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填空。(4分)
(1)孟子,名 ,字 ,是 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 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为“ ”,与孔子并称“ ”。
(2)《孟子》主要是记述孟子到各国游说,以及同各种学派进行论辩的情况,阐发他的政治见解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部 散文,它以 方式,展开雄辩说理,辞锋犀利,富于哲理。
2.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蹴(jiù)尔而与之 B.则凡可以辟(pì)患者何不为也
C.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 D.乡(xiānɡ)为身死而不受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B. 此之谓失其本心(指人的恻隐之心)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D. 万钟于我何加焉(句末语气词)
5.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以已乎
6.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故不为苟得也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8.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箪食,一豆羹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君子成人之美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见贤思齐焉
10.下面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2分)
A.鱼,我所欲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D.帝感其诚。
11.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排比)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比喻、对偶)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设问)
D.“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象征)
12.下列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生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想要的比这生更重要的,所以不能苟且偷生。
B.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一筐饭,一豆汤食,得到它就能生,不能得到它就死。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用脚践踏后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译:高官厚禄在我身上还需要增加一些。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D.《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14.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1)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综合性学习。(9分)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3分)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 屈原列传》)
②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 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5分)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崔篆平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②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③!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④应。
【注】①王莽改制: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②峻:苛刻。③无以:没什么用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 可爱者甚蕃
B. 刑法酷烈,乃至于斯 / 斯是陋室
C .遂为之平反 /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故不为苟得也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
3.【甲】文中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句式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4.结合【乙】文的内容,用【甲】文的观点分析崔篆的形象。(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注】
【注】 “戏与”二句: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杨朴说他的妻子在他来时送他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皆哭,坡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 ”妻子失笑。这里林则徐希望效仿东坡,安慰家人。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死亦我所恶 恶:
(2)蹴尔而与之 蹴:
(3)养拙刚于戍卒宜 宜: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将选文中的画线A句用现代汉语改为陈述句,并与原句比较哪个更好?(4分)
(2)B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后一个“由是”可否删去,为什么?(3分)
3. 阅读【甲】【乙】两篇作品后,笑笑准备以这两篇作品为蓝本写一篇作文。下面是她列出的写作提纲,请你帮她补充完整。(4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1)轲 子舆 战国 孔子 亚圣 孔孟 (2)语录体 问答
2.C
D
4.B解析:B指人的羞恶之心。
5.D
6.B
7.D解析:A.“之”解释为:代词/助词,的;B.“穷”解释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人/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C.“奉”解释为:侍奉/供养;D.“已”解释为:停止。
8.B B项,古今意义都是“侍奉”。A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子。C项,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响器,中空,用铜或铁制成;指钟点、时间。D项,古义:益处。今义:增加。
9.C【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文言词语的此类活用包括:(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作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其用法即可。
A.“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B.美,好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没有词类活用;D.贤,贤人,有学问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10.C 解析:A.“……也”,表判断;B.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C.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加何”;D.被动句,应为帝被其诚所感。
11.B【解答】A.本句没有排比,排比至少句式相同的3个句子连用,这里只有2个;本句把鱼和熊掌,比作常见廉价的东西和珍贵稀有的东西。B.鸢飞戾天者比喻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经纶世务者比喻治理政务的人,上下句组成对偶句,所以正确;C.本句不是设问,一问一答是设问,本句后面的“止增笑耳”并不是回答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没有修辞。D.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本句写“河流”并没有以物征事。故选:B。
12.D
13.C【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由原文第一段可知,“舍生取义”者的表现应该是“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并非“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故选C。
14.(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5.(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合乎正义
(2)(示例1)坚持真理 忠君爱国 大公无私 (示例2)洁身自好 共赴国难 清正廉洁。
(3)(示例1)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示例2)开展“‘义’义探究”读书报告会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的“义”的思想内涵。(示例3)组织“‘义’行中华”论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义”文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示例4)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在班内进行展示。
二、
(一)
B
2.(1)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你果然是个实实在在的仁义之人,然而当今就只有你一个人是君子,将来(如果你受到排挤谄害)会后悔吗
3.①构成排比句,将今昔进行对比,强烈地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②罗列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者见利忘义的原因: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③论证了失掉“本心”的表现。
4.崔篆爱护百姓,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坚持道义,为身陷牢狱的两千多名无辜百姓平反,这正体现了孟子表达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二)
1 .(1)讨厌,憎恨 (2)踩踏 (3)合适
2.(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使用的 。原文更好的原因是: 原文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强调了人们过分重视生命的恶劣后果,进一步论证了”舍身取义“的难能可贵。 。
(2)不能删。因为第一个“由是”指的是为活命不择手段,第二个“由是”指的是为了躲避祸患不择手段,两者所指各不相同。从句式句子音韵来看,两个“由是”使句式显得更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有说服力。
3.(1)当生和义发生冲突时,我们要舍生取义 (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3)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4)正
【参考译文】
【乙】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我能力低微而久担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如果)继续竭力担当重任,以我的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下去的。如果有利于国家,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追求呢 我被贬戍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藏拙,正好当一名戍卒合适。我与老妻开着玩笑,向她谈起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让她)试着吟诵“这回断送老头皮”的诗句来为我送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
核心素养: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重点)
3.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难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素养)
教学重点:
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教学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1.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明确: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明确: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明确:“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因果分析,道理论证。
3.说说孟子在第2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明确: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4.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5.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PPT)
二、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明确:(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论证之美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合作探究
1.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
