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设计-(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课标要求:
1.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具体细化为:
1.知识目标
(1)运用新疆地形图说明新疆的位置,并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2)在新疆地形图上识别其主要山地和盆地,并描述新疆的地形特征。
(3)说明新疆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说出新疆主要的名优农产品。
(4)运用绿洲、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归纳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5)知道新疆是我国新兴的能源基地,说出其主要的矿产资源和新能源。
(6)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及音像资料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
(2)新疆的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新疆能源资源的开发。
2.教学难点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塔克拉玛干沙漠、驼队、绿洲、胡杨林、牧场、坎儿井、穿着维吾尔服饰的居民、长绒棉、哈密瓜等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这是哪里?齐读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新疆的地理位置。
(二)互动授课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概况展示中国政区图,学生观察并描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置。
(1)根据地图,描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学生上讲台指图描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我国西北内陆边陲,地域辽阔,东经 90°经线和北纬 40°纬线经过该区;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相邻;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陆上相接。
展示教材第 76页的图 8-2-1,学生完成读图题 1、2、3。画图记地形区:引领学生绘制新疆地图,填出重要地形区。讲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强调该区是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2)简要概述新疆的地形格局。学生:“三山夹两盆”。展示“疆”字,介绍“疆”字与新疆地形特征的关系以及对国防重要性的体现。
2.绿洲农业设置情景,引发疑问:走进新疆,看到丰收的葡萄、棉花、甜菜等,干旱的环境下为何有如此丰富的物产?展示图片组《坎儿井》,学生观看并结合教材第 78页的“阅读”,明确坎儿井的组成及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
1、坎儿井的水源是哪里?
2、坎儿井有什么优点?讲解绿洲的形成和分布(呈线状、点状分布),强调绿洲的水源(地下水、冰雪融水、山地降水)以及绿洲农业是新疆农业的特色。
合作探究:展示教材第 77页的图 8-2-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77页的“活动”。
(1)据图说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思考其原因!)学生: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
(2)结合本区的气候条件,说说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生物课有介绍!)
学生: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强,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植物体内糖分的积累,使得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新疆主要的农作物和当地的名优特色产品。
3.新兴的能源基地情景过渡:来到新疆,当地人会拿出这些甜味十足的特产招待大家,但是甜蜜的日子过久了,也会腻的。有同学就想开展些刺激的活动——沙漠探险!踏上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你感到辽阔和震撼,同时也感到恐怖与荒凉!路的尽头,也许你会看到荒凉的沙漠里有着这些不甘荒凉的人们和工程——塔里木盆地油气田!展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石油、天然气预测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比重图”,让学生感知新疆成为我国新兴能源基地的原因。
展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布图”,简析新疆能源分布状况。结合油田开发现状及东部地区对能源需求有关资料,明确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需求大,但能源开发时间长,增产难度大;而西部地区能源丰富。强调“西气东输”的必要性。合作探究:展示“我国西气东输线路图”,学生观察并找出西气东输两条线路的起止点,小组讨论分析“西气东输”的重要意义(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等;西部地区——增加财政收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三)巩固练习:精选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教师引导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先自主梳理课本知识,然后在小组内轮流分享!
(五)情感升华:新疆依托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我国东部地区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和丰富的能源,而东部地区也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资金技术的支持,两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信定能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布置作业:梳理并记忆本节课知识点;完成智慧学习 92-93页内容。
8.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读下图,回答 1~3题。
1.上图所示省区是( )
A.陕西省 B.西藏自治区C.云南省 D.内蒙古自治区
2.图中自东向西方向,植被分布的大致变化规律是( )
A.草原→森林→荒漠 B.荒漠→森林→草原
C.森林→草原→荒漠 D.森林→荒漠→草原
3.由图中植被变化规律推断出该省区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大致规律是( )
A.由西向东递减 B.由东向西递减
C.各地降水均匀 D.由南向北递减新疆的塔里木河
经过 12年的整治,当地人说:“河道重新有水了,河里有鱼了,两岸的胡杨又活过来了。”阅读相关资料和地图,回答 4、5题。
4.有关塔里木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B.我国最长的河流
C.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D.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5.阅读上面的地图,有关新疆的地形、地势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势西高东低 B.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C.主要位于第三级阶梯 D.地形以平原为主
结合下图,回答 6、7题。
6.该盆地中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 )
A.湖泊水 B.雨水
C.地下水 D.高山冰雪融水
7.实现该盆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 B.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C.利用光热资源,大面积种植热带水果 D.提高土壤肥力,大力发展林业及林产品加工
坎儿井是新疆最古老的地下取水方式之一,是新疆的生命之泉,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区。读图回答 8、9题。
8.坎儿井之所以在地下取水主要是为了( )
A.利于灌溉 B.减少蒸发
C.利用地势自流 D.节约成本
9.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是( )
A.大陆性气候、温差大、光照强烈B.地下水含糖分多
C.土壤中含糖分多D.温差小,利于植物糖分积累
10.读我国西北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 A-B-C降水逐渐________,植被景观呈现出________-荒漠草原-________的变化,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①②③三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说出①②两地与③地主要灌溉水源的不同点。(3)有关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寒是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B.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出产三河牛、三河马
C.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准噶尔盆地
D.本地区有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4)新疆盛产优质葡萄。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热量、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试分析新疆有利于葡萄种植的气候条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实现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新疆地形图说明新疆的位置,并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2)在新疆地形图上识别其主要山地和盆地,并描述新疆的地形特征。
(3)说明新疆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说出新疆主要的名优农产品。
(4)运用绿洲、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归纳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5)知道新疆是我国新兴的能源基地,说出其主要的矿产资源和新能源。
(6)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地图及音像资料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习题的检测,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掌握不好的学生,我打算利用知识背诵和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亮点:
1、精彩视频导入,带动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改进点:
1、可增加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直观认识。
2、活动要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认识、领悟新疆的相关知识。
3、提高学生参与度。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分享经验,带动其他学生体验领悟相关知识。为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新疆气候对种植业的影响,要引领学生分析新疆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不利条件: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匮乏。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