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9散文&议论文&说明文
散文(共4小题)
(2022 乌鲁木齐)寓言阅读。
马的困惑
一艘帆船在江水中优哉游哉地顺流而下。
岸上的一匹马看见了,长啸一声,傲慢地说:“伙计,你怎么总是这么慢吞吞呢?得跑快一点儿啊!”
船哗哗地劈开江水,不紧不慢地说:“朋友,你认为你跑得很快吗?咱俩比试比试怎样?”
“哈哈,你想跟我比试?好,现在就开始吧!”说完,马撒开四蹄就跑。
马跑呀跑,跑了个把钟头,当它确信自己已远远地把船抛在了后面的时候,就在江边的一片草地上停了下来,一边休息,一边啃点儿青草补充能量。
可是它的喘息还没有完全平定,船就赶上来了,它还是那样优哉游哉地顺流而下,仿佛不是在参加一场比赛,而是在进行一次旅游。
马见船逼近了,撒腿就跑,看看又把船抛在了后面,再次停在江边的草地上啃起草来。
马正吃得津津有味,见船又优哉游哉地驶来了,它慌忙撒开四蹄跑……
就这样,马想摆脱船的追赶,船就像它的影子一样,怎么甩也甩不掉。马终于累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船从自己的面前超了过去。
马有点儿不明白,高喊:“伙计,你说实话,咱们两个,究竟谁跑得快?”
船老老实实地说:“在一定的时间里,你比我跑得快。”
“可是,为什么最后我却输给了你呢?”
“很简单。”船仍是那么慢悠悠地说,“慢船累倒马——你依靠的是你一个人的力量,而我,却借助了风和水的力量。”
(1)品味词句
①“就这样,马想摆脱船的追赶,船就像它的影子一样,怎么甩也甩不掉。马终于累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船从自己的面前超了过去。”根据上下文内容,句中的“就这样”是指:
②从马慌忙“撒开四蹄”跑,“终于累倒”了,能够体会到
(2)马的困惑是:
(3)请用“ ”在文中画出船赢马的原因。
(4)短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022 乌鲁木齐)现代文阅读。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晒衣绳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地呆在晒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睛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 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 床位最佳的那个房间 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 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 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 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在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寞 温暖 清凉 偶然
(2)第③段画线句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⑤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中“温暖”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的意思是指 ,第二层的意思指 ,这段和下文哪句话相呼应?用“ ”画出来。
(4)第⑨段中为什么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5)依照第⑧段的句子,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两句:① ;②
(6)给第⑧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7)写一句赞美母亲的诗句: ,
(2022 巴音郭楞州)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的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不,我不去!”我拼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2)母亲坚持让我看花,主要是为了什么?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4)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动,从这些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5)说一说你对文章的题目“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2022 塔城地区)
北平年景(节选)
梁实秋
祭灶过后,年关在即。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大衫,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作好东西,除了除夕消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消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jī),是为“压岁”。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1)形容一举一动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有变动。
(2)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过年的哪些风俗?(至少写出3条)
。
3、有同学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天都像过年,过不过年都无所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写。
寓言(共1小题)
(2022 水磨沟区)
羊狼签约
山羊们聚在一起,写了一封信给狼,说:“为什么你们总是永没宁日地与我们作战呢?我们恳求你们,和我们和平相处吧,我们大家讲和了吧?”
