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0 15:0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榆智贤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和“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柳诒徵的《中国礼俗史发凡》,从历史上考察礼俗的源流和沿革,也认为古代中国“以礼为立国根本”,提出了礼俗为中国文化的特色。此两部著作的问世,说明不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历史学出发,都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了前现代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礼俗社会特征。此后不久,蔡尚思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为核心的见解。虽然有关中国文化的核心,有以“仁”为中心说,也有以“中庸”为中心等各种见解,但唯有“礼”是经过社会学考察,突破观念性局限,进入社会管理层,具有整合功能的社会制度。
什么是礼治秩序?《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又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所以,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依靠代代相传的习惯势力实施管理,并提升为礼的规范,教化民众服从这种秩序,这是儒家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故以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农民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为强劲的中国文化,正是因为有了“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和结构导致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摘编自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试图对中国基层社会性质作出通论式描述的尝试结果。所谓通论,不再是对一个社会单元的具体描述,而要提升一步,从具体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概念,来表达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也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
《乡土中国》初版于1948年,当时西方现代工业技术已进入中国乡村,中国农耕文明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种“替易”,既能带来进步,也须付出代价。如何减少代价,缓和社会动荡?无疑,先要认清现实。
费先生曾在英国留学,他熟悉那里的法治传统、契约精神、民主空气。他时常引入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事实,同他熟悉的中国乡土社会对比,力求清晰衬托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他还不时把话题引向中国文化传统,在孔子的遗训、孟子的主张、老子的理想和乡土社会之间,标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关系。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的“差序格局”一词,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百年来少见的原创概念。书中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不是靠概念和推理,是凭借事实叙述。它在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用心的读者可以从中领悟生活现象中的意义和趣味,心有灵犀的学者可以从中受到学术思考的启发。借助该书,费先生有效证明了生活与学术之间源和流、本与末的关系,让学术著述放下了端着面孔的架势,避开了高头讲章式的自命不凡,回归生动活泼、亲切宜人的境界。
(摘编自张冠生《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中国礼俗史发凡》两部著作从社会学、历史学出发,揭示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礼俗特征。
B.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维持两者的力量不同。法靠国家的权力维持,礼则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
C.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管理秩序,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被世界文化史公认为传承力最为强劲的原因。
D.《乡土中国》的创造性在于它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原创概念,然后通过叙述事实,使分析鞭辟入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多种见解,其中“礼”是能够进入社会管理层的社会制度。
B.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是熟人社会。在乡土社会里,传统习俗就是一种礼的制度。
C.费孝通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儒道文化对比等,来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鲜明特征。
D.《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述具有生动活泼、亲切宜人的风格,这体现了它的现代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的引文不能佐证材料一提及的有关《乡土中国》观点阐述的一项是(3分)
A.“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如何理解“礼治秩序”?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主攻团的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支援。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很久没有赶上他,我的双脚胀痛得像火烧。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儿后,自己便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地方坐下,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他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我们到了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的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院子里,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己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
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了,天边涌起了一轮满月。一会儿,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一下子扑在那个东西上……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是小通讯员,第二次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的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新媳妇“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括《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氏,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馆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命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贵,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考未裳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节选白《明史·宋濂列传》)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
B.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
C.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时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
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
C.宋濂敢于宣言,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上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
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4分)
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4分)
