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 4 节 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RJ)
教学课件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复习与讨论:
一、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2.实验步骤:课本第23页。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同组的两名同学分别完成一次,并对比。
S2
①需要怎样放置和调整斜面?
②需要怎样确定运动的起点和终 点?怎样得到路程?
③怎样记录时间?
④怎样得到平均速度?
想一想
①刚才的操作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
a.要提前做好分工协调(发令员、操作员、计时员、记录员)。
b.每一组数据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实验要分两大步:金属片卡在底端测量完后,再将金属片卡在中部测量。每次测量可测三遍以上。
完善方案
②实验要求得到运动到底端和到中点两个结果,怎么办?
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老灌口市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平均值
s1= t11= v11= v1=
t12= v12=
t13= v13=
s2= t21= v21= v2=
t22= v22=
t23= v23=
3.数据记录
(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4.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快;
2、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1.实验数据表格为什么跟书上的不一样?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在时间测量上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
5.交流与合作:
2.刚才的实验操作中(斜面、停表的使用、长度的测量)还存在什么问题?可以如何改进?
3.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5.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4.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例1.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例2.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D
例3.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C
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老灌口市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制作: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扩展性实验
1、超声波测速
图中A为固定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A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B与A的距离,同时把测量的信息输送给计算机, 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进的速度,并显示在屏幕上。
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老灌口市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由于超声波指向性强,能量消耗缓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较远,因而超声波经常用于距离的测量,如测距仪和物位测量仪等都可以通过超声波来实现。
2、超声波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