群狼对此非常喜悦。立刘写了一封长信,伴着许多礼物,送给山羊们。狼在信上说:“刚才知悉你们美妙的决议,我们真是谢天谢地地喜悦。这个和平的消息,能使四海欢腾歌舞。 ( )我们要告诉你们:就是那牧单人和他所养的狗,实在是我们互相敌视和千争的原因。( )你们能设法赶走了他们,和平( )可立到实现。“
山羊果真听了狼的话,把牧羊人和狗全都赶跑了。并鸟狼签订了和平条约,双方声明水远好。
山羊们于是在山之此、水之涯悠用散步,一点也用不着担心了,它们非常感谢上帝。
群狼静候了几天,便集合在一起,突然袭击羊群,可怜的山羊们没有一只幸免于难。
(1)给第二自然段 (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狼群对此非常喜悦”中的“此“指的是 ,狼群之所以喜悦是因为
(3)从狼给山羊的回信中,可以推断出狼最根本的目的是 表现了狼的
(4)从文中画“”的 句子可以体会到山羊的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说明文(共1小题)
(2022 塔城地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
根据《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简称《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12%。
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103克,高于当地居民每人每餐88克的食物浪费量。
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对于餐饮浪费,地方行政部门也曾做过相关调研:上海餐饮业每天产生泔(gān)水垃圾1100多吨、餐厨垃圾2000多吨,其中被浪费掉的食物至少占总量的一半;哈尔滨每月至少扔掉1.2万多吨食物;山西省烹饪协会调查显示,仅太原市餐饮行业日均浪费饭菜就高达500多吨,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湖北省黄石市仅宴席剩菜率就达15%,一年可以倒掉2.1亿元饭菜……
“舌尖上的浪费“是当下的流行语,但“餐桌浪费”是一个老话题。不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
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个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 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1)联系短文内容,选择下列各题的答案。
1)读完本文,看到“舌尖上的浪费”,你最大的感受是 。
A.惊叹不已
B.触目惊心
C.叹为观止
D.情不自禁
2)依据谐音和含义,“中国式‘剩宴’”中的“剩”字可换 。
A.盛
B.胜
C.圣
D.省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分类别、作比较
B.举例子、作比较
B.作比较、列数字
D.打比方、列数字
(2)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短文内容?在括号中画“√”或“×”。
1)短文第1自然段用具体数字说明我国城市餐饮浪费的严重。 (判断对错)
2)大型餐馆食物浪费量更大,只是因为伴有大量酒水消费。 (判断对错)
3)餐桌浪费引起了中国和国外媒体的关注。 (判断对错)
(3)读画“~~~”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这句话在文中有 的作用,抓住“这只是、这一个”等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可知:除了“城市餐饮”这个环节之外,其实在 环节和 环节,浪费就已经出现。
(4)读第5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先解释“重灾区”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校是浪费“重灾区”的原因。
议论文(共2小题)
(2022 喀什地区)阅读。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以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选自苏教版教材)
(1)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写下来。
①瞬息万变:
②相辅相成:
(2)选文一开头作者就提出了观点: 。接着,通过 和 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 的结论。
(3)下面哪句话与“能者为师”的意思最接近?请在横线上填写序号。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你还能想到哪些与做学问有关的名言警句?请写出 2 条。
(5)结合短文和生活经验,谈谈你认为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至少3条)
(2021 白碱滩区)课外阅读。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 想取得成功, 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 啪 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但是,经过一年 两年 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无捷径, 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炉火纯青:
笔耕不辍:
(2)“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鲜花的盛开”是指 ,“花苞长期孕育”是指 。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4)给第三段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5)“水滴石穿”最恰当的解释是
A.水滴落在石头上,看不出丝毫的痕迹。
B.水不停地滴,石头能被滴穿。
C.水不停地滴,石头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信心,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6)细读短文,说说短文分别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论述“成”与“功”的关系。
(7)请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围绕“成功是什么”的话题,谈谈你对成功的看法。
形象分析(共1小题)
(2022 水磨沟区)
美妙的处罚
一名交通警察在路上巡逻,看见一个小青年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差点撞着行人和车辆,非常危险。警察下意识地用测速仪测了一下,天啊,这个小伙子的自行车竟骑得比汽车还快!
