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Ⅰ)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
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
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
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
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
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
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
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
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
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对待马克思主义,
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1 页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
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摘自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
分彰显。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9世纪中叶,随着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
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
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
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
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
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时代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当时的想象,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其影响跨越时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
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
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
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就在于不
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因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优秀历史
文化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愿望和伟
大复兴梦想相呼应,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
导思想。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
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
高三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1 页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各个历史时期,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
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
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
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永无止
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
(摘编自《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B.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是否墨守成规,马克思主义都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仍会继续改变中国。
C.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要有理论思维,就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D.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根本
问题,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产
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B.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
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
C.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中国其他各种政
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D.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跨越时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可能也想象不到马克思主义诞生170
多年以来时代变化的广度和深度。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C.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生机。
D.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高三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1 页
4. 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坚持怎么做?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
明。(4 分)
5. 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水弄堂
彭程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
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
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
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
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
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
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
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
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
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
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
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
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
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
高三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1 页
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
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
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
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
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
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
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
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
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
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
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
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
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
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
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
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
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
火轮的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
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
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
的发展。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
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
高三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1 页
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
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
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
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
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
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
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
《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
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猛饮下数杯”照应开头“短暂零散的接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终于得以零距离细致
观赏大运河的陶醉和心满意足。
B. 作者因为机缘所限,与古运河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所以在面对古运河时才能凝神静虑,
目接神交,对古运河十分迷恋。
C. 中国大运河能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点
三公里的河道起到了决定作用。
D. 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
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开头从一般人的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
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
B. “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
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C. 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
享受,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
D. 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
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高三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1 页
8. 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段落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古运河魅力的。(4 分)
9. 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枃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方年少,已有能称,浙西使者荐所部吏而不及枃,孝
宗特令再荐。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
获真盗改知衢州。
奏事,帝大喜,谕辅臣曰:“张浚有子如此。”改浙西,督理荒政,苏、湖二州皆
阙守,命兼.摄.焉。有执政姻党闭粜,枃首治之,帝奖其不畏强御,迁两浙转运判官。未
几,以直徽猷阁升副使,改知临安府。奏除逋欠四万缗,米八百斛,进直龙图阁。都城
浩穰,奸盗聚慝,枃画分地以警捕,夜户不闭。张师尹纳女掖庭供给使,恃以恣横,枃
因事痛绳之,徙其家信州,其类帖伏。修三闸,复六井。府衙火,延及民居,上疏自劾,
诏削二秩。枃再疏乞罢,移知镇江。寻改明州,辞,仍知镇江,后召为户.部.侍郎。
光宗即位,权刑部侍郎,复兼知临安府。绍熙元年,为刑部侍郎,仍为府尹。内侍
毛伯益冒西湖茭地为亭,外戚有杀其仆者,狱具,夤缘宣谕求免,枃皆执奏论如律。孝
宗观湖,枃以弹压伏谒道左,孝宗止辇问劳,赐以酒炙。未几,进徽猷学士、知建.康.府。
宁宗嗣位,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谋袭均州,副都统冯湛间道疾驰以闻。枃不为
动,徐部分掩捕,狱成,斩其为首者二人,尽释党与,反侧以安。
升宝文阁学士、知平江府,未行,改知建康府。奉新县旧有营田,募民耕之,亩赋
米斗五升,钱六十,其后议臣请鬻之。始,征两税和买,且加折变,民重为困,枃悉奏
蠲之。进端明殿学士,复知建康府。以疾乞.祠.,卒。南渡以来,论尹京者,以枃为首。
(节选自《宋史 张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
B. 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
C. 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
D. 召对/差知袁州/戢豪强/弭盗贼/尉获盗上之州/枃察知其枉/纵去/莫不怪之/未几/果获真盗/
高三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11 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兼摄,指本职以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迁、授、升、权、进,则指调任升迁。
B. 户部,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户籍、土地、军需、粮饷、贡赋、征役等事。
C. 建康,江苏省南京市的古城,著名的六朝古都,又称“建业”“金陵”。
D. 乞祠,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处闲散之地;也是官员自请
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即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张枃处理政务,既有果断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他明察秋毫,释放盗贼;在平定叛
乱时,不轻举妄动,而是徐徐图之。
B. 张枃一生做过京官,也做过地方官,兼职代理调任升迁,历任多种官职,偶尔一次降级,
也是自己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上疏要求的。
C. 张枃虽是凭借父亲张浚的恩泽做的官,但他年轻时就才能显著,广为人知,皇帝为了他
特令官员再次推荐,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
D. 外戚姻党张师尹,因为觉得自己朝里有依仗,便肆意妄为,横行霸道。张枃不但依照法
律狠狠地处治了他,还将他全家流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府衙火,延及民居,上疏自劾,诏削二秩。枃再疏乞罢,移知镇江。(4分)
(2)宁宗嗣位,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谋袭均州,副都统冯湛间道疾驰以闻。(4分)
14. 文末说“论尹京者,以枃为首”,为什么这样评价张枃?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高三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1 页
【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
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
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 诗中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
绿浅窄和冷漠无情。
C. 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
让人回味。
D. 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
16. 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
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作对比,蟹虽有
“六跪而二鳌”,却“ ”,原因就在于“ ”。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 , ”
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3)“多情”一词常常用来指一个人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多情”也频繁在古诗词中出
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
“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 ① ,鲁班、李春、李冰、沈
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
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他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
高三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1 页
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
炼成钢……这些 ② 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 ③ 、
一丝不苟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
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
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
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
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会认为“过午不食”的做法很健康、能减肥,其实, ① ,更不适合
普通人,一日三餐的模式是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
胃部食物需要4~6个小时排空一次,一日三餐, ② ,又能保证营养物质对身体
各个器官的供应。“过午不食”的进餐方式会使胃部至少18个小时处于空虚状态,而胃
酸却在持续分泌,并且在夜间分泌量达到高峰,如果胃里没有食物中和胃酸就可能刺激
胃肠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出现胃灼热、胃部疼痛等症状。
采用“过午不食”进餐方式的修行者,一般过着早睡早起,清心寡欲的生活,“过
午不食”本身也是他们的一种修行。所以从营养的角度来讲,不推荐“过午不食”。
③ ,就会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出现低血糖、头晕,抵抗力
下降,肌肉减少等症状,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健康科学的做法是过午少食,将大部
分的能量和营养摄入放在早餐和午餐,而且晚餐要少吃,早吃并且要清淡。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0 页 共 11 页
2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过午不食”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留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B. 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C. 在无数人的执着坚守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D.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在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时,对战友说:“你
退后,让我来。”在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时,他说:“我虽然失去了双手,但我
还有健全的双腿,可以继续为梦想奔跑;我虽然失去了双眼,但我有信仰的明灯,可以
继续照亮我前行。”在获得的荣誉面前,他说:“我是一名普通的扫雷兵,只是做了自
己该做的事,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杜富国的话对于我们青年学生如何正
确认识“我”,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1 页 共 11 页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Ⅰ)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 C(A.“逐渐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可知,“无论时
