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观察》课时同步练习
1.下图为日本富士山景观,该地貌属于( )
A.褶皱山 B.断块山
C.火山 D.角峰
2.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米)。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这段游记中关于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角度有( )
①地貌形态 ②植被状况 ③地貌颜色 ④地貌成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考察了某地地貌发育特点后所画的素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6.图中地貌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7~9题。
7.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A.中国 B.巴西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8.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10.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其景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起伏和缓 B.陡峭险峻
C.地势平坦 D.石林群拱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m、n、p、q四地中( )
A.m地位于阴坡,坡度较其他三地陡
B.n地位于鞍部,地势较其他三地高
C.q地位于山谷,在m地的东北方向
D.p地位于山脊,处于盛行风迎风坡
12.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可能是( )
A.78 m B.98 m
C.128 m D.148 m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珊瑚虫一般分布在水温约为20~30℃、水深50米以内、光照充足的清澈水域。珊瑚虫以捕食海洋里的浮游生物为生,在生长过程中从海水中吸收钙和二氧化碳,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形成骨骼与外壳,经不断堆积形成珊瑚礁。南海是全球十大珊瑚礁保护区之一,类型多样的珊瑚礁分布在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的广阔水域,南海珊瑚礁多与海底火山伴生。
材料二 甘泉海台(虚线内)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水下台地,位于西沙海槽南侧。甘泉海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下图为西沙主要海域等深线图。
(1)分析南海珊瑚虫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描述甘泉海台的地形特征。
(3)推测甘泉海台的形成过程。
14.下图是30°N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12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简述其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3~4AB
5~6BA
7~9CBD
10.B
11~12AB
13.
(1)南海纬度低,水温较高,多浅海水域,海水清澈,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食物充足,利于珊瑚虫生长。
(2)中间高,四周低;顶部平坦开阔,边缘坡度较大。
(3)早期,岩浆喷发形成海底火山,火山顶部水深较浅,珊瑚虫在火山顶部着生,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堆积形成珊瑚礁;地壳下沉,珊瑚礁平面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深处水域。
14.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3)变化: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