警察从没见过有人把自行车骑得这么疯狂,他很生气,开着警车追上去,拦住小伙子。小伙子为难地说,他是个中学生,正骑车去上学,因为快迟到了,只想着拼命班车,忘了交通规则。听说是个学生,交警的气消了一大半。按规定,应该扣留这辆自行车,另外还得罚款。可小伙于身上没有钱,警察说:“你把车留下,先去学校。明天再交罚款。”
这已经够通融的了,没想到小伙子却哭丧着脸说,没有了自行车,他回家无法向父母交代,他请求警察让他把车骑走。警察想了想同意了。
小伙子如释重负,赶紧骑车去学校,可他刚上车。警察又喊:“等一等。”小伙子以为警察反悔了。小心翼翼地回到警察身边听候发落。警察说:“把你的名字和读书的学校写下来。”小伙子不得不把自己的名字和学校名写给警察,他问警察要学校名干什么。警察神秘地说:“我忽然想出一个处罚你的好主意,你回学校等着吧。”
警察到底要怎样处罚自己呢?小伙子忐忑不安,为了不再惹麻烦,他上学改乘公共汽车,决定以后再也不骑自行车了。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星期后,小伙于收到一家自行车俱乐部的通知,同意吸收他为俱乐部的会员,免费给他提供最好的训练服务。这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小伙子做梦都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为它的会员。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是那位交通警察推荐小伙子加入俱乐部的。
这个中学生名叫斯卡斯代尔,加入自行车俱乐部后,他如鱼得水。四年后,斯卡斯代尔夺得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同年,又在奥运会上摘取金牌。面对采访的记者,斯卡斯代尔感慨地说:“有一位交通警察,是我最好的老师。如果当年他像别的交警那样,只是扣车罚款了事,那我早就不骑自行车了,更别说摘取金牌。”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处罚 感慨
竟然 反悔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如释重负:
如鱼得水:
再写两个“如”字开头的成语: 、
(3)短文主要写了
(4)为什么说警察对这个孩子的处罚是“美妙的处罚”?
(5)你觉得文中的警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课文内容分析(共1小题)
(2021 铁门关市)课内阅读。
子摇摇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 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 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 ,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 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请给划横线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2)请写出老板和老板娘毒打凡卡的动词。
(3)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散文(共4小题)
(2022 乌鲁木齐)寓言阅读。
马的困惑
一艘帆船在江水中优哉游哉地顺流而下。
岸上的一匹马看见了,长啸一声,傲慢地说:“伙计,你怎么总是这么慢吞吞呢?得跑快一点儿啊!”
船哗哗地劈开江水,不紧不慢地说:“朋友,你认为你跑得很快吗?咱俩比试比试怎样?”
“哈哈,你想跟我比试?好,现在就开始吧!”说完,马撒开四蹄就跑。
马跑呀跑,跑了个把钟头,当它确信自己已远远地把船抛在了后面的时候,就在江边的一片草地上停了下来,一边休息,一边啃点儿青草补充能量。
可是它的喘息还没有完全平定,船就赶上来了,它还是那样优哉游哉地顺流而下,仿佛不是在参加一场比赛,而是在进行一次旅游。
马见船逼近了,撒腿就跑,看看又把船抛在了后面,再次停在江边的草地上啃起草来。
马正吃得津津有味,见船又优哉游哉地驶来了,它慌忙撒开四蹄跑……
就这样,马想摆脱船的追赶,船就像它的影子一样,怎么甩也甩不掉。马终于累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船从自己的面前超了过去。
马有点儿不明白,高喊:“伙计,你说实话,咱们两个,究竟谁跑得快?”
船老老实实地说:“在一定的时间里,你比我跑得快。”
“可是,为什么最后我却输给了你呢?”
“很简单。”船仍是那么慢悠悠地说,“慢船累倒马——你依靠的是你一个人的力量,而我,却借助了风和水的力量。”
(1)品味词句
①“就这样,马想摆脱船的追赶,船就像它的影子一样,怎么甩也甩不掉。马终于累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船从自己的面前超了过去。”根据上下文内容,句中的“就这样”是指: 马不断地奔跑,想摆脱船的追赶。
②从马慌忙“撒开四蹄”跑,“终于累倒”了,能够体会到 马跑了很久很久。
(2)马的困惑是: 明明跑得比船快,为什么却输给了船。
(3)请用“ ”在文中画出船赢马的原因。
(4)短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要学会借助外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①“就这样,马想摆脱船的追赶,船就像它的影子一样,怎么甩也甩不掉。马终于累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船从自己的面前超了过去。”根据上下文内容,句中的“就这样”是指:马不断地奔跑,想摆脱船的追赶。②从马慌忙“撒开四蹄”跑,“终于累倒”了,能够体会到马跑了很久很久。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伙计,你说实话,咱们两个,究竟谁跑得快”“可是,为什么最后我却输给了你呢”可知,马的困惑是:明明跑得比船快,为什么却输给了船。
(3)本题考查对选文信息的提取。从“慢船累倒马——你依靠的是你一个人的力量,而我,却借助了风和水的力量”可知,这是船赢马的原因。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写了岸上的一匹马看见 一艘帆船在江水中优哉游哉地顺流而下,就想跟船比试,结果马明明跑得比船快,却输给了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借助外力。
故答案为:
(1)马不断地奔跑,想摆脱船的追赶。
马跑了很久很久。
(2)明明跑得比船快,为什么却输给了船。
(3)慢船累倒马——你依靠的是你一个人的力量,而我,却借助了风和水的力量。
(4)要学会借助外力。
(2022 乌鲁木齐)现代文阅读。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晒衣绳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地呆在晒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睛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 : 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 , 床位最佳的那个房间 , 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 , 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 , 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 …… 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在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寞 孤寂 温暖 暖和 清凉 冰凉 偶然 偶尔
(2)第③段画线句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动
(3)第⑤段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其中“温暖”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的意思是指 被子是温暖的 ,第二层的意思指 我的心被母亲温暖了 ,这段和下文哪句话相呼应?用“ ”画出来。
(4)第⑨段中为什么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因为母亲爱我,处处为我着想,让我时时身处阳光地带。
(5)依照第⑧段的句子,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两句:① 沙发上最舒适的座位 ;② 电视里我最喜爱的节目
(6)给第⑧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7)写一句赞美母亲的诗句: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解答】(1)考查了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寂寞:一种介于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近义词为孤寂。温暖:天气温暖使人感到温暖温存;近义词为暖和。清凉:寒凉,凉快,清静,不烦扰;近义词为冰凉。偶然:意想不到的;与必然相反,指事情的发生、出现不是经常的;近义词为偶尔。
