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0 10:5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
检测范围:第二单元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有人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举措是( )
A.建成新式北洋海军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成立海军衙门
2.“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功臣,此左宗棠也。”材料称赞左宗棠为”民族第一功臣”的依据是( )
A.出使俄国,收回伊犁 B.虎门战役,壮烈牺牲
C.查毁鸦片,虎门销烟 D.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
3.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里的”识”指的是( )
A.学习西方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 B.不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重要性
C.不能认清北洋军阀的反动本质 D.颁布空想性的《天朝田亩制度》
4.下图为武汉汉阳铁厂。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提到,张之洞为了使汉阳铁厂放在他的湖广总督府鼻子底下,厂址选在地势低洼、离煤铁资源很远的地方,仅垫高铺平就花去三十多万两银子,资金超出计划,只好一再追加。这反映出洋务派( )
A.创办军事工业缺乏经验 B.办企业是为了中饱私囊
C.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D.办企业时资金严重匮乏
5.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举国一致,目标集中,讨伐中国”;而清军中处于指挥作战地位的李鸿章,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光绪皇帝完全掌握了决策权 B.日本军事实力强于中国
C.清朝政治制度影响决策效率 D.清政府在战争中妥协退让
6.下表为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三次向列强借款的信息表。这些借款使清朝( )
A.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B.对外财政依赖加深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政府债务负担减轻
7.1895年《中报》刊登了这样一则信息:一律准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件事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南京条约》将台湾全岛割给日本
C.表明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台湾的决心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材料中对于西学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B.自强求富观念的推广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9.《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 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其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推动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C.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D.促进读书人热衷于研究学问
10.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此他强调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 B.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
C.百日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戊戌政变六君子为民请命慷慨激昂
11.1898年11月7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周刊中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野蛮地谋杀了它的第一批爱国青年……但我们可以断言,这些人的精神是继续存在很多人中间的,改革一日不完成,他们一日不会休止。”材料强调( )
A.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B.清政府的改良失败了
C.顽固派利益受到触犯 D.变法影响广泛而持久
12.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13.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别有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该学者强调的是( )
A.中央集权遭到挑战 B.东南经济实力增强
C.专制体制腐朽至极 D.民族意识尚未形成
14.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爱国和盲目的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15.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其翻译的《万国公法》手稿呈送到总理衙门。在校订手稿期间,普鲁士与丹麦两国因在华商船起了争议,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提供的国际法知识妥善处理了该事件,验证了该书的价值随即散发了三百本给各省。这反映当时( )
A.对外交往开始掌握主动权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影响中国
C.近代化努力取得丰硕成果 D.清政府盲目自大的心态消失
16.图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7.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二、非选择题(49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特点。(4分)
(2)阅读材料,围绕”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确定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9.(16分)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兵旗兵总共只有1 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1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遇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1)材料一中恩格斯赞扬”驻兵旗兵”的中国人拥有什么精神 (4分)
材料二: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耍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耍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洋务运动倡导者为了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8分)
材料三:上虞以永禁或设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款体现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4分)
20.(17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被外国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和探索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表1)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把表1中的历史事件按下表中的主题进行分类。(3分)
(2)中国近代史涌现出许许多多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请在序号②、⑥的战争中,任意列举两位民族英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④和⑤、⑥和⑦、⑧和⑨三组组合中,任选一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6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C 6.B 7.C 8.A 9.A 10.B 11.D 12.D 13.C 14.A 15.B 16.C 17.C
18.答:(1)特点: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两点即可)
(2)观点:列强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论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相继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侵华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结论:伴随着列强的侵华战争,一方面是民族危机的加剧,而另一方面,侵略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中国由此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19.答:(1)英勇抵抗侵略的爱国精神。
(2)观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梦想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努力: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兴建北洋、南洋、福建等海军;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设立新式学堂等。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0.答:(1)⑥⑨;③⑧;⑤⑦
(2)②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⑥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邓世昌。
(3)④和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工业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⑥和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
加深,促使康有为、梁启超推动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⑧和⑨: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损害了西方列
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
(4)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中国人民不断探求救亡图存的新出路,近代化
的水平不断提升,领域拓展、地域扩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