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0 11: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地球的五大秘密》 提出问题:1.你能说出地球有哪五大秘密吗? 2.关于地球的形状,你了解多少呢? 观视频回答问题,参与互动 利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一:探究形状和大小 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 (1)从视频中可以得知,地球的形状是球体,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地球的第一个秘密! (承接):人类有与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利用卫星技术来认识地球,但是实际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2.探形状知道大小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 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地方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列举我国北京建筑“天坛”、中国古代货币符合天圆内方的哲学观...... (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太阳、月亮的形状: 过渡:但是,前面对地球的形状都是人类的猜测,直到我们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才到了实践证明。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出示麦哲伦图片,讲述麦哲伦航行原因及历程。 喜欢航行,环游世界; 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前往寻找香料。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打开课本最后一页的地图,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程及艰辛。 麦哲伦船队,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始终坚持前行,最终成功验证了地球的形状。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微信启动画面,蓝色弹珠,1972年,宇航员在阿波罗17号飞船上,用一台80毫米镜头的哈苏照相机,拍摄下的珍贵画面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 (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 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过渡):人类在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那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地球太大了,那到底地球有多大呢,我们说测量一个球体的大小,应该测哪些方面? 4.对比感受: (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 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 (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 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 (极半径: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40米) 总结: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 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列举“天坛”、古代铜钱 (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3)互动交流: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 互动:1961年,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亲眼看到了地球的形状,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总结:我们站在古人智慧的基础上,从而认识地球是个球体。 (6)说一说,自己通过列举哪些案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卫星图片,观看月食(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光,我们看到投到月球表面的地球影子的边缘总是弧形的)等。 看图发现: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登高望远 ,要想看的远(范围更大),就要登的更高。 3.合作探究: (1)找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量: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用笔进行勾画,注意单位) 4.计算与对比: (1)7.2857x1010(729亿) (2)10万 5.发现与归纳:赤道半径—极半径= 21 千米 认识到地球的形状不规则,不是一个正球体。 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交流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图文结合,通过模拟航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索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己解决 计算对比能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大小,从而帮助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
活动二:制模型探特征 1. 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提问:你知道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都用来表示什么吗?--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过渡:我们说地球仪是地球的缩小版,那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区别呢? 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五大要素。 底座、地轴、量尺、纬线、经线、赤道、极点 过渡:学生阅读课本,科学认知地球仪上的五个关键信息的含义。 地轴 地球围绕转动的轴,不是真实存在,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水平面有倾角为66.5°。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过渡: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北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地球上的最北点。 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地球上的最南点。 纬线:赤道,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与地轴垂直。纬线则是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1.拿出地球仪: 观察思考交流 3.识图指认: 利用人手一个地球仪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进行交流和讨论
课堂总结:
课堂达标 1. 地球的形状是 ( ) A.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B.皮球似的正球体 C.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天圆地方 2.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 ①“天圆地方”的设想 ②获取地球的卫星照片 ③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④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 3.生活中不能够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 ) A.站得高,看得远 B.太阳东升西落 C.海边看船 D.月食 4.下图是小红自己动手制作的简易地球仪,其中对①②③④的标注正确的是( ) A.①北极 ②南极 ③赤道 ④地轴 B.①地轴 ②赤道 ③南极 ④北极 C.①北极 ②南极 ③地轴 ④赤道 D.①地轴 ②赤道 ③北极 ④南极 5.下列关于地球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纸做成的地球模型 B.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运动,这证明地球里真有一根旋转轴 C.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那就是北极和南极 D.所有经纬线都是在地球仪上画出来的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
作业布置 在下方地球仪中标注赤道、南极和北极、经线和纬线。 2.按照教材第五页“活动”的方法步骤,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 (学生回家尝试自己动手做,做好的可以拿到班上来展示) 目的:鼓励学生课后科学的去制作简易地球仪,为更深入的认识地球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