(2)考查了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通过“我”的被子和母亲的被子的状态描写,字里行间体现了“我”的感到之情。
(3)考查了修辞手法及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第5段和第7段中将“温暖的被子”比作了“母亲的手心”“温暖”第一层是表层含义,指被子是温暖的,第二层是深层含义,“温暖”的深层含义指我的心被母亲温暖了。这段和下文第⑩段第二句“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相照应。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文章第⑧段内容可知,“这些情节不是偶然的”是因为母亲爱我,处处为我着想,让我时时身处阳光地带。
(5)考查了思维拓展。仿照短文句式写出两个人物日常行为的句子即可。
(6)考查了标点符号。根据第⑧段上下句的逻辑关系可知,“我的眼睛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起总领作用,后面列举母亲的行为,所以第一句后面应为冒号,后面依次用逗号隔开,结尾应为省略号。
(7)考查了知识积累。写一句赞美母亲的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
(1)孤寂 暖和 冰凉 偶尔。
(2)感动。
(3)比喻;被子是温暖的;我的心被母亲温暖了;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4)因为母亲爱我,处处为我着想,让我时时身处阳光地带。
(5)(1)沙发上最舒适的座位。
(2)电视里我最喜爱的节目。
(6):,,,,……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22 巴音郭楞州)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的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不,我不去!”我拼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的时候,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2)母亲坚持让我看花,主要是为了什么?
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
(4)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动,从这些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前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三个“悄悄地”,说明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5)说一说你对文章的题目“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结合前文介绍的“我”的处境,可以看出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我”深深的爱,母亲这句话的含义是鼓励“我”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结合全文来理解,“我”因瘫痪而对生活丧失信心,母亲想方设法引导“我”乐观生活,她让“我”看菊花的深层目的是使“我”坚强生活。
3.本题考查照应的把握。“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表示母亲已经逝世,“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母亲,结合上下文文分析可知照应的句子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点的理解。“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文中连续出现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三处,“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因此“悄悄地出去了”。
5.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分析标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去综合分析,不能随心而欲。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在“秋天”求我看花的,她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是在“秋天”再去看菊花的,“秋天”是写作的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而且文中母亲的坚强,与“秋菊”相似,“秋天”又可以理解为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意义。根据这些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2.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3.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4.前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第三个“悄悄地”,说明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5.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2022 塔城地区)
北平年景(节选)
梁实秋
祭灶过后,年关在即。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大衫,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作好东西,除了除夕消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消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jī),是为“压岁”。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1)形容一举一动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有变动。 循规蹈矩
(2)形容极度疲劳,不想动的样子。 精疲力竭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过年的哪些风俗?(至少写出3条)
①祭灶后擦洗物品、采购年货、置备新衣;②烧年菜;③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 。
3、有同学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天都像过年,过不过年都无所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写。
【解答】1、考查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相应四字词语。(1)根据“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可知,这个成语为“循规蹈矩”;(2)根据“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可知,这个成语为“精疲力竭”;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仔细读文可知,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过年风俗有:①祭灶后擦洗物品、采购年货、置备新衣;②烧年菜;③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
3、考查对问题的理解。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天都像过年一样,但过年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过年也是我们和家人团圆的日子,外出工作的人,上学的人借此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一年的见闻感受,为明年的生活做好计划,很有意义,所以过年还是要继续。
故答案为:
1、(1)循规蹈矩 (2)精疲力竭;
2、①祭灶后擦洗物品、采购年货、置备新衣;②烧年菜;③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
3、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天都像过年一样,但过年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过年也是我们和家人团圆的日子,外出工作的人,上学的人借此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一年的见闻感受,为明年的生活做好计划,很有意义,所以过年还是要继续。
寓言(共1小题)
(2022 水磨沟区)
羊狼签约
山羊们聚在一起,写了一封信给狼,说:“为什么你们总是永没宁日地与我们作战呢?我们恳求你们,和我们和平相处吧,我们大家讲和了吧?”
