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尤其是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尤其是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
水资源是我国自然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类,本节讲述的是我国的水资源。
本节教材包括“时空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重点落实两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在设计思路上,本节教材突出人水关系,在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上,强调人类活动受到的影响。内容编排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把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在时间分配上,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我国水资源极不均匀。第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彼时涝。这一切,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三,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
课时分配上为2个课时。此为第2课时。在教学策略上,以停水后如何保证正常生活用水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事实出发,思考解决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正文部分首先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两大措施:兴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接着使用案例和数据分析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别从农业、工业、生活三个场景,来探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途径。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课程引入 【复习旧知】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想一想】2021年由于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了河南郑州、湖北武汉多地停水停电,碰到这种情况,如何保证正常生活用水? 提示: 方法一:利用储备水 方法二:消防站紧急调水 感受生活地理 引用生活地理,引入正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
【图片展示】1.水库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原理: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2.中国主要大型水利枢纽分布示意图、三峡水库卫星图 (提示:三峡水库可以调节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的水量,蓄水发电,提高防洪、抗旱和航运能力,并扩大灌溉面积。) 3.中国主要大型水利枢纽分布示意图、小浪底水库卫星图 (提示:小浪底水库可以调节黄河下游沿岸地区的水量,蓄水发电,提高防洪、抗旱和航运能力,并扩大灌溉面积。) 理解、读图、归纳 从图片中直观地感受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
2.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
【图片展示】南水北调工程: (提示: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中线工程: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 西线方案: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小结】东线和中线工程,可以解决华北地区用水短缺,西线工程可以解决西北地区用水短缺。 理解、对比、归纳 读图能力、归纳能力,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理解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
【课内阅读】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成为山东省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益地区 阅读、归纳 用数据和案例进一步证明上面的结论
过渡提问:①跨流域调水和兴修水库有没有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 ②有没有什么措施能增加水资源量? ③如果一边修水利一边浪费,工程措施还有意义吗? ④现在在不少城市中,家庭中都有一张中水卡,中水是什么,用来做什么的? 小结:跨流域调水和兴修水库是治标不治本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水资源现状:
【图表展示】中国人均径流量和中国径流总量 (提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小结: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短缺) 读图、思考、归纳 读图能力、归纳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数据来总结中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图表展示】农业用水中存在的问题 (提示:我国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但有效利用的水只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1/3左右。) 小结:②农业用水利用率低
【图表展示】工业用水中存在的问题 (提示:我国工业每万元GDP的耗水量约为225m ,而发达国家只有100m ) 小结:③工业用水利用率低
【图表展示】水污染严重 (提示:目前,全国生产、生活废水约有一半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河流。) 小结:④水污染严重
3.保护水资源
【展示图片】分别展示农业、工业、生活场景中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并进行小结。 提示: 农业:改变灌溉方式、种植耐旱作物、少用农药化肥; 工业:循环利用工业用水;降低耗水,提高使用率;污染治理,达标排放 生活:使用节水水龙头;一水多用;减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读图、思考、回答 读图能力、归纳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数据来总结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当堂练习
1.缓解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最有效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B.植树造林 C.跨流域调水 D.节约用水
2.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水资源总体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
C.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合理,利于农业生产。
D.我国人口多,水资源利用率高。
3.关于南水北调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线路线短,工程难度小
B.中线引长江干流的水补给京津两地
C.东线借助京杭运河河道调水
D.实施调水工程的目的是沟通五大水系
4.至2017年6月,“南水”日均入京量达到370万立方米。“南水进京的影响是( )
A. 缓解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B. 降低了北京城区的地下水位
C. 彻底解决了北京缺水的问题
D. 北京可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2020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期间,北京16区都推出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校园、社区、公园等建设中推广海绵工程。右图是“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完成题目。
5.北京市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集,生产生活耗水量巨大
B.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工业需水量巨大
C.受我国水资源分布东多西少的影响
D.气候常年干旱,河流的径流量减少
6.图中的雨水收集系统,在北方最为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海绵城市”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雨水收集系统,其目的是( )
A.减少城市内涝,提高雨水利用率
B.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C.降低地下水位导致的地下沉降
D.减轻交通压力,美化社区环境
答案:C;B;C;A;A;B;A
六、课程小结
板书设计
同小结
八、课后作业
在家庭践行一次节水计划:依据课上所学内容,与父母一起制定一份家庭节水计划,并执行一个月的时间,对比前后用水量差异(水费变化)。《水资源》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和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并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并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水资源是我国自然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类,本节讲述的是我国的水资源。
