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识字6.画
教学内容 6.画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通过偏旁字归类等方法,学会“画、远、近、无、声、惊”10个生字,认识走之旁和斜刀头两个新偏旁,正确书写 “水”、“不”两个生字。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无”、“远--近”、“来—去”等反义词 第二课时: 巩固字词和两个偏旁,指导书写“来”、“去”两个生字。 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 重点:1.认识10个生字并指导书写“水、不”两个生字。 2.能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掌握3对反义词 难点:1.掌握3对反义词。2.感受诗中景色。 第二课时: 重点:1. 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 2.背诵课文并指导书写“来去”两个字。 难点: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第一课时 猜谜激趣,引入新课(3分钟) 师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 1.出示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师: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预设:手。从十个杈、不说话还能算和画中看出来的。 出示课文,师范读,猜谜语。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 师朗读课文,请生猜。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谜语切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了学生是如何猜出来的。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也为后面学习课文——同样是谜语的一首小诗奠定了基础。 初读正音,感知课文(9分钟) 出示插图。 小朋友,从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山、水、花、鸟。(师在插图的相应位置出示“山、水、花、鸟”四个字。 引导顺序说话。 师:那你能够用完整的话,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吗?比如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 预设:我在画上看到远处有山和水、近处有花和鸟。 评价:嗯,你说得非常棒!这幅画好美呀!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幅画。 初读课文。 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不会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读完后圈出诗中描写到的景物。 反馈。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指1生读。相机正音“远、听、声”等字。 再指一生读。全班齐读。 圈出景物山、水、花、鸟,不对的小朋友进行订正。 再次齐读。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岂不美哉,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并且通过这一环节,了解了学生的识字情况,找准读不准的、不认识的生字,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 认识生字,指导朗读。(12分钟)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出示:元、近、还三个字。 请生带读。 (2)师:你们发现了么,这三个字宝宝长得特别像。为什么? 预设:都有一个“辶”。 师:这是一个新的偏旁,叫做走之。拼音出示,学生拼读。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辶”的字吗? 生交流。过、边、迟、达 老师还想告诉你,凡事带有这个偏旁的字都是半包围结构。 具体情境理解“远近” 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生自由练习。 出示本课其余生字。有、色、听、无、声、去、来。 师:还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 的方法来记? 预设:有、去、 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米—来、无—天、爸—色、近—听, 指导学生找找每组字的不同,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 老师板书并标拼音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出示:远、无、来。 谁来说说和这些字意思相反的字。 预设:远——近,无——有,来——去。 复习巩固。 (1)这些生字宝宝来到词语中,你们还能记住他们吗? (2)出示:远山、白色、远 近、听说、无声、 还是、还有、走来、走去 自由读,请2生读,齐读。 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 (1)师: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要想把它读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老师特意请来了小帮手,“/”,有了它,我们读得肯定会更棒。老师先来试试。 (2)出示ppt 远 看 /山/ 有 色 , 近 听 /水/ 无 声 。 春 去 /花/ 还 在 , 人 来 /鸟/ 不 惊 。 (师:斜杠表示读到这里要有停顿,请生在书中标记) (3)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当一当小诗人,把诗读的更美一些呢?(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体现了“一 字带一串”和“同一 个字可以用多种方 法来识记”的思想。学习生字之后,让学生再次美读,不仅可以落实生字,还可以把朗读得更美!) 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8分钟) 师:古诗读得这么好听,书写一定也很棒!这节课我们来写这两个字 出示要求书写的“水、不” 齐读两字 指导书写“水”。 请小朋友先看看67页,这个水字的笔顺,告诉老师有几笔。4笔。 说注意点:竖钩刚好在竖中线上,后面的撇和捺是分开写的。 师范写,生书空。 水:竖中线起笔,顿一顿沿着竖中线竖钩,横中线上一点横撇,再顿一顿撇,最后轻轻起笔往右下斜顿一顿小脚踢出去。 (4)老师口令生写。 .指导书写“不”。 (1)请小朋友先看看不水字的笔顺,共4笔。 (2)说注意点:竖刚好在竖中线上,而且和撇相连,右边的点起笔刚好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书空。 不:左上格起笔,顿一顿长横顿一顿收,竖中线右边一点点起笔顿一顿撇,竖中线上顿一顿竖顿一顿收,横中线起笔点。 (4)老师口令生写。 