群狼对此非常喜悦。立刘写了一封长信,伴着许多礼物,送给山羊们。狼在信上说:“刚才知悉你们美妙的决议,我们真是谢天谢地地喜悦。这个和平的消息,能使四海欢腾歌舞。 ( 但 )我们要告诉你们:就是那牧单人和他所养的狗,实在是我们互相敌视和千争的原因。( 如果 )你们能设法赶走了他们,和平( 就 )可立到实现。“
山羊果真听了狼的话,把牧羊人和狗全都赶跑了。并鸟狼签订了和平条约,双方声明水远好。
山羊们于是在山之此、水之涯悠用散步,一点也用不着担心了,它们非常感谢上帝。
群狼静候了几天,便集合在一起,突然袭击羊群,可怜的山羊们没有一只幸免于难。
(1)给第二自然段 (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狼群对此非常喜悦”中的“此“指的是 山羊们恳求与狼和平相处 ,狼群之所以喜悦是因为 狼如果和他们签约,并提出一些利于自己的条件,只要羊一上当,狼就可以达到自己吃羊的目的。
(3)从狼给山羊的回信中,可以推断出狼最根本的目的是 吃掉山羊。 表现了狼的 狡猾。
(4)从文中画“”的 句子可以体会到山羊的 愚蠢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羊和狼是天生的敌人,不可能和平相处,做人做事要知道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是谁,不能光听好听的话。
【解答】(1)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理解。“这个和平的消息,能使四海欢腾歌舞”“我们要告诉你们”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是转折关系,因此选择关联词“但……”。“你们能设法赶走了他们,和平可立到实现“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是假设关系,因此选择关联词“如果……就……”。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狼群对此非常喜悦”中的“此“指的是山羊们恳求与狼和平相处,狼群之所以喜悦是因为狼如果和他们签约,并提出一些利于自己的条件,只要羊一上当,狼就可以达到自己吃羊的目的。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从狼给山羊的回信中,可以推断出狼最根本的目的是吃掉山羊。表现了狼的狡猾。
(4)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山羊们于是在山之此、水之涯悠用散步,一点也用不着担心了,它们非常感谢上帝”可知,从这个句子可以体会到山羊的愚蠢。
(5)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羊和狼是天生的敌人,不可能和平相处,做人做事要知道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是谁,不能光听好听的话。
故答案为:
(1)但 如果 就;
(2)山羊们恳求与狼和平相处 狼如果和他们签约,并提出一些利于自己的条件,只要羊一上当,狼就可以达到自己吃羊的目的;
(3)吃掉山羊 狡猾;
(4)愚蠢;
(5)羊和狼是天生的敌人,不可能和平相处,做人做事要知道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是谁,不能光听好听的话。
说明文(共1小题)
(2022 塔城地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
根据《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简称《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12%。
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103克,高于当地居民每人每餐88克的食物浪费量。
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对于餐饮浪费,地方行政部门也曾做过相关调研:上海餐饮业每天产生泔(gān)水垃圾1100多吨、餐厨垃圾2000多吨,其中被浪费掉的食物至少占总量的一半;哈尔滨每月至少扔掉1.2万多吨食物;山西省烹饪协会调查显示,仅太原市餐饮行业日均浪费饭菜就高达500多吨,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湖北省黄石市仅宴席剩菜率就达15%,一年可以倒掉2.1亿元饭菜……
“舌尖上的浪费“是当下的流行语,但“餐桌浪费”是一个老话题。不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
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个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
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 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1)联系短文内容,选择下列各题的答案。
1)读完本文,看到“舌尖上的浪费”,你最大的感受是 B 。
A.惊叹不已
B.触目惊心
C.叹为观止
D.情不自禁
2)依据谐音和含义,“中国式‘剩宴’”中的“剩”字可换 A 。
A.盛
B.胜
C.圣
D.省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B 。
A.分类别、作比较
B.举例子、作比较
B.作比较、列数字
D.打比方、列数字
(2)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短文内容?在括号中画“√”或“×”。
1)短文第1自然段用具体数字说明我国城市餐饮浪费的严重。 √ (判断对错)
2)大型餐馆食物浪费量更大,只是因为伴有大量酒水消费。 × (判断对错)
3)餐桌浪费引起了中国和国外媒体的关注。 √ (判断对错)
(3)读画“~~~”的句子,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这句话在文中有 承上启下 的作用,抓住“这只是、这一个”等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可知:除了“城市餐饮”这个环节之外,其实在 消费前的制作 环节和 食物进入市场流通 环节,浪费就已经出现。
(4)读第5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先解释“重灾区”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校是浪费“重灾区”的原因。
