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9 22:1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势高低和坡度的陡缓等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度。
3.能够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和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
【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提出课题
[图片展示]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组图片,大家爬过山么?喜欢爬山么?今天我们也来登一登山。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在哪儿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这些线是什么?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共读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二、自主合作 感受新知
见《导学案》
教学环节三、师生互动 理解新知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过渡]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展示课件] 课本24页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为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 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 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教学环节四:探究画图,立体→平面
以山体为例,探究立体的山地如何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
一、介绍山体各个部位的名称以及示意图。
问题引领:
1.同学们爬过山吗?认识实际中的山体各个部位吗?
2.请同学们判断图中分别是山体的哪个部位?
师生互动活动:教师点击山体的某一部位,由学生来判断,同时大屏幕上出示相应的山体部位示意图。
问题引领:
1.山峰(山顶):这是什么部位?有什么特征?
2.山脊:从山脚延伸到山顶,中间高,两边低的部位叫什么?
3.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的部位叫什么?在这里容易发育什么?
4.陡崖:如果有的坡非常陡,呈垂直状态,称为什么?
5.陡坡和缓坡:这两个坡相比,哪个陡,哪个缓?从哪个坡登山比较容易?
设计意图:从认识实际山体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降低难度。
教学评价:学生对实际山体较为感兴趣,从实际山体入手比较贴近生活。
二、学习绘制山体各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1.播放录像:利用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步骤和方法,为下一步自己绘制奠定基础。
教学评价:学生对这一环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解说:这是一座山体模型,它的每一层高度相等,即等高距相等,那么,每一层底部的边缘就是一条等高线,把这一条一条的等高线垂直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就得到了等高线地形图。先将模型最底层放在纸上,沿外缘画一圈,然后将最下面一层抽掉,上面的山体垂直落下,沿外缘再画一圈,依次进行,最后就得到一幅等高线地形图。
2.展示山体模型,与大屏幕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对比。
问题引领:
(1)请同学们对照一下,实际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物的山顶在哪里?有什么特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山顶周围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山体模型与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建立起立体和平面之间的联系,为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做铺垫。
教学评价:对比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
3.学生活动:利用山体模型动手绘制山脊、山谷、陡崖、山顶的等高线地形图。
活动要求:
(1)6人为一小组,先把模型拼好,判断是山体的哪一部分。
合作完成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绘制时注意不要移动模具的位置和方向(垂直落下)。
(3)绘制完成后,标注每一条等高线的海拔(假设山脚为300米,等高距为500米)。
(4)总结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线的变化规律。
(5)展示平台:学生到大屏幕前展示小组绘制的山脊、山谷、陡崖、山顶的等高线地形图,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体会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的过程,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评价:学生对此环节积极热情,主动参与,效果较好。
教学环节五 实战练习 应用新知
读下图,从甲乙丙三条登山路线中选择一条,说出登山体会及理由。
分组展示
当堂检测
1.读图判断
读“等高线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甲处等高线越向里越高,为山顶。(  )
(2)乙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脊。(  )
(3)丙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
(4)丁处和乙处相比坡度较陡。(  )
2.读图回答: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B、 C、 D、
(2).图中小河F的流向是
(3)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 。
(4)甲、乙两山顶的相对高度是 米。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
(1)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知道了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学会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陡坡和缓坡以及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课后反思
本节课利用课题研究、动手操作等形式,使枯燥的地形图的判读生动化,并时刻与生活中的地图、地理知识相联系,将概念性、知识性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地形图,学以致用。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成功。
第三步:研课、议课
利用备课组教研活动,展开讨论评课,提出意见和建议,总结归纳如下:
1、基础知识讲解过少,导致学生理解不够,重点环节挖掘不够。(李永昌老师)
2、学生小组的活动指导语不明确。(李杉老师)
3、课件部分内容尚需改进。(徐会增老师)
第四步:魏潇丽根据议课情况,对备课授课环节和课件安排进行适当修改。
第五步:魏潇丽老师进行第二次课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