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扬 州 慢 》
姜 夔
《资治通鉴》载:“扬州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唐宋时代即可与“天府之国”的益州相比,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扬州达到鼎盛。
《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唐宋词鉴赏辞典》:本词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置身诗境——《黍离》之悲,“悲”之具体内涵?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悲扬州城荠麦弥望
二悲金兵烧掠洗劫
三悲黄昏清角吹寒
四悲杜牧重到须惊
五悲豆蔻词工难赋情
六悲廿四桥冷月无声
七悲桥边红药为谁生?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庙》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杜
牧
与
扬
州
沈括《梦溪笔谈》:“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记者有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今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有当年毛泽东手书杜牧诗刻碑。
二十四桥,东西横跨在美丽的瘦西湖上,桥身虽未标写桥名,但桥的栏杆根数、栏板块数、桥长、桥宽、两端台阶数,处处含有二十四,暗隐桥名在其中。西桥堍下有一块牌子上写道:“桥身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两端各二十四级台阶,上围二十四根栏柱……”汉白玉桥身,单孔拱形。东桥堍下连三曲平桥,岸边建有一方亭,称为“吹箫亭”。
桥边红药为谁生!
“琼花芍药世无伦”-欧阳修
“扬州芍药天下冠”-苏东坡
宋代王观《扬州芍药谱》曾评出名品种39种,最名贵的是“金带围”。
芍
药
珍
品
金
带
围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白石道人《扬州慢》着“空城”二字,境界全出。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空城,“空”在何处?
空城之空:
尽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杜郎须惊难赋情
廿四桥冷无声
红药为谁生
景空、情空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写景抒情角度、方法?
尽青青荠麦——视觉;
清角吹寒——听觉;
废池乔木厌言兵——拟人;
廿四桥冷无声 红药为谁生——拟人,反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扬州路
杜郎俊赏、豆蔻
词工、青楼梦好
二十桥明月夜
空城
尽荠麦青青
难赋深情
波心荡冷月无声
感慨今昔 对比予怀怆然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练字——诗词鉴赏重要考点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用声音表达你的解读和感悟
扬州,古称维扬、江都,历代文人荟萃之地。从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宋代文豪欧阳修、苏轼,明清大作家汤显祖、孔尚任、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到现代名人朱自清,或生长于斯,或歌哭于斯。与中学语文教材有关的,有史可法与梅花岭,有朱自清故居;又有二十四桥,还有瓜洲古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