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目录
Content
A
戊戌维新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 实,理解其性质、意义及影响。
2.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
戊戌维新运动
PART 01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康、梁等维新思想
人物:康有为
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托古改制(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影响: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人物:梁启超
代表作品: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
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为何打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①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序幕
1895年4月,乙未科进士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各省举人“公车上书”,反对议和(签订《马关条约》)、请求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高潮
1898年 “百日维新”
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内容: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方事,任用维新人士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设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局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
文教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精炼陆军,改实洋操、实行征兵制等 裁撤绿营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瀛台
戊戌六君子
慈禧太后
材料: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19世纪)面临的任务也非常相似……不同点则在于所采用的政治策略不同……从日本的总策略上来讲,我把它叫作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康有为说:“慢改不如快改,小改不如大改。”
材料体现了维新变法在策略上存在什么问题 它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问题:急于求成
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不能完成历史使命。
【思考】
材料1: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2: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3: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4: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失败的原因
没有严密的组织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历史教训: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爱国性)
(启蒙性)
(进步性)
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传统功名不高的读书人发动的,阻力重重。但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能达到高潮,甚至一时出现“咸与维新”、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自己的“开明”的局面。这表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
A
【巩固提升】
义和团运动
PART 02
背景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
根本
直接
《射猪斩羊图》
万剑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
一刀斩羊头,问畜生还想来么。
猪=天主 羊=洋人
概况
▲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1.1898年10月,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运动中心:1898年山东——1899年直隶——1900年京津地区。义和团先后组织或参与了廊坊阻击战、保卫天津战、围攻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等事件。
3.1901年,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清政府:先抚后剿
列强: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
材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2: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
评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
评价“扶清灭洋”
正确区分西方文明和西方侵略;
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民族的长处,理性爱国。
评价
(1)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局限性: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材料1: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2: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在这个过程中,愚昧会升华为悲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巩固提升】
B
八国联军侵华
PART 03
原因
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镇压义和团运动。
概况
英、美、法、德
俄、日、意、奥匈
联军
西摩尔(英国海军元帅,八国联军的首任统帅)
瓦德西(德意志帝国第二任总参谋长,名无实的八国联军二任统帅)
统帅
▲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天津→廊坊→天津→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进程
结果
镇压了义和团;占领了北京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使北京城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再次遭受洗劫)
八国联军的暴行
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
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通过皇宫的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的最大侮辱
历史纵横 克林德碑
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此即为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11月13日,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在 1952 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碑”。
概念:1900年6月,清朝南方各省督抚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在华洋人)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东南互保
【知识链接】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款白银4.5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经济受到列强控制,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拆毁炮台,驻兵要地 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下,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
禁止中国人参加反帝集会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人的朝廷”)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 辛 丑 条 约 》签订于光 绪二十七(1901 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 9 月 7 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图中右一为奕劻,右二为李鸿章。
史料阅读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ch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近代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中规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该规定反映出(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列强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C.外国人取得可在中国游历的权利D.列强侵华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A
【巩固提升】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又应承担起哪些应有的责任?
课堂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1898)
义和团运动兴起(1898-1900)
公车上书(1895)
序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借口
《辛丑条约》(1901)
东南互保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农民阶级
背景篇:甲午战败
瓜分狂潮
过程篇:上层改良
下层革命
结果篇:庚子国变
半殖半封
总结篇:挽救危亡
路在何方
感谢聆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