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其中,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了民族矛盾。D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排除A项;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这些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排除B项;东汉末年因为阶级矛盾激化,导致黄巾起义。为了巩固统治,东汉统治者镇压黄巾起义,排除C项;故选择D。
3.答案:D
解析:“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即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这一现象出现于东汉中后期。
4.答案:C
解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C错误,符合题意。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其影响是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开始走向衰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外族的入侵和少数民族的叛乱在东汉没有出现。故符合史实的因素是②③,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