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难忘九一八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教学要素分析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分析一、教学要素分析 1、教材分析
《难忘九一八》是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包括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两部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期间,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投身抗日,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论调和行为激起了国人的不满和国民党内部分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引发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所以本课内容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乃至整个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具有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
在认知方面,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学习,了解了一些历史学科特点,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因此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问题上可调动学生探究欲望,采用阅读图文资料和自主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在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关注热点,但注意力不够持久,容易分散。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较高的状态。一、教学要素分析 3、教学三维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提高讲述历史事件、阅读史料、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情感共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一、教学要素分析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一、教学要素分析 教学中力求贯彻“一课一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教学重点的两个历史事变的发生、发展、影响归结到一条暗含的主线,就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各阶层最终都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一致对外。让学生认识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教学设计理念三、教学设计思路 时事新闻导入新课模拟新闻报道,感知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
模拟新闻调查、人物专访、新闻时空,探究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等更多真相联系社会新闻,让历史与现实结合,学以致用 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根据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初二学生特点,我采取以教师指导、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分析 时事追踪感知 体验 探究学史明智 四、教学过程分析 活动一 新闻报道(一)九一八事变环节一 新闻播报
学生自主学习,以新闻播报的形式讲述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要素。环节二 新闻调查:
设问: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为什么短短四个月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沦于敌手?蒋介石为什么下令不抵抗?
带着以上问题对九一八事变展开新闻调查,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一)九一八事变环节三 后续报道
呈现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的图片和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赵一曼、杨靖宇以及田汉、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图片,并配以《松花江上》的悲凄音乐。(一)九一八事变(二)西安事变环节二 学生模拟采访张、杨两位将军。把学生置身历史事件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以下犯上’ ?”“如何处置蒋介石”等问题。环节一 观看西安事变的相关视频片段,落实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经过等要素。 活动一 人物专访(二)西安事变活动二 新闻时空
学生模拟《西北文化日报》记者,专赴延安、南京、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详细调查情况后,从现场发回报道,阐述中共、国民党亲日派、日本、英美大国的不同态度。把西安事变放在日本加剧侵华、民族矛盾不断上升、日本在东亚扩张引发大国顾虑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突破教学重、难点。师生回顾小结,完成本课结构示意图,构建知识框架 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网络新闻视频 : “中日钓鱼岛之争令日本车企损失惨重” 我想对你说-----
——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一封信、一句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