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如果让你用一句成语来形容这种精神,你会想到哪些成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读读写写
栋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呼啸 滚烫 张扬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干涸 坍塌
溜达 沉默寡言 琢磨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dòng jiǎn chuō kāng kǎi zhàng· peng
fèi xū hū xiào gǔn tàng zhāng yáng
wēi bó chóu láo yìng· lang shuǐ qú
liú tǎng guāng tū gān hé tān tā
liū da chén mò guǎ yán zuó mo
páo gēn wèn dǐ bù máo zhī dì
慷慨:大方,不吝啬。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用作动词,长庄稼。
侧重指原来有水的河道、池塘等无水见底,常形容河道、池塘等。
词语:
课堂活动
活动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作好批注,整体感知内容情节。
默读要求: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
2.请朗读第1段,说一说你注意到了哪些关键词?
长期
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
3.请找出文中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理清写作思路。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植树的牧羊人
议
叙
议
活动二:内容探究,感受牧羊人精神
请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作者与牧羊人有过几次见面?文中主要写了几次?为什么只写这几次?
多次见面。文中主要写了三次。这样安排是因为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情怀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的主题。
文中的“我”在这三次见到植树的牧羊人,他分别是什么状况?他给高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继续勾画关键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寡言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87岁,年事已高;住在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3.老人种树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结合前面勾画的关键句,阐述分析。
例句:
老人让__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___。
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命气息,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这里。
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
变
不变
5.牧羊人为什么要一直种植树木呢?结合文章相关段落来思考。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而简洁地叙述故事。先总起议论,总述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难得的好人,然后叙述“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的情形,讲述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原种树、让荒芜的高原变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家园的故事,最后结尾“我”给予牧羊人以高度的赞美,赞颂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体现了人的力量之伟大。
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课堂活动
活动一:细读课文,感知人物:
选读第4-11段“我”与牧羊人初遇的情形,思考选读的内容,领悟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用下面的方式发表看法:
我选读的内容是第_______段,从____________(文中词句)读出了牧羊人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等)。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他是一个默默付出、不计回报、不张扬的人。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干净利落、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2.作者又是如何评价的?你同意作者的评价吗?请勾画并朗读文中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
“我”认为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慷慨无私,不计回报,他将沙漠变为绿洲,他将荒芜变为生机,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片片绿荫、阵阵清凉。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着这个世界。
活动二:拓展阅读,深挖主旨
1.《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了,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2. 资料助读: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派人去寻找,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那样的老人。因此最初编辑部将稿子退回了。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文章还先后被编成绘本,拍成电影,风靡全球。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包含一种力量: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种精神: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
包含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
包含一个背景:占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
包含一种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警醒人。
包含一个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见证奇迹吸引人。
活动三:学以致用,启迪思想
牧羊人的精神启迪了世人,也启迪着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他的精神?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牧羊人几十年只重复做一件事——植树,但是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改变了世界,他代表了那些为改变人类命运而不断奋斗的人,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不管事情多么地简单,把它做到极致,持续不断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为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奇迹!
(2)牧羊人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心怀大爱,几十年默默无闻、不计回报地植树,给众人创造了幸福。启发我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能力创造,只要我们心怀大爱,就能创造幸福,给予他人幸福。不必去求回报,因为创造就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结束语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一个牧羊人以一己之力将一个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慷慨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阵阵林涛,驱走了漫天的黄沙,他用十几年的光阴将这片不毛
之地变成了一片绿洲。
B. 面对眼前荒凉的高原,植树老人不以为然,决心把它变成绿洲。
C. 老人长时间独自生活,早就已经变得沉默寡言了。
D.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B
【点拨】“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用在此处不恰当。
2.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B.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C.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
【点拨】B项中“是公家的”后面的问号应改为逗号。因为“那是谁的地”后面是选择问句,所以“是公家的”后面应为逗号。
3. 【2021·抚顺改编】下列对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是一次逐渐不断选择的旅行,当千帆过尽,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
修改:将“一片”和“属于自己的”换位。
B. 人的心灵如浩渺瀚海,如果不断接纳象征希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长存风华。
修改:将“如果”改为“只有”。
C. 勇气是逆境中绽放的光芒,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拥有了它,就拥有了改变。
修改:在“改变”后加上“的机会”。
D. 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不可复印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未来。
修改:将“复印”改为“复制”。
A
【点拨】A项,应把“逐渐”删去。
二、语言运用新题练
4. 仿照画波浪线句子,补充语段。
登临沂蒙山,听松涛阵阵,感受革命情怀,做新时代的沂蒙人。我赏红色歌剧,如沐和煦春风,净化了我的审美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写红色心得,如经炉火淬炼,坚定了我的红色信仰。
示例:我听红色故事 如见长明灯塔 指引了我人生的航向
5.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这次来长汀,我重走了一遍瞿秋白的赴刑之路。_______
①从中山公园到罗汉岭,全程约六百米,如今是贯通长汀古城东西两门的兆征路。
②这条街自古以来就是长汀县城的主街,只是如今要比民国时宽敞得多。
③他留下遗照的中山公园,如今已成为百年名校长汀一中的校园,无法入内缅怀八角亭遗址。
④我尽可能缓步而行,鳞次栉比的商铺,络绎不绝的行人,显露着在瞿秋白那个时代难以想象的繁华与开放。
A. 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C
三、素养新题练
6. 【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七年级(1)班组织了一次“关注绿化,珍爱绿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图是中国植树节节徽,你知道它的寓意吗?请至少写出两点。
示例:①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
②“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的坚韧不拔的决心。
③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它们被外圈部分包围,显示着要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2)班级决定以植树节为契机,号召同学们动手植树,请你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30字左右)
示例:同学们,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地球长出更多美丽的头发来吧!
(3)宣传委员准备配合本次班会起草一份倡导“绿色消费”的宣传单,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写一写你对“绿色消 费”的理解。(不超过25字)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掀起了“绿色消费”的运动,随后席卷欧美各国。这次运动倡导消费者:最好购买散装食品,因为生活中三分之一的垃圾都来自食品包装;
多使用可充电的电池,因为常规的电池含有镉和汞等有毒物质,会给土地、河流带来污染。买二手的书可以解救更多的树木,购买水流小的淋浴喷头能节约水资源,使用能源利用率高的家用电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约电能……21世纪将成为绿色世纪,“绿色消费”的理念将越来越深入人心。
“绿色消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消费中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