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线段相等,两直线垂直等的重要依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内容与教材处理
“等腰三角形”共两个课时,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主要包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鉴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有知识、有应用,并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即要注重知识的探究,又要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本课内容和大纲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a、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b、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a、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b、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a、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b、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2)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6、课前准备:多媒体、三角板、全班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和剪刀。
二、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根据 “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并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分析——讨论——论证——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层施教,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潜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理解,都有不同的收获。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以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教路”,给学生指出一个简捷的“学路”。具体教学过程分以下五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1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动手实践,发现性质(约7分钟)
活动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图中虚线对折,并按要求剪去阴影部分,展开,观察得到的△ABC的特点,并配合大屏幕演示操作过程。
活动2:提出问题,填写表格内容。
活动3: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从中体会、感知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性,获得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再通过填表、猜想,为下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准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品质。
(三)推理论证,验证性质(约20分钟)
文字性命题的论证对于七年级学生是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启发性原则,采取师生互动讲授法学生互动交流法,结合相关问题,按照确定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转化符号语言、学生自主论证的步骤进行。让学生掌握文字性命题的论证的步骤,并由小组合作分别完成“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的三种情况的论证。
其目的就是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 学以致用,巩固提高(约12分钟)
本环节依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训练,主要采用巩固练习法。活动1是基础练习,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本要求,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直接应用,是能力提高的阶梯,主要考察学生对性质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活动2是变式练习,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灵活应用,强调审题的重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活动3拓广延伸,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使各层面学生学有所得。
(5) 自主评价,拓展升华(约4分钟)
自主评价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归纳和学习反思,是学习方法的提升,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思想理念。让学生谈收获,回顾得到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情况。
(6) 布置作业,延伸学习(约1分钟)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听课情况的反馈,是为教师今后教学提供有效信息的通经。这个环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除布置必作作业外,还为有余力的学生布置选作作业,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与不足。同时,实验探究题具有前瞻性,可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
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视觉效果,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充分体现课堂的互动情况,合理利用黑板,我的板书设计分为三个区域,第一是投影区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提高课堂效率。第二是概念区域,主要是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和性质和文字性命题的证明步骤。第三是练习区域,主要是例题和学生练习内容。这样的布局层次清晰,色彩差异明显,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分辨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