“重灾区”原指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本文中指学校是严重浪费粮食的地方。原因是:盒饭浪费最严重,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1)“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故读完本文,看到“舌尖上的浪费”,我最大的感受是“触目惊心”。故选B。(2)“盛宴”盛大宴会。依据谐音和含义,中国式“剩宴”的“剩”依据的谐音是“盛”字。故选A。(3)“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句话中“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这是举例的说明手法,“浪费”和“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进行比较。故选B。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及判断正误。(1)短文第一段用具体数字说明我国城市餐饮浪费的严重性的表述是正确的。(2)大型餐馆食物浪费更大,不只是因为伴有大量酒水消费的缘故,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因此会有更严重的浪费。故此题错误。(3)“餐桌浪费”不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都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故此题正确。
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对上面内容的总结,同时通过“这只是、这一个”等关键词引出下文中的“除了城市餐饮这个环节之外,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和食物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浪费就已经出现”的内容。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重灾区”原指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本文中指学校是严重浪费粮食的地方。原因是:盒饭浪费最严重,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故答案为:
1.(1)B;
(2)A;
(3)B;
2.(1)√;
(2)×;
(3)√;
3.承上启下 消费前的制作 食物进入市场流通;
4.“重灾区”原指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本文中指学校是严重浪费粮食的地方。原因是:盒饭浪费最严重,三分之一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议论文(共2小题)
(2022 喀什地区)阅读。
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以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选自苏教版教材)
(1)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写下来。
①瞬息万变: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②相辅相成: 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2)选文一开头作者就提出了观点: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接着,通过 哥白尼 和 沈括 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的结论。
(3)下面哪句话与“能者为师”的意思最接近?请在横线上填写序号。 B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你还能想到哪些与做学问有关的名言警句?请写出 2 条。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结合短文和生活经验,谈谈你认为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至少3条)
①学与问结合,平时要主动学习,遇到不会的要主动向他人请教。②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知识。③实践出真知。对于不明白的问题,要深入实践,探索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①“瞬”的意思是一眨眼;“息”的意思是呼吸。因此,“瞬息万变”的意思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②“辅”的意思是辅助。因此,“相辅相成”的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开篇提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观点,接着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结论。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是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理。故选B。
(4)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积累。与做学问有关的名言警句有很多,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写出两句即可。
(5)本题考查发表观点的能力。开放式试题,答案不唯一,正确即可。因题干要求结合短文和生活经验,短文主要写的是学与问的关系,因此至少要有一条写到本文中的内容。
故答案为:
(1)①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②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2)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哥白尼 沈括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B;
(4)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①学与问结合,平时要主动学习,遇到不会的要主动向他人请教。②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知识。③实践出真知。对于不明白的问题,要深入实践,探索原因。
(2021 白碱滩区)课外阅读。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 如果 想取得成功, 就 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 “ 啪 ” 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但是,经过一年 , 两年 ...... 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既 无捷径, 也 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炉火纯青: 指王羲之在书法的研究上达到了顶峰。
