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0 19:2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 19 课 辛亥革命
CONTENTS
目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01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0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03
课程标准
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②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PART 01
时局图
辛丑条约签字
慈禧太后
材料一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粘秆(去掉穗的高梁杆一引者注)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诏谕:“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如何而国势始兴,人才始出,度支始裕,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据《清德宗实录》
清末新政(1901-1905年)
政治:减冗衙,整吏治,修刑律。
经济:重工商,奖实业,改财政。
军事:改军事,扩新军,设巡警。
文化: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编练新军:各地起义的主要力量;
奖励实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成长;
教育改革:培养具有新思想的人才;
税负加重:民怨沸腾,矛盾积聚。
结果
预备立宪(1906-1911)
1911年第一届内阁(共13人)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汉族)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族)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既已筹备宪政,以图补救,则非早开国会,不足以促进行。”——徐特立
“中国实舍革命外无别法。” ——梁启超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1903 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不胫而走,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
▲ 邹容及其遗著《革命军》书影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民主革命思想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会党 孙中山 檀香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学界 黄兴、宋教仁 湖南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学界 蔡元培 上海
1905年 同盟会 孙中山 东京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组织准备)。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前提
核心
补充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但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911年6月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1921年)
小结: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舆论准备)。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组织准备)。
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和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
C
【巩固提升】
四川省谘议局议长蒲殿俊不但向清政府请愿立国会,且领导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湖北省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在武昌起义之后即与革命党合作,通电各省,呼吁响应独立;湖南省谘议局议长谭延闿在革命爆发后起而担任都督,使湖南在短期之内恢复秩序。这说明(  )A.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导火线
B.武昌起义推动临时政府成立C.立宪派推动了辛亥革命进程
D.革命派基本控制了三省政权
武昌起义
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PART 02
武昌起义
自主学习: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经过,分析革命在武昌取得胜利的原因并认识重要意义。
①清政府派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②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意义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原因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推动了共和政体的产生
中华民国的成立
孙中山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统选举会合影
1911年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孙中山以16票(每省一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
《清帝逊位诏书》
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天,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原因
①袁世凯实力强大:是清末北洋新军的创始人,北洋军阀的首领,又获得了立宪派、旧官僚的拥护
②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
③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软弱妥协,又脱离人民群众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防止专制独裁,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自由平等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共和制度
三权分立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法院
参议院多数党
选举、弹劾
参议院
总统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内阁总理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否决权
任命
副署
——三权分立
政体:
责任内阁制
局限:
因人设法
C
【巩固提升】
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改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材料表明,同盟会的成立A.使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展
B.汇聚了全部革命力量C.使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
D.提供了统一的中央组织
B
【巩固提升】
由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和内奸的联合进攻,1911年黄兴致电袁世凯,提出保证:若(袁世凯)能赞成共和,“中华民国大总统一位,断举项城(袁世凯)无疑”。此言论体现了(  )A.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B.革命党人的妥协性C.反革命力量的强大D.革命策划的复杂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PART 03
民国初年,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功臣蔡济民在《书愤》里写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辛亥革命 “基本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仅是“政体的变革”。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800~1985)》)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 ——许金城《民国野史》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江泽民
进步性: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②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③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④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局限性: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3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性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原因
性质:
【课堂小结】
革命准备
民族危机加深
资本主义经济
资产阶级力量
民主革命思想
革命团体政党
反清武装起义
假立宪真专制
革命爆发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果实旁落
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C
【巩固提升】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其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季陶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季陶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也”。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B.老农非常惧怕日本人C.辛亥革命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有限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C
【巩固提升】
1921年9月,郑振铎在《儿童世界宣言》中写道:“以前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小学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杂志),宗旨就在弥补这个缺憾。”由此可知,《儿童世界》出版有利于(  )A.加速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B.弥补尊孔读经运动的不足C.推动新文化运动走向深入D.促进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