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0 06: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同步练习
读“我国大陆局部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1~3题。
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0千米应位于(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2.图中M和N所处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上(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4~6题。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5.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读 “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9~10题。
9.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10.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韩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发现一座新油田。经试开采,油井每天的石油产量为1万桶。据此回答11~13题。
1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1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13.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15.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阴影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参考答案:
1~3CDC
4~6BCB
7~8CD
9~10CB
11~13DAA
14.
(1)45~50千米 30~35千米
(2)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15.
(1)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