笔耕不辍: 指李时珍一直不间断地写药学巨著。
(2)“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鲜花的盛开”是指 成功 ,“花苞长期孕育”是指 为获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 。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4)给第三段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5)“水滴石穿”最恰当的解释是 C
A.水滴落在石头上,看不出丝毫的痕迹。
B.水不停地滴,石头能被滴穿。
C.水不停地滴,石头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信心,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6)细读短文,说说短文分别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论述“成”与“功”的关系。
(7)请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围绕“成功是什么”的话题,谈谈你对成功的看法。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知道:
“炉火纯青”指王羲之在书法的研究上达到了顶峰。
“笔耕不辍”指李时珍一直不间断地写药学巨著。
(2)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能力。结合作者所列举的成功人士的例子,可知“鲜花的盛开”是最终的结果,即成功,“花苞长期孕育”是为获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
(3)考查了关联词语。第一处前后分句是假设关系,第二处是并列关系。故依次可填“如果、就、既、也”。
(4)本题考查的是给句子加标点的能力。做题是一定要认真,平时多注重积累。
(5)考查了词语解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第三自然段选出正确答案。故选C。
(6)考查了短文内容概括能力,细读短文可知,第二自然段讲的是王羲之练书法,第三自然段讲的是水滴石穿、第四自然段讲的是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第五自然段讲的是司马迁写《史记》。
(7)考查了短文主旨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主要说了没有经过一番努力是不能成功的,只有奋发图强才会获得成功,并生动的用几个事例证明了。例如我们平时努力学习,期末取得了好成绩,这就是成功。
故答案为:
(1)指王羲之在书法的研究上达到了顶峰。
指李时珍一直不间断地写药学巨著。
(2)成功 为获得成功而付出的努力。
(3)如果 就 既 也;
(4)“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但是,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5)C;
(6)列举了王羲之练书法、水滴石穿、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司马迁写《史记》四个例子论述“成”与“功”的关系。
(7)成功就是经过艰辛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成果。例如我们平时努力学习,期末取得了好成绩,这就是成功。
形象分析(共1小题)
(2022 水磨沟区)
美妙的处罚
一名交通警察在路上巡逻,看见一个小青年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差点撞着行人和车辆,非常危险。警察下意识地用测速仪测了一下,天啊,这个小伙子的自行车竟骑得比汽车还快!
警察从没见过有人把自行车骑得这么疯狂,他很生气,开着警车追上去,拦住小伙子。小伙子为难地说,他是个中学生,正骑车去上学,因为快迟到了,只想着拼命班车,忘了交通规则。听说是个学生,交警的气消了一大半。按规定,应该扣留这辆自行车,另外还得罚款。可小伙于身上没有钱,警察说:“你把车留下,先去学校。明天再交罚款。”
这已经够通融的了,没想到小伙子却哭丧着脸说,没有了自行车,他回家无法向父母交代,他请求警察让他把车骑走。警察想了想同意了。
小伙子如释重负,赶紧骑车去学校,可他刚上车。警察又喊:“等一等。”小伙子以为警察反悔了。小心翼翼地回到警察身边听候发落。警察说:“把你的名字和读书的学校写下来。”小伙子不得不把自己的名字和学校名写给警察,他问警察要学校名干什么。警察神秘地说:“我忽然想出一个处罚你的好主意,你回学校等着吧。”
警察到底要怎样处罚自己呢?小伙子忐忑不安,为了不再惹麻烦,他上学改乘公共汽车,决定以后再也不骑自行车了。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星期后,小伙于收到一家自行车俱乐部的通知,同意吸收他为俱乐部的会员,免费给他提供最好的训练服务。这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小伙子做梦都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为它的会员。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是那位交通警察推荐小伙子加入俱乐部的。
这个中学生名叫斯卡斯代尔,加入自行车俱乐部后,他如鱼得水。四年后,斯卡斯代尔夺得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同年,又在奥运会上摘取金牌。面对采访的记者,斯卡斯代尔感慨地说:“有一位交通警察,是我最好的老师。如果当年他像别的交警那样,只是扣车罚款了事,那我早就不骑自行车了,更别说摘取金牌。”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处罚 处分 感慨 感叹
竟然 居然 反悔 后悔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如释重负: 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如鱼得水: 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最合适的环境。
再写两个“如”字开头的成语: 如法炮制 、 如痴如梦
(3)短文主要写了 一名交通警察看见一个小青年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非常危险,于是警察拦住了小伙子,决定对他进行特殊的处罚,警察将小伙子推荐到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成就了一位世界冠军。
(4)为什么说警察对这个孩子的处罚是“美妙的处罚”?
