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板块运动
训练技能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探究与分析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训练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
导学目标 区域认知: 归纳地理事象的区域空间发分布特征,利用教材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分布图”,描述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并归纳具体位置。 综合思维: 综合利用知识和实验以及各类与其有关的要素来探究分析地理要素与板块运动之间的联系。 人地协调观: “引出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有没有关系?”来启发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理实践力: 采用演示实验方法,演示板块运动张裂拉伸现象,培养学生用地理实验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
环节及时间分配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1分钟)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 【提问】: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阅读PPT图片,思考问题并回答。 注意导入时间不应过长,合理安排时间。
学标展示(2分钟)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精神。 根据教师的说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有一定的了解。 简单描述,突出重点说明。
合作自学(5分钟) 1.PPT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教师提问】:尝试归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同学们又有什么启发呢? 2.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教师提问】: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承转】:从澳六大板块的示意图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3.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4.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教师总结】: 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1.【学生活动】:根据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2.【学生回答】: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4.【学生回答】: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互动探究(7分钟) 【活动题】: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读图2.24,对下列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2.读图2.25,说明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过程。 【思考】: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1.【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1)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边界,随着两块板块的漂移,也就是说两块板块距离是越来越远,红海面积就会变大,故红海海域会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不断缩小是 因为 它位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这三大板块碰撞挤压,最终将可能使地中海消失。 (3)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所形成的。 2.【学生探究、思考、回答】: 形成过程: 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是古地中海不断缩小。 ②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得力量是地面不断隆起。 ③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 ④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师生之间的互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思维展示(5分钟) 组织学生展示自学效果,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导学案题目】 1、下列地形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台湾海峡 B、长江三角洲 C、荷兰围海大堤工程 D、喜马拉雅山 2、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 )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3、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4、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B、人类的填海造陆活动 C、河流的冲积作用 D、全球气候变迁 【学生活动】: C 思路:大堤工程属于人类活动。 B 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 思路: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块和非洲、亚欧板块之间,大洋中间有一条生长型的板块边界线,所以它的面积将扩大。 A 思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在回答的同时,对大体的思维进行解说,分析思路。
精讲点拨(12分钟) 【课堂重点】: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图2.23 )。 3.地壳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 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图2.22),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学生活动】:根据知识与能力目标及教师的指导,学习与掌握重点。 注意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课堂小结(2分钟)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1)张裂 (2)碰撞 4.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学生活动】:对照老师的展示,整体巩固本节内容,增强识记效果。 板书设计有条理性,便于理解。
达标测评(5分钟) 【设计问题】: 1、观察图六大板块分布图。 (1)结合图例,观察火山、地震分布在板块的什么地方 板块的内部又怎么样 (2)你能指出地球上地震最集中的两大地震带吗 明确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3)判断中国是一个 地震(多、少)的国家。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分析日本、台湾多地震的原因。 【学生答题】: 板块边界;较稳定。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少。 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学生思考一分钟,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反思补偿 (3分钟) 提醒学生反思本节收获及仍存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在演示板块的张裂和碰撞挤压运动时采用动画的形式,这样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突破难点。 2.在讲述板块运动时,如果有实物模型模拟,学生可能接受抽象知识会更加容易。 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向老师提出自己仍存在的疑问。 及时更改不足之处
课后作业(1分钟) 1.完成板块运动部分导学案练习册的题目。 2. 预习下一节课陆地与海洋的教材内容。 1.课下完成导学案题目内容。 2.预习陆地与海洋的内容。 课前预习可根据导学案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学习。
板书设计(2分钟) 板块运动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1)张裂 (2)碰撞 4.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