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中国
古代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入新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清朝宫廷画师徐杨所绘,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商业繁荣景象,也说明了康乾盛世的真实存在,清朝前中期有着怎样的鼎盛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危机?
课时预览 时空坐标
统一台湾,巩固东南边疆
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雅克萨之战,巩固东北边疆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疆域基础
蒙古
数字识记
平定叛乱,巩固北部西北边疆
1684
1757年
1689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政府在台湾设府
中俄
尼布楚条约
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击败准噶尔部
四个一:
西藏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东北地区
设立
军机处
1727年
1762年
设伊犁将军
鸦片战争前
对外闭关锁国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内部统治危机
雍正帝
一个危机:嘉道危机
一个顶峰:君主专制顶峰
一种国策:闭关锁国
四个巩固:
直辖西藏,巩固西南边疆
康雍乾时期
的君主专制
统治
危机的初显
东南地区
1、时空观念:通过明清的版图的对比,理解清朝版图对前代拓展与巩固,以及对近现代版图的奠定。
2、史料实证:通过学生搜集明清边疆政策的史料,进一步完善其史料实证的素养。
3.历史解释:历史解释:通过对清初君主专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及影响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4、唯物史观:通过把握“康乾盛世”的历史概念,认识到盛世历史是由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
5、家国情怀: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居安思危的品质和能力。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天国之鼎盛——核心素养落实
思考:康、雍、乾三位皇帝有什么共同特点?康乾盛世的本质是什么?反映出怎
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皇帝勤政,乾纲独断,大权独揽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
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雍正
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乾隆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问题探究
本质:封建盛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天国之鼎盛——核心素养落实
2、强化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
——佐伯富
部分官员
通政司
内阁
皇帝
题奏
呈送
阅览、票拟
认可、批红
层层下达
有奏折制度前:皇帝不知,臣僚已知
有奏折制度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②特点:
③作用:
批红返回
密封呈送,单线联系
①内容
迅速、机密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历史解释
军机处
(军务、机要文书)
南书房
内阁
(一般文书)
皇权受到限制
皇权得到扩大
皇权到达顶峰
皇太极
康熙
互相制约,集权于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天国之鼎盛——核心素养落实
2、强化君主专制
(2)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
雍正:
军机处设立
雍正
君主专制强化—体制僵化
密
速
简
军机处特点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陈设简单
迅速处理各种文书,行政效率高
地处皇帝寝宫旁边,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处理机要文书,严禁外人进入
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承旨尊办
②军机处的特点及职权
③影响: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天国之鼎盛——核心素养落实
2、强化君主专制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问题探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天国之鼎盛——核心素养落实
2、强化君主专制
(2)中枢机构的变化、特点及趋势
巩固
中外朝制
中书省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立军机处
(顶峰)
确立
三公九卿制
秦朝
唐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总的趋势: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体现了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3)文字狱
清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
——徐骏《无题》
杞人忧转切,
翘首待重明。
——李驎《虬蜂集》
思考:文字狱反映了什么问题?
