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教版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课件 (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美术人教版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课件 (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10-21 10:1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美术
绘画

=
你能找出哪一幅是绘画作品吗?
摄影
建筑
工艺
绘画
雕塑
绘画是美术的主要门类之一,是借助于某种物质媒介材料,运用点、线、面、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即平面)上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
绘画是一切画种和品类及其所有样式与流派风格的总称。


从古今中外绘画艺术发展的成就及影响来看,最主要可以分为两大体系:
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
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




中国画
油画
徐悲鸿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他在1940年创作这幅画,创作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立意在于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这幅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族的艰辛、胜利的渴望让潜伏在人们血液中艰苦奋斗、不怕牺性的精神开始沸腾
《愚公移山》画稿
《愚公移山》画稿
《愚公移山》画稿
《愚公移山》创作场景
《愚公移山》中的每个人物
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自
生活的经验。
从右至左展开画面。右端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男子,呈蓄力待发之状,占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左侧较为松散,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挑筐大汉和倚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劳作者的距离,右半是前线左半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田横五百士》是画家徐悲鸿1930年完成的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该画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不屈的激情,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徐悲鸿创作此画时,正值中国政局动荡,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徐悲鸿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
历史背景田横是秦代末年齐国的旧王族,继田檐之后为齐王。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刘邦听说田横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去说服田横,赦他的罪,召他回来,欲封其王或侯,否则威胁将要诛灭他们。但田横在走到“尸乡”时,终因不肯屈服于刘邦的淫威而自杀。岛上五百壮志得知后也随其后而自杀,表现了田横及其子民的“威武不屈”的“高节”,这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中华民族的许多仁人志士所拥有的、当民族处于外忧内患之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高节”。
席里柯 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席里柯生于法国里昂,幼年随全家迁往巴黎,席里柯重视绘画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宏伟、壮阔的场面。1810年入皮埃尔·纳西斯·盖兰画室,与德拉克洛瓦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从青年时代起他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他得金质奖章的《轻骑兵军官》就是在21岁时画的。1814年展出《受伤的重骑兵》。1817年创作了第一批动物石版画。1816--1817年赴罗马学习。在《梅杜萨之筏》中。以悲剧性的手法描绘“梅杜萨”号沉默后,漂流在海洋上的人们挣扎求救的悲壮情景。
《梅杜莎之筏》
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載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船长肖马雷原是一个贵族,对航海知识一不通。上船后他玩忽职守,把随行的小船撇得远远的,主舰单放前进。主舰在驶近毛里塔尼亚浅滩时,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碛。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只好弃船。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凭命运摆布。
在画面中,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金字塔构图,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
绝望
期望
生命的坚持 团结一致
画稿
最终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我们怎么来理解?
艺术高于生活,指的是,艺术将生活层层剥开,发现生活的真相或者是本质,并将其表达出来。艺术不是简单的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堆砌,而是化繁就简,剥开这层层表象,将深藏生活下的真实提炼出来,并赋予其种种意味,展现给我们看。
艺术提取自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抽象化,保有生活的原味而不刻板;艺术不是照搬生活,是有深度和意义的。像生活,比生活还真实,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这很考验人的洞察力,需要有一双慧眼和热爱生活的能力啊!
《奔马》形象生动、神骏无比
联系时代背景
尝试解释徐悲鸿为什么创作《奔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