5.你能给这两个字组组词吗? 课堂小结(1’)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十个生字宝宝,小朋友们还记得它们吗?大家一起跟它们说再见吧。还认识了走之和斜刀头两个偏旁。这首诗中写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吧! 板书: 6.画 辶 田字格中的:水 不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4分钟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师:这节课,让我再次走进画中,欣赏画中的美景,先来和刚认识的生字朋友打个招呼。 2.运用“开桃花”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生字宝宝都跑到桃花树上,让我们用魔法让桃树开花吧。 3. 全班齐读古诗。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1分钟 1.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景色 是怎样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1)师:小朋友,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赐予了我们很多很多美丽的风景,你能来说说你见过的美丽风景吗? (2)生自由说。 (3)师总结:大自然真是太美了,老师都陶醉了。那就让我们走进那山山水水,走近那鸟语花香,去细细感受她的美丽。 2. 学生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仔细地想想,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幅画? 3.学生朗读思考。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4.师生交流: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 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 鸟儿会惊吓得飞走。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 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 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师:你们说得真好,还联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哦。 出示: 《画》中描述: 生活所见: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总结过渡: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说才说这是画中的景,而非现实的。古人是多么的智慧啊,他们用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却包含了这大自然中的景,妙趣横生。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景,这画,这诗。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景物相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熟读成诵。 5分钟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老师指画中内容,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老师指着画中的景,你们说出相应的诗句,能做到吗? 熟读成诵。这首诗,如此美,这幅画,如此美,就让这画这诗永远留在我们心吧。咱们来背一背。 老师教你们一个背诵的小秘诀,相信你们很快可以背住。 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 来背诵。 【设计意图】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背诵,可以大大降低背诵难度,能够让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背住这首诗。 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9分钟 师:嗯,你们可都是背诵小达人啊,相信你们也肯定可以把这两个生字写好。 1.出示要求书写的“来、去” 2.请小朋友看一看67页这两个生字的笔顺。 3.指导书写“来”。 (1)说注意点:长横刚好在横中线上,竖刚好在竖中线上,长撇和捺都从中心点出发。。 (2)师范写,生书空。 来:一笔横,二笔点,三笔短撇,四笔横中线上长横,顿一顿横顿一顿收,竖中线起笔,顿一顿竖顿一顿收,撇,捺。 (4)老师口令生写。 4.指导书写“不”。 (1)说注意点:竖钩刚好在竖中线上,竖到中心点即可,长横在横中线上,撇折从中心点出发。 (2)师范写,生书空。 去:一笔横,二笔竖顿一顿竖,三笔长横顿一顿长横顿一顿收,四笔顿一顿撇折,五笔点。 (3)老师口令生写。 5.能给这两个生字宝宝找找朋友吗? 五、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4分钟 1.过渡:小朋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又是谜,谜即是诗,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诗谜,送给大家。 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 答案是:鲜 六、小结 1分钟 小朋友,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认识这幅画,画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这就是咱们中国名扬世界的山水画。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吧。 板书设计: 6.画 山水画 田字格中的:来 去
教 学 反 思 好的地方: 朗读指导的时候,停顿这一块指导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区别生活与画中的大自然这一块,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说,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给出相应的反馈,对于一年级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足的地方: 谜语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我思考的一点是学生之所以能够那么快地猜出是“画”是因为他们预习了这篇课文知道的还是真的是从谜语里找出依据得出的答案?是不是换个导入会更好呢? 2.识字教学这一环节内容有点散,没有很好的整合,导致这一板块浪费了很多时间,效果也不 果不是特别理想,导致后面书写时间来不及。 3.让生说一说自己在大自然见过怎样的景色的时候,引导得不够充分,学生不太会表达自 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