因为交警对小青年的处罚不仅毫无恶意,而且充满了智慧他根据小伙子擅长骑车的特点,决定充分地发挥他的特长,让他日后有所成就。所以说,警察对这个孩子的处罚是“美妙的处罚”。
(5)你觉得文中的警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我觉得警察是一个善良而智慧的人。当他知道小伙子是个学生后,气便消了许多;当他了解了小伙子的难处后,他让他第二天再交罚款,同时,还没有扣留自行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宽厚的人;他推荐小伙子去了自行车俱乐部,还能看出他是一个极富眼光的人。
【解答】(1)考查写近义词。处罚:指依据法令规章,加以惩罚,即使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损失而有所警戒。近义词是“处分”。感慨:有所感触而愤慨或慨叹。近义词是“感叹”。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近义词是“居然”。反悔:指收回自己说出口的话。近义词是“后悔”。
(2)考查词语解释和仿写成语。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最合适的环境。类似的以“如”字开头的成语有:如法炮制、如痴如梦。
(3)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阅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一名交通警察看见一个小青年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非常危险,于是警察拦住了小伙子,决定对他进行特殊的处罚,警察将小伙子推荐到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成就了一位世界冠军。
(4)考查对标题的理解。阅读文章内容可知,因为交警对小青年的处罚不仅毫无恶意,而且充满了智慧,他根据小青年擅长骑车的特点,决定充分地发挥他的特长,让他日后有所成就。所以说,警察对这个孩子的处罚是“美妙的处罚”。
(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我觉得警察是一个善良而智慧的人。当他知道小伙子是个学生后,气便消了许多;当他了解了小伙子的难处后,他让他第二天再交罚款,同时,还没有扣留自行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宽厚的人;他推荐小伙子去了自行车俱乐部,还能看出他是一个极富眼光的人。
故答案为:
(1)处分 感叹 居然 后悔;
(2)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最合适的环境。
如法炮制 如痴如梦;
(3)一名交通警察看见一个小青年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非常危险,于是警察拦住了小伙子,决定对他进行特殊的处罚,警察将小伙子推荐到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成就了一位世界冠军;
(4)因为交警对小青年的处罚不仅毫无恶意,而且充满了智慧他根据小伙子擅长骑车的特点,决定充分地发挥他的特长,让他日后有所成就。所以说,警察对这个孩子的处罚是“美妙的处罚”。
(5)我觉得警察是一个善良而智慧的人。当他知道小伙子是个学生后,气便消了许多;当他了解了小伙子的难处后,他让他第二天再交罚款,同时,还没有扣留自行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宽厚的人;他推荐小伙子去了自行车俱乐部,还能看出他是一个极富眼光的人。
课文内容分析(共1小题)
(2021 铁门关市)课内阅读。
子摇摇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 zǎi 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 chuō 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 zhōu ,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 dǎo 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请给划横线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2)请写出老板和老板娘毒打凡卡的动词。
揪 拖 揍 捞 戳
(3)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
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
【解答】(1)考查了字音。“小崽子”的“崽”读音是“zǎi”,多指小孩子。“直戳”的“戳”读音是“chuō”,动词,有触穿的意思。“稀粥”的“粥”读音是“zhōu”,指稀饭。“祷告”的“祷”读音是“dǎo”,求神保佑意思。
(2)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是描写老板毒打凡卡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揪、拖、揍。“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这是老板娘毒打凡卡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捞、戳。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本段首先描写了凡卡所遭受的老板和老板娘的毒打,然后描写了伙计们对他的捉弄,再就是从吃的方面看出凡卡的食物很简单,甚至有时还没有吃的等。从中可看出凡卡过着悲惨的生活。
故答案为:
(1)zǎi chuō zhōu dǎo;
(2)揪 拖 揍 捞 戳;
(3)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