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B.“无论是
否墨守成规”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四段可知,如果墨守成规,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
力、说服力。D.“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可知,“使社会主
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这只是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要使社会主义变
成现实还要经历许多阶段。)
2. B (“根本原因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说法错误。从
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是原因之一,
但并非根本原因。)
3. D(材料二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
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ABC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例子,它在中
国的成功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故这三项都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
料一的论点。D.“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则是强调马克
思主义本身的正确性,并没有突出马克思主的发展性和开放性。)
4. 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②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
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满分。)
5. ①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活学活用,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
到适应当地情况理论思想。②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特点相结合,要把握时代的脉
搏,产生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思想。③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以实用
主义态度和教条主义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6. A(B.因果关系不恰当,结合原文“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
在有机会可以近距离欣赏时,“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所
以是因为喜爱迷恋才能静下心来欣赏美景。C.“起到决定性作用”错,根据原文“从此处
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
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
可知。D.“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错,“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
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既写了运河的历史,展现了运河的文
第1页(共4页)
化底蕴,也写了运河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赓续不断,让历史古城生机勃勃,散
发新的魅力。)
7.B(“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错,根据原文“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
映衬”,写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意在表明它正面衬托了古运河,让古运河更具有魅
力。)
8. ①善用修辞。运用比喻,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②富有层次。俯仰结合,远近结合。
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表现古运河的魅力;③工于绘色。多色彩描写青石、白墙黛瓦、蓝天白
云等景物;④长于绘景。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静物,写拱形石桥
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面。 (每点 2 分,任意答出2点
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9. ①作者欣赏大运河的景色,感受桥栏杆的粗糙凉爽,既有看到现实景致的激动,又有对
历史沧桑的深沉怀恋;②作者置身现实平静的生活,联想历史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物是人
非的无奈和落寞;③大运河为无锡发展作出了贡献,见证了无锡由农耕时代到工商时代的
变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④无锡植根传统文化,富有内涵,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体
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 2 分,任意答出3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0. D
11. A(“权”是暂时代理官职,不是调任升迁。)
12. D(“外戚姻党张师尹”错误。根据原文第2段“张师尹纳女掖庭供给使,恃以恣横,
枃因事痛绳之,徙其家信州,其类帖伏”,可知是他将女儿送入后宫是供人使唤,并没有
婚姻,不能将张师尹说成外戚姻党。)
13. (1)官府着火,殃及百姓房舍,(他)上疏弹劾自己,皇帝下诏削去官阶二级。张枃
再次上疏请求罢免,转任镇江知府。(得分点:“火”,名词作动词,着火;“延及”,
殃及;“二秩”,官阶二级。一点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2)宁宗继承帝位,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人图谋袭击均州,副都统冯湛从小道飞
速奔驰来报告。(得分点:“嗣”,继承;“间道”,从小道;“闻”,使动用法,
使……闻,报告。一点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14. ①张枃以才能著称,很受皇帝器重;②张枃有政治才干,审理案件细致果断;
③张枃不惧权贵,敢于惩处姻党外戚;④张枃严于律己,出现问题后勇于承担责任,自请
免职;⑤张枃平乱有方,思路缜密,徐徐图之。(一点1分, 任意答出3点给满分,意思对即
可。)
第2页(共4页)
参考译文:
张枃字定叟,因为父亲的恩泽被授予承奉郎一职。他年轻时,已经有才能而被称誉,
浙西使臣荐举下属官员而没有提及张枃,孝宗特令再次推荐。诏令(张枃)进宫回答提问,
派遣(张枃)担任袁州知州,剪除豪强,平息盗贼。廷尉捕获盗贼上交到州里,张枃了解
后知道他冤枉,释放了他,没有人不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不久,果然抓获了真正的盗贼。
后改任衢州知州。
上奏政事,皇帝非常高兴,告谕辅臣说:“张浚竟有这样(优秀)的儿子。”改任浙
西,督查管理荒废的政务,苏州、湖州都缺太守,诏命他兼任代理。有执政的外戚禁止卖
出粮食,张枃首先整治他们,皇帝夸奖他不畏豪强,升任两浙转运判官。不久,(张枃)
以直徽猷阁的身份升任副使,改任临安府知府。上奏请求减免拖欠的赋税钱四万缗,米八
百斛,升任直龙图阁。京城人口众多,奸人盗贼集聚藏匿,张枃划分地区来进行戒备和搜
捕,使京城夜不闭户。张师尹把女儿献给后宫供使唤,仗势肆意横行,张枃因他犯事狠狠
地依法处罚了他,并将他全家流放信州,其他类似的人全都驯服。修三闸,又打六井。官
府着火,殃及百姓房舍,(他)上疏弹劾自己,皇帝下诏削去官阶二级。张枃再次上疏请
求罢免,转任镇江知府。不久改任明州知州,辞谢没有赴任,仍掌管镇江,后来奉诏回朝
廷任户部侍郎。
光宗即位,(张枃)代理刑部侍郎,又兼任临安府知府。绍熙元年,任刑部侍郎,仍
任府尹。宦官毛伯益霸占西湖茭地修建亭子,有个皇族外戚杀了自己的仆役,被判罪定案
后,通过关系下令请求赦免,张枃都按照律法坚持上奏论罪。孝宗观湖,张枃以弹压的身
份伏地谒见于道旁,孝宗停车慰劳,赐给酒肉。不久,晋升徽猷阁学士、任建康府知府。
宁宗继承帝位,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人图谋袭击均州,副都统冯湛从小道飞速奔
驰来报告。张枃没有马上行动,而是慢慢乘其不备抓捕他们,罪案审完,斩杀其中为首的
二人,其余同党全都释放,叛乱平定。
(张枃)升任宝文阁学士、平江府知府,没有赴任,改任建康府知府。奉新县原来有
营田,招募农民耕种,每亩交赋一斗五升米,六十钱,其后议臣奏请卖掉营田。最初,征
两税和买,并且加上折变,百姓负担沉重生活贫困,张枃全都上奏减免了赋税。进升端明
殿学士,又掌管建康府。因病请求辞官,后去世。南渡以来,评论京城官员(政绩),首
推张枃。
第3页(共4页)
15. B ( “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错,颈联
是感慨中原青翠无边的景象被淮水阻隔,以淮水的冷漠无情来反衬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无限
热爱。)
16. 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有种久闻胜地而
末曾一游的遗憾,故“未到负平生”;②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黄河对岸的渔火,想到
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
怀难以抑制,自然伤心断肠。(每点3分, 意思对即可。)
17.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2)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每空1分, 满分6分。)
18. 能工巧匠 耳熟能详 精益求精 (每空1分, 满分3分。)
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
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需要每一个人
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以删除“发挥”。二是“精彩的更多故事”语序不当,
应该是“更多精彩的故事”。三是“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搭配不当,应该是“为实现
中国梦贡献力量”。改对一处得1分,满分3分。)
20. ①“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
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构成排比。②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新
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③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21. D(文中“过午不食”引号用法是表示着重强调。A. 表示讽刺否定;B. 表示特定称谓;
C. 表示直接引用;D. 表示着重强调。)
22. ①“过午不食”并不健康 ②这样既让人没有饥饿感 ③如果人们盲目采用“过午
不食”(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3. 参考立意:
敢于担当见真我。
有光有梦想,我自有方向。
以国为名,我将无我。
融入大我,方成真我。
让小我在大我中成长。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