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曹杨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曹杨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0 09:2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杨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8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海不厌深。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按要求选择。(2分)
《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
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
B.端午节吃粽子
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D.新团员学团章
阅读(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2分)
给孩子一个适合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 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____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3.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5.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7.你认为下面这首诗是否适合选入《给孩子的古诗词》?请结合作者所说的编选原则和下面诗歌的内容,说明你的理由。(4分)
《归园田居(节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12分)
獾鼻
(俄罗斯)巴乌斯托夫斯基
①时值秋天,阳光明媚,也常起雾。穿过光秃秃的林木,可以望见远处的浮云和浓浓的蓝天。到了夜间,我们四周的树丛中,星星低垂,摇曳不定。
②我们在歇脚的地方生了一堆篝火。这篝火成天烧着,而且通宵不灭,为的是赶狼——远处湖岸上,有狼在轻轻哀嚎。篝火的烟味和人的欢叫,使它们不得安宁。
③我们相信,火光能吓走野兽,但是有一天晚上,篝火旁边的草地里,竟有一只什么野兽怒冲冲地发出嗤鼻声。它不露身子,焦躁地在我们周围跑来跑去,碰得高草簌簌地响,鼻子里还嗤嗤作声,气哼哼的,只是连耳朵也不肯露出草丛。
④平锅上正煎着土豆,一股浓香弥漫开来,那野兽显然是冲着这香味来的。
⑤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
⑥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但我们大人都极喜爱他的种种虚构。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戳穿,说他是一派胡言。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用来过小溪。
⑦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
⑧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很不平常:无论是那一轮姗姗来迟、悬挂在黑油油湖面上的清辉朗朗的月亮,还是那一团团高浮空中、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甚至那已经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
⑨孩子最先听见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我们都静了下来,连大气也不敢出,尽管一只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拿双筒猎枪——谁能知道那是一只什么野兽啊!
⑩半个钟头以后,野兽从草丛中伸出湿漉漉、黑黢黢的鼻子,模样像猪嘴。那鼻子把空气闻了老半天,馋得不住颤动。接着尖形的嘴脸从草丛中露了出来,那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好不锐利。最后斑纹的毛皮也现了出来。
那是一只小獾。它蜷起一只爪子,凝神把我们望了望。然后厌恶地嗤一下鼻子,朝土豆跨前一步。
土豆正在煎,咝咝作响,滚油四溅。我正要大喝一声,然而晚了,那獾子已纵身一跳,到了平锅跟前,把鼻子伸了进去……
一股毛皮烧焦的气味传了过来。獾子尖叫一声,嚎天动地逃回草丛去。它边跑边叫,声音响彻整片树林,一路上碰折好多灌木,因为又气又痛,嘴里还不时吐着唾沫。
湖里和树林里一片慌乱。青蛙吓得不合时宜地叫起来,鸟儿也骚动起来,还有一条足有一普特重的狗鱼在紧靠湖岸的水里大吼一声,有如开炮。
次日早晨,孩子叫醒我,说他刚刚看见獾子在医治烫伤了的鼻子。我不相信。
我坐在篝火边,似醒未醒地听着百鸟清晨的鸣声。远处白尾柔鹬一阵阵啁啾,野鸭嘎嘎呼叫,仙鹤在长满苔藓的干沼泽上长唳,鱼儿泼剌泼剌地击水,斑鸠咕咕个没完。我不想走动。
孩子拉起我的一只手。他感到委屈。他要向我证实他没有撒谎。他叫我去看看獾子如何疗伤。
我勉强同意了。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密林中穿行,只见帚石南丛之间,有一个腐朽的松树桩。树桩散发出蘑菇和碘的气味。
在树桩跟前,那獾子背朝我们站着。它在树桩中心抠出个窟窿,把烫伤的鼻子埋进那潮湿冰凉的烂木屑中。
它一动不动地站着,好让倒霉的鼻子凉快一些。另有一只更小的獾子在周围跑来跑去,嗤鼻作声。它焦急起来,拿鼻子拱拱我们那獾子的肚皮。我们的獾子向它吼了两声,还拿毛茸茸的后爪踢它。
后来,我们的獾子坐下,哭了起来。它抬起圆圆的泪眼看我们,一边呻吟,一边用粗糙的舌头舔受伤的鼻子。它仿佛恳求我们救。,然而我们一筹莫展,爱莫能助。
一年以后,我又在这个湖的岸上,遇到鼻子留有伤疤的獾子。它坐在湖边,举起一只爪子,尽力想捉住振翅飞翔、发出薄铁皮一样声音的蜻蜓。我朝它挥挥手,但它气狠狠地对我嗤了一下鼻子,藏到越橘丛中去了。
从此我再没有见到它了。
(有删改)
8.第⑩段中对獾子的描写极富特色,对此进行分析。(4分)
9.赏析第 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0.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佳构思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5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渭川田家①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②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1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1分)