宋濂“随事纳忠”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描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
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也正反映了这一点。
《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 。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梦境中第一眼看到的天姥山仙境的景象:有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有日月照耀的宫阙,景色壮丽,精心炫目。
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 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用 一句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
语文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话说食物的口味,南北差异是 的话题,就连在小小的吃面问题上,双方也很难达成共识。在南方,面是精巧而细腻的吃食,而在面食重镇西北,如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面是一门共通的语言。不同于南方面食的 ,西北面食显得豪迈而粗犷。西北五省的面食各有各的特色,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在异乡漂泊的南方人,或许会想念苏式面、竹升面,而对于在外奔波的西北人来说,大盘鸡拌面、羊肉面、兰州牛肉面就是他们的念想。
他们先是在路边停好大车,之后拎着大大的保温杯,一路小跑,找个椅子坐定。风尘仆仆的他们通常不看菜单,直接高呼暗号:“来个拌面!”老板们对此已 ,不一会儿,大盘鸡拌面就被端上了桌台。硕大的碗里,演绎着鸡块与面条交相辉映的乐曲,鸡肉鲜嫩,宽面爽滑。搭配上淋着辣油的汤汁,食材和调味料的配合 。对于为生活奔走的西北人来说,吸溜上这一碗面,就是一份宽慰。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亘古不变精致了然于心恰到好处
颠扑不破精致心知肚明恰如其分
亘古不变精湛了然于心恰如其分
颠扑不破精湛心知肚明恰到好处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
豪爽、热情与仗义。
它们不仅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更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一一豪爽、热情与仗义。
不仅它们撑起了西北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西北人的性格——豪爽、热情与仗义。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硕大的碗里,鲜嫩的鸡肉、爽滑的宽面交相辉映成一首乐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语文文字运用I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和我们见面。精彩纷呈的冬奥会上的项目离不开高质量的冰面。为了保证比赛场地的质量,北京冬奥会使用的冰都是非天然, ① 。北京赛区的15块冰面皆是优先采用的环保型制冰剂,其中7块冰面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在制冰过程中,二氧化碳可以像氟利昂或氨一样作为制冷剂,它的制冷循环原理与普通制冷剂基本相同,都是蒸气压缩制冷(或热泵)循环。 ② 。二氧化碳液体罐中的液体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泉,以制冷需求量的1.5-2.5倍供液,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传统制冰中冰场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打造更完美的场地。
运动员们能在冰面上旋转、跳跃、冲刺,展现优美的身姿,时速可达几十公里。这得益于冰的表面有薄薄的一层类似液态的水,即使在冰点以下,。当物体与 ③ 冰面接触时,在一定的压强条件下,这些水不断地润滑物体与冰层的接触面,使冰面很滑。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请注意叙事与细节描写)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D 2. A 3.D
4.(1)由传统习俗提升为礼制,实施管理,教化民众;
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
5.(1)提出“礼治秩序”“差序格局”等重要概念,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简约的提炼。(2)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特质。(3)在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关系,提供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4)为社会变迁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借鉴。
6.A 7.C
8.第①处:“笑着”体现新媳妇对通讯员冒冒失失的行为感到可笑;“赶忙找针拿线”表现她对通讯员的关心。第②处:“没看见”“没听到”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限悲痛;“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为之前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感到遗憾、愧疚和对通讯员的崇敬。
9.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10.C 11.A 12.B
13.(1)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
(2)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
14.太祖让他讲析《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事,他就顺势劝谏太祖要以礼义治心,学校治民,不可以刑罚为先。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过了十多年,太祖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因为李善长的推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朝廷征召到应天,授予江南儒学提举一职,皇上命令他教授太子经书,不久改任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都起自东南,久负盛名。刘基雄迈有奇气,而宋濂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太祖曾经用如何做帝王的学问询问他,问什么样的书是重要的。宋濂列举出《大学衍义》(重要)。皇上于是命令大大地抄写《大学衍义》的内容在大殿两侧的庑壁上高高地挂着。不久,皇帝到西边的庑间,各位大臣都在,皇帝指着《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谈论黄老道家学说的事情,命令宋濂讲解分析。宋濂讲解完毕,趁机曰:“汉武帝沉溺在方术这样荒诞的学说中,改变了文帝、景帝谦恭节俭的风气,老百姓的精力已经疲惫,这之后又用严厉的刑罚责罚老百姓。君主的确应该用礼仪修养自身,那么荒诞的学说就不会进入内心,用学校教育治理百姓,那么灾祸动乱就不会兴起,刑罚不是率先的事。”宋濂随着具体的事情献纳忠心,都是这样的。
宋濂性情诚实谨慎,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宋濂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问他原因,他说:“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可以重责他。”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后。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他能贴近看而且明晰,能在一粒黍子上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他)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先后接踵而至。外国贡使也知道宋濂的名字,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的价钱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15.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对孤独者的慨叹理解有误)
16.描绘了一副凄凉的秋景图,抒发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的悲壮之情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之感,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17.(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万类霜天竞自由
18.A 19.B
20.(3分)①强调重点不同:原句突出“鸡肉鲜嫩”“宽面爽滑”,强调食材的可口,易于调动读者的联想,产生同感;改句突出“乐曲”,只是强调食材的搭配合宜。②衔接效果不同:原句食材的描述,与下文内容衔接更为紧密、表达更流畅;改句的语意落脚点“乐曲”与下文衔接不够严密。③句式选择不同:原句长短结合,表意灵活明快,有参差错落的节奏感;改句为长单句,节奏舒缓,结构虽然紧凑,但表达较原句缺乏生气。
21.①而是用二氧化碳人为制造出来的。②但是又有所不同。③也没有完全结成冰。
22.①冬奥会场地的冰从哪里来?②与传统制冰有何不同?③冰面为什么那么滑?
23.根据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