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机。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主要是因为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并且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初一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所以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实验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3)
导言:(课件展示: 三清山美景视频)
在刚刚的视频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上饶最美丽的三清山,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我们以家乡中有那么美丽的山而自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我们的山。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工具——等高线地形图,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首先,我先来认识山的高度表达。
【设计意图】
以视频开篇导入,引入视频可以更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一)高度表达
师:三清山最高峰玉京峰1819.9米,而居住在山脚处的岭头村村民却说三清山只有1100米,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师:(展示图片)大家请看,这是一座山,我们如何测量这座山有多高呢?
师:介绍海拔高度也是绝对高度。同学们说说B山的海拔高度为多少?
生:300米。
师:那么A、B两座山相差多少呢?
生:100米。
老师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且做活动量得山体模型当中山峰的高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学会在读出地图上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且使学生明确起点不同,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
(过度)让学生读出模型山上的海拔高度。
(二)你点我猜——山体部位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三清山的海拔高度,那么山体除了山峰还有哪些部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PPT展示山体部位,并且老师介绍山体的各个部位。
山顶:山体中最高的地方;鞍部:两个山顶中间比较低平的地方;
山脊:山的高度像牛羊脊背一样凸起的部分;山谷:相邻两山脊之间的低凹狭长的地方;如果遇到降雨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总结:山脊中间海拔高两侧海拔低,遇降水分流常形成分水岭。山谷中间海拔低两侧海拔高,遇降水汇聚经常形成河流。
陡崖:坡度非常陡,接近于垂直,我们把这个部位叫做陡崖。这里有河流的话就会形成——瀑布。
当堂练习:你点我猜
活动二:在山体模型上标出山体的各个部位。
(过度)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进行考察或者行军打战,我们总不能放一个模型山在背包里,这样不实际也不方便。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把山体各个地形部位呈现在一张平面图上?所以就有了等高线地形图。那么什么等高线呢?
等高线——相等高度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等高线地形图——若干条等高线组合而成的图形。
(过渡)那么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呢?
(三)等高线绘制
(过渡)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动画),大家看到这是一座模拟的山,是不是有高有低高低不同的?(生:是)那要将他们表示在平面上,你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我将借来一把大刀,像切蛋糕一样将山水平切开,切的时候注意每层的厚度都是(生:一样的)刀形成的剖面和山体之间形成的切线用蓝色描绘出,,这些线上的海拔是不是都相等?(生:是),我们把这些相同高度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就叫做(生:等高线),最后,我们把等高线都投影到平面上(转动动画角度,从上往下看,然后去掉山体留下等高线),是不是就把这座高低起伏的山表示在了平面上?(生:是)(指示投影好的等高线),同学们观察,这幅图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等高线)非常好,我们就把这种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之间都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叫做等高距。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那么我们能发现等高线地形图中有何特征呢?
总结:同图等距,同线等高,闭合曲线,不交叉。
【设计意图】
1.读图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及特征
2.观察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3. 反馈练习,巩固知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实践活动,巩固等高 线知识,在实际情况 中应用等高线知识。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 因此利用自制动态 课件,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 地形图,让学生逐步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 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总结 ,已达到预定的教 学目标
(过度)刚才我们认识了等高线的概念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那么同学们你们怎么样可以把模型山画到平面上?
讨论:怎么画等高线地形图呢?(先画下面,再画上面,错位怎么办?标出海拔高度。)
活动三: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展示
(3)坡度陡缓
(过渡)我们都是山区的孩子,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爬爬上吧。(观察地形图思考)假如现在要带大家去爬这座山A,你们选①路线还是②路线呢?(分别指向陡坡和缓坡)为什么?
生:应为坡度平缓一些爬起来容易一些。
师:如果只有等高线地形图,该如何选择?陡坡和缓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出怎样的特点?
生:陡坡的等高线密集,缓坡的等高线稀疏。板书:陡坡密,缓坡疏。
【设计意图】
1.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的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2.讨论归纳: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系稀疏,坡度缓。这是本节的一个重难点,通过提问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具体化从而化解难点。
(4)活动——总结山体各部位的特点
(过渡)师:非常好,既然陡坡是密集的,那么一个地方密集到极致甚至重合了呢?对照模型认识陡崖。地表形态千姿百态,山体中不仅仅只有陡崖,还有山顶、鞍部、山脊和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该如何去辨认他们呢?大家自己动手试试看吧。(比一比)为了让大家体验绘制的过程,老师准备了一些模型,请每个小组代表前来领取,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间10分钟,并总结特点 活动:小组合作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利用自制模型画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5人一小组,共10组,每组领回一个自制模型,小组讨论绘制,在自己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一一对应找出不同的山地地形部位并从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和弯曲情况上来分析一下山体各部位都有什么特点。
(小组活动)在地形图上标注出山体各部位。要求:从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和弯曲情况上观察分析。
1、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数值由外向内有什么变化?
2、鞍部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陡崖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4、山脊和山谷的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似?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山体各部位的地形图特征。
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最熟悉的部位名称。(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走入实际山体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重难点: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
低弯脊,高弯谷,两山之间是鞍部;
陡坡密,缓坡疏,陡崖就在相交处;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要求:1、读图,找出地形部位;2、小组分工合作(分析图,做沙盘,插小旗子);3、先做山顶,然后再修饰出山脊、山谷、陡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