明确: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3.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四、教师寄语
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全体起立,齐声朗读)
六、随堂练习
1.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1)孟子:义我所欲也( B )
(2)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D )
(3)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A )
(4)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C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B )
A. 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是非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指“舍生取义”。
C.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解析:B“是非之心”应为“羞恶之心”。
七、作业布置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知足常乐
溪流知道满足,一路上才留下潺潺的欢歌;鸟儿知道满足,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花儿知道满足,才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多彩的笑脸。
附: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核心素养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重点)
3.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难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素养)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孟子
内容品读。
1.概括本文的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辟患
正
面
论证
舍生取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反面论证
(反面)
所欲
莫甚于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舍生取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则生
由是辟患
不用
不为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因
果
分
析
(原因)
(结果)
道理论证
3.说说孟子在第2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举例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得——生
舍——死
正 面 论 证
舍生
取义
箪
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见 利 忘 义
反 面 论 证
4.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舍生取义( )
正面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乞人
反面
万钟之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本 心
对 比
论 证
论 证
对 比
鱼 熊掌
道 理 论 证
举 例 论 证
论点
比喻论证
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
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2)论证之美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合作探究
1.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
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2.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3.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示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教师寄语
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课堂总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全体起立,齐声朗读)
随堂练习
1.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孟子:义我所欲也 ( )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A
C
D
B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B
解析:B“是非之心”应为“羞恶之心”。
A. 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是非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指“舍生取义”。
C.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作业布置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 知足常乐
溪流知道满足,一路上才留下潺潺的欢歌;鸟儿知道满足,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花儿知道满足,才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多彩的笑脸。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比喻论证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由因推果
假设推理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正反对比
舍生取义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
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1.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
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明确: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明确: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明确:
3.说说孟子在第2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明确:
4.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5.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PPT)
二、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明确:(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论证之美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合作探究
1.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
明确: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3.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四、随堂练习
1.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2.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1)孟子:义我所欲也( )
(2)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3)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
(4)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是非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指“舍生取义”。
C.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五、作业布置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知足常乐
溪流知道满足,一路上才留下潺潺的欢歌;鸟儿知道满足,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花儿知道满足,才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多彩的笑脸。
【课后导练】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他认为人之初,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 ) (2)故患有所不辟( )
(3)蹴尔而与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3.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8.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 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为主,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
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1.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明确: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明确: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明确:“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因果分析,道理论证。
3.说说孟子在第2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明确: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4.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5.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PPT)
二、感悟美点
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有哪些美点?
明确:(1)修辞之美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突出强调中心,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读起来节奏感强,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2)论证之美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句式之美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合作探究
1.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
明确: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但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3.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四、随堂练习
1.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1)孟子:义我所欲也( B )
(2)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D )
(3)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A )
(4)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C )
A.忠君报国的“忠义”。
B.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C.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坚贞不渝的信念。
D.士为知已者死的“仗义”。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B )
A. 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是非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指“舍生取义”。
C.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解析:B“是非之心”应为“羞恶之心”。
五、作业布置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知足常乐
溪流知道满足,一路上才留下潺潺的欢歌;鸟儿知道满足,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花儿知道满足,才能在阳光下绽放出多彩的笑脸。
【课后导练】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他认为人之初,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 ) (2)故患有所不辟( )
(3)蹴尔而与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3.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然后从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8.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孟子·告子上;民贵君轻;性本善
2.因此,所以 通“避”,躲避 踩踏 停止,放弃
3.D
4.(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2)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丢掉罢了。
5.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反 ②义 不义
6.B
7.(1)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8.“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