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严密控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天国之鼎盛——核心素养落实
2、强化君主专制
二、疆域的奠定
疆域之辽阔——核心素养落实
1、疆域奠定的举措
在地图上分别标注清朝经略疆域的举措与地方治理的措施
1.台湾
2.抗击沙俄
3.蒙古、新疆治理
4.西藏
5.西南
(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远征台湾;
(3)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17世纪中叶
(2)康熙前期,雅克萨之战
(3)1689年,《尼布楚条约》
(1)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2)新疆: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1762新疆伊犁将军
(1)册封达赖和班禅
(2)1727派遣驻藏大臣
(3)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改土归流
办事大臣辖区
理藩院
(中央机构)
将军辖区
内地18省:
总督—巡抚
时空观念
二、疆域的奠定
疆域之辽阔——核心素养落实
2、疆域奠定的方式、
特点、意义
归纳清朝经略边疆的方式有哪些?分别概括清朝边疆和地方治理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理藩院
(中央机构)
将军辖区
内地18省:
总督—巡抚
办事大臣辖区
开拓巩固边疆的方式:战争;设置机构;签订条约;册封;颁布法律
边疆治理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地方治理特点:清承明至,略有损益;因地制宜,体现民族特色,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意义:民族交融,巩固统一; 开发边疆,奠定版图。
但海权、海疆、海防意识缺失,也埋下了隐患
问题探究
二、疆域的奠定
疆域之辽阔——核心素养落实
3、清中期的疆域范围
清代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辽阔版图
时空观念
君主专制强化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疆域奠定
收台湾
抗沙俄
治蒙古
管西藏
北接西伯利亚
南至南海诸岛
西
跨
葱
岭
东
临
太
平
洋
西北达巴勒喀什湖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东北至大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二、疆域的奠定
疆域之辽阔——核心素养落实
鼎盛
这是一个封建巅峰的盛世;也是一个饿殍遍地的盛世;更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盛世
康乾盛世虽然取得了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但鼎盛中逐渐孕育着危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天朝之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2、表现
人口剧增→资源危机
人地矛盾突出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清)汪士铎《乙丙日记》
康乾盛世后期: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衰象更为明显—嘉道危机。
1、背景
(1)内部危机
史料实证
和珅抄家清单:
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两一个的)100个、小银元宝56600个、银锭900万个、洋钱15800元、制钱150万文……所有物品总计约10亿两白银,真是富可敌国。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天朝之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1、内部危机
②吏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到了(乾隆)中后期,腐败案接连爆发,涉案金额成倍、成十倍增长,官员贪污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史料实证
③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天朝之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1、内部危机
高产作物种植、税收制度变革
人口增长
资源危机
政治腐败
贫富矛盾
流民
宗教结社
谋生
农民起义
动摇统治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天朝之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唯物史观
落日余晖盛世衰
1、从世界坐标看康乾盛世
史料一 当康雍乾三位帝王正在强化封建体制,营造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时,欧美一些国家已经爆发革命,打破封建桎梏,进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它解放了生产力,使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摘编自吴伯娅《康乾盛世与欧风美雨》
史料二 清前期治国者并未顺应工业文明萌动的趋向,积极调动有利资源革新进取,而是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运势的惯习“持盈保泰”。为维护贵族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专制集权体制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导致“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在遏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御对策使清朝进一步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界潮流。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2、从内在机制看盛世隐忧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天朝之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落日余晖盛世衰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天朝之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2、表现
(2)外部危机
1644年
清军入关
1689年
《尼布楚条约》
1729年
设军机处
1757年
一口通商
1689年英
《权利法案》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48出版《论法的精神》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世界潮流:工业化、民主化、思想解放、殖民扩张
中国:
小农经济、
专制强化、
思想控制、
闭关锁国
封建制度
衰落,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发展
唯物史观
①对策:
A.天朝上国的心态
B.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结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世界潮流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天朝之危机——核心素养落实
2、表现
(2)外部危机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清朝的回应
中国的回复: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对策和结果
君主专制强化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鼎盛?
危机?
政治稳定
体制僵化
疆域辽阔
海防隐忧
经济繁荣
畸形余晖
本课小结
疆域奠定
统治危机
对策:闭关自守
落后于
世界潮流
康乾盛世
典型例题
D项出自《史记》,体现了文化专制思想
B项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言论
C项是对明洪武年间政治制度变革的描述
A
1、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材料“军机处……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没有决策权,与“只供传述……不能稍有赞画于其真题 间”相符,故选A项。
典型例题
D项中“受到阻碍”和材料的描述矛盾。
A项与材料现象无关
材料未体现且“整体迁移”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B
2、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大陆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早在康熙皇帝统一台湾之后,大陆民众就大量迁居台湾。到了乾隆年间,有的已经在台湾安居繁衍,故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便于拜祭,B项正确。
典型例题
材料未涉及赋税征税 D项错误。
材料涉及不仅西域,空间范围缩小,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是边疆治理,未涉及君权相权关系,故B项错误
C
3、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 )
A.强化了对西域的管理
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保证国家的赋税征收
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元朝设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边疆;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这些措施根本上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