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一、字词书写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如果他kānɡkǎi( )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 )了。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tā( )了。
(4)种像树,种山毛榉( ),还种白桦树。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去被人们视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现在被誉为“能源和矿产的宝库”。
B.人生的路上有时会遇到山高难攀,我们只要刨根问底,就能登上理想之巅。
C.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心地善良,为家、为孩子的幸福他愿付出一切。
D.校园的早晨,是那么生机勃勃,有亲切的问候声,也有响亮的读书声。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B.“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离探索火星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C.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D.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文学爱好者李筠在电话里对编辑说:“我的拙作已经发到您的邮箱里,请您指正。”
B.厂长热情地说:“我们是友好合作单位,只要贵单位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支持。”
C.班上组织毕业晚会,班长出示通知:“请各位科任老师,准时参加。”
D.王骁一进李老师的家门,就高兴地说:“我初次登门拜访,您家真是蓬荜生辉啊!”
三、填空题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3)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植树做了铺垫,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C.第③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中的“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环境的恶劣。
D.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7.分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在表达上的作用及寓意。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放羊时走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木牌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木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红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中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把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有删改)
8.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9.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10.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11.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一个“奇迹”?
12.吴庭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五、综合性学习
1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的美景会震撼人们的心灵,激发内心的情感。请参与以“爱自然,护自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认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
材料二 敦煌壁画记载,北周的《福田经变》是一个独特的经变题材,其中包含了倡议人们安设桥梁便利行人、打井使渴乏者得饮、常施医药疗救病人、兴立堂阁、植树造园等社会慈善服务的珍贵画面。这是敦煌壁画中首次出现古人植树。
材料三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临近,武汉学院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与往年有些不同,参加植树的师生不仅要种树,还要“养树”,种下的树木由种植人领养,学生在校期间要对树木进行维护,毕业了也应每年来“看望”一次自己种植的树木。
(2)品读下面的漫画,根据画面内容,解读其寓意。
答案:
1. (1)慷慨 (2)hé (3)坍塌 (4)j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涸”容易读成“kū”;“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伤害的事故。
2.B
【详解】A.“不毛之地”指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使用正确;
B.“刨根问底”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不合语境,此处可用“坚持到底”;
C.“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使用正确;
D.“生机勃勃”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使用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删掉“是否”;
C.否定不当,应删掉“没有”;
D.成分残缺,应删掉“随着”;
故选B。
4.A
【详解】B.“鼎力”一般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C.“准时参加”带有命令语气,这里不能用于老师;
D.“蓬荜生辉”是敬辞,形容贵客来访令自己感到增光不少。不能用于对方的家;
故选A。
5. (1)景物(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首先要了解常见的描写手法,它包括景物(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用来写人。然后熟悉各类描写手法的特点,根据特点判断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1)句描写的是看到的荒凉的景象,故属于景物(环境)描写;(2)根据“停”“戳”“放”“盖”等一系列动作判断运用的是动作描写;(3)根据“想”判断运用的是心理描写。
6.D 7.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对他的印象,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寓意:寄寓了牧羊人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生机滋润和富饶丰美的深意。
【解析】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有误,联系第④段中“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的内容可知,本段没有采用语言描写;
故选D。
7.考查对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是作答的关键。从文中看,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从修辞角度看:“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上文内容,这句话是“我”喝了牧羊人提供的水之后对牧羊人的印象,这个形象的比喻表达出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联系牧羊人植树的行动,寓意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8.因为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已经一大把年纪,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9.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10.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11.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执着和痴情,在没有学过雕刻的情况下,为亚心塔雕刻出两座石狮,这种对“亚心”的热爱是难能可贵的。 12.①执着:他每天守护“亚心”木牌。②热爱“亚心”:砸“亚心石”、雕刻石狮。③无私:他用卖“亚心石”和羊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
【解析】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概括。
联系第①段“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第②段“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可能创造奇迹呢”,根据这些句子提炼概括为: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已经一大把年纪,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9.考查概括段意。解答时,先分析该段的行文思路,再找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第④段共有五句话,一二句“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叙述吴庭德对“亚心石”的守护;三四句“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写村里人对他的嘲笑;第五句“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表现吴庭德对“亚心”的执着守护。因此第五句可以概括第④段文意。
10.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这两句连用四个“砸”字,用以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一个是呼应第⑧段的“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一个是表现他工作的用心与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这个“砸”字,不仅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1.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梳理出主人公围绕“亚心”的所作所为,再联系其自身情形,加以分析。
第①段“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第②段“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可能创造奇迹呢”的内容可知,吴庭德以放羊为生,已经一大把年纪,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
联系第④段中“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的内容可知,吴庭德执着地守望“亚心”;
联系第⑤段中“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的内容可知,吴庭德砸“亚心石”;
联系第⑦段中“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把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的内容可知,吴庭德用卖“亚心石”和羊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
综上分析,吴庭德从守护“亚心”、制作“亚心石”、宣传“亚心”、到自己买石材雕刻狮子陪伴“亚心塔”,一个普普通通的牧羊人,为“亚心”付出了如此之多,他的执着和痴情,就是奇迹。
12.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
联系第③段“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第④段“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本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可以看出他很执着;
联系第⑦段“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可知他不慕钱财,无私奉献,热爱“亚心”。
13.(1)①植树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②我们不但要植树,还要“养树”。
(2)【示例】一些人弄虚作假,把树枝“栽”在土里,蒙混领导,只是进行形式上的植树。讽刺了那些弄虚作假、应付了事的行为,倡导要将植树落到实处。
【解析】(1)
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对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国家公园”指出植树造林的意义;
材料二可依据“敦煌壁画”的内容,得出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材料三重点强调的是“不仅要种树,还要养树”;据此概括作答。
示例: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我们要继承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不但要植树,还要“养树”。
(2)
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采用“析—联—解”三步。“析”即通过对漫画画面的观察,分析漫画的本意,说明漫画的寓意。“联”即联系生活实际,看看漫画反映的主题与生活中哪些社会现象相联系,找准切合点,找依据。“解”即根据以上的分析,恰当地结合漫画内容加以阐述。当然,对主观性试题作答时,还要紧扣主题、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逻辑清楚、语言规范等。作答本题要依据画面中两个正在植树的人之间的对话“这树枝能活吗?”“管他呢……等领导检查完了就全部拔掉”,从“弄虚作假”来应付上级检查的角度分析。
示例:在一堆树枝旁,一人边扶树苗边问:“这树枝能活吗 ”另一人边抽烟边培土,说:“管他呢……等领导检查完就全拔掉!”讽刺了弄虚作假巧立名目、敷衍了事的行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