12.以下对作品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墟落”、“穷巷”表现了乡村环境的破败和荒凉。
B.作者依据由物及人的顺序描绘田园景象和乡村生活。
C.末尾两句表现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惆怅、无奈与苦闷。
D.全诗描写细腻,语言华美,情感强烈,发自肺腑。
13.有人认为一个“归”字可以总领全诗,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8分)
①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 ”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
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
③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选自《三国志·任峻传》)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无不济矣 ( ) (2)妻以从妹 ( )
15—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5.总而用之( )(1分)
A.汇集 B.总共 C.带领 D.总归
16.太祖多善之( )(1分)
A.善待 B.领会 C.友善 D.赞成
1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为之奈何? 不为卿相知(《白居易传》)
B. 募百姓屯田于许下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C. 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既醉而退(《五柳先生传》)
D. 太祖流涕者久之 以道御之(《三国志 武帝纪》)
18.第①段中杨原“为之奈何?”一句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下列各项不符合此时心理的一项是( )。(2分)
A.忧虑 B.质疑
C.兴奋 D.急切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0.据文章相关事件,概括任峻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件 任峻的主要品质
说原伐董卓 (1)________________
归顺于太祖 (2)________________
典军器粮运 (3)________________
饥荒济亲友 (4)________________
写作(40分)
21.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年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山不厌高、周公吐哺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化境”:原是佛家、道家概念,指经过修炼而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一种精神与物象完全交融的高度。在文学评论中指语言转化成一种意境,让读者看到文字以外的境象,给读者一个想像的空间。
2.D
3.因幼年读的太熟而使心灵变得麻木,缺乏鲜明的感受力。
4. B
5.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6.D
7.作者所说的编选原则两条: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要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归园田居》的这个节选部分从远景近景、视觉听觉等角度(意象/白描/数词/叠词)描绘了充满浓郁日常生活气息的田园景象,营造了宁谧安适温馨朴素的意境。
8.【答案一】用“伸”“闻”“馋”等动词传神地表现它贪吃嘴馋的样子(动作描写、列举动词、形象 2分);以“露”“现”等动词生动地表现它神情警惕、小心翼翼;描写逼真而滑稽(2分)。
【答案二】精细刻画小獾出场时的次序:由鼻子到嘴脸、眼睛、毛皮(2分);细腻传神地表现出它贪吃嘴馋却又神情警惕、小心翼翼的样子(2分)。
阅卷评分细则补充:写外貌/肖像/神态描写也可得分,但必须列举原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并写出表现出…的形象。(描写角度 + 列举原文 + 形象特征)
答不属于“描写”的角度(比如比喻、叠词),不给分。
9.运用比拟手法/比喻,“大吼”/把狗鱼的声音比作开炮声(1分);
形象生动突出湖里和树林里动物们慌乱的情状(1分);
衬托出小獾烫伤溃逃时气急败坏、惊慌失措的样子(1分)。
10.推荐语语境:要求有推荐意味;语言要尽量优美
从“构思”角度分析:
内容上:取材(散文—围绕…选材组材)、情节
结构上:线索(围绕…线索,从…写到…),伏笔,铺垫,首尾呼应,呼应标题等
写法上:叙事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法(补叙、插叙、倒叙)
分析的结果:
形象
情感
主旨
内容:“最佳构思”体现在小说的构思特点上,如:紧密围绕“獾鼻”这一线索,从小獾闻香,到鼻子烫伤、疗伤,最后写鼻子留下伤疤,作者叙写出了林中邂逅小獾的整个过程;(1分)抓住鼻子这一小獾最典型的特征,传神地刻画出它贪吃嘴馋、顽皮胆大、笨拙聪明的形象, (1分)表现作者对它的怜爱和怀念,着一点而神形皆备,足见作者构思精巧,匠心独具;以克制简约的笔法传达丰富的情味。小獾被“我们”无意间伤害以至恼怒人类,躲入林中,抒发作者内心愧疚之情, (1分)表达“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祈愿。 (1分)
形式:有情境意识,符合推荐词的表达(文学社公众号推荐语要求语言灵动有吸引力)。 (1分)
11.古体(五言古)
12.B
13.同意、不同意皆可。但都需要在诗文中找出“归”的具体体现。
本诗描写牛羊回归村巷,老人等候牧童归来,蚕儿吐丝作茧为窝,农夫扛锄回家等景象,紧扣一个“归”字,句句表现“归意”(2分)。从这些归景反衬(1分)作者无所归的惆怅和无奈(1分),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闲适安逸的羡慕和向往(1分),以及自己归隐田园的追求和志趣。
评分细则:写出三个“归”给 2 分;反衬 1 分;作者“无所归”的惆怅无奈1 分,羡慕向往乡村闲适安逸/归隐田园的追求志趣 1 分。
14.(1)成功 (2)嫁
15. A
16.D
17.C
18.C
19.在饥荒的时候,(任峻)收养朋友的遗孤、抚恤中表亲戚及贫穷的族人,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困的人,因为重信义而被称赞。
20.(1)远见卓识、目光长远、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2)审时度势、善于识人、识人之明
(3)足智多谋、智勇双全、有勇有谋
(4)善良仁厚、重情重义、有信有义、慷慨大方、乐善好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