本节教材包括“时空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重点落实两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在设计思路上,本节教材突出人水关系,在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上,强调人类活动受到的影响。内容编排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把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在时间分配上,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我国水资源极不均匀。第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彼时涝。这一切,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三,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
课时分配上为2个课时。此为第1课时。在教学策略上,以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正文部分首先介绍水资源的概念、存在形式和来源,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课程引入 【猜一猜】活动: 1.不吃饭,不喝水,人一般能活多久? 2.不吃饭,只喝水,人一般能活多久? 【图片展示】生活离不开水、生产离不开水 感受生活地理 引用生活地理,引入正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 认识水资源 1.认识水资源
【提问】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态? 【图片展示】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高山积雪和冰川、大气中的水、海洋水等 理解、读图、归纳 从图片中直观地感受水的各种存在形式
【概念解析】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地下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图片展示】各种水体所占的比例 理解、读图、归纳 读图能力、归纳能力,从图片中直观感受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所占比例很小
过渡提问:人类能利用的淡水所占水资源比例如此小,淡水会不会用完呢?
【图片展示】陆地淡水资源的来源 (提示:来源于水循环,是可再生资源,理论上是取之不尽的) 理解、读图、归纳 读图能力、归纳能力,从图片中直观感受水资源的来源及可再生性
过渡: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是用不完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很多地区缺水的报道,这是为什么呢?
环节三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展示图片】“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 (提示:一个国家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大体上可以表明国家水资源的多少。) 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培养读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概括归纳: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丰北缺、东多西少
【课堂活动1】(1)读图,对照中国地形分布图,将下列地区填入表中: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部、海南岛。 (2)依据以下资料,猜一猜中国哪些区域用水最为紧张,并说说理由。 (提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填图、对比、分析 培养读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从人水关系角度出发分析水资源空间分布
【展示表格】北方和南方地区耕地和人口比例表 总结: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较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②人口分布与水资源、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文原因:①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污染与浪费严重。 【拓展阅读】中国城市缺水状况 读表、对比、归纳 培养读表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从人水关系角度出发分析华北地区缺水原因
【展示图片】 吐鲁番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西北景观图片 总结: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读图、归纳 培养读图能力,从气候关系角度出发分析西北地区缺水原因
过渡: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有什么特征呢?
2.时间分布不均
【展示图片】 “湘江枯水期”和“湘江丰水期”景观图片,提问:从这两张图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提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展示图片】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问:降水的季节分配是否均匀?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提示: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一般来说,夏半年连续4个月的径流量要占年径流量的60%~80%。) 【展示图片】 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 (解析: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导致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大,导致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读图、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读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小组合作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图片和数据总结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特点
3.影响
【展示图片】南方水田和北方旱田 (提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导致南北方土地利用方式差异) 【展示图片】中国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 (提示:水资源空间时间分布不均,导致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频发,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性) 【展示图片】塔里木盆地绿洲、荒漠和城镇分布示意图 (提示:西北地区城镇稀疏,主要分布在高山山麓地带。所以说,水资源不足会制约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读图、理解 用读图的方式,从三个不同角度分析水资源分布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堂活动2】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阅读下面的资料,试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括归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影响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并使得水旱灾害频繁 阅读、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用案例说明和总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
当堂练习
1. 我国目前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A.江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降水 D.深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是( )
A.南方多,北方少 B.南方少,北方多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3.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低的影响 B.人类活动的影响
C.纬度高低的影响 D.气候的影响
4.下列地形区中,水资源最为丰富的是 (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A;C;D;A
六、课程小结
七、板书设计
水资源
一、认识水资源
1.概念: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可利用的主要是江河水和淡水湖泊水
2.来源:大气降水
二、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1.空间分布不均:南丰北缺 影响工农业生产
2.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水旱灾害频发
3.年际变化大 影响居民生活
八、课后作业
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教材P81)
1.根据表3.2所列项目,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供农村同学选做)。
2.按表3.3所列项目调查你的家庭用水情况,在全班讨论,交流各种可行、有效的家庭节水方法,并制订家庭节水计划(供城市同学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