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课件(共35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0 16:36: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50分钟)
积累与运用(4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色挠(náo)怫然(fú)以头抢地(qiāng) B.休祲(qìn)庸夫(yōng)彗星袭月(huì)
C.王僚(liáo)韩傀(guī)缟素(gǎo) D.加惠(huì)免冠徒跣(xiǎn)寡人谕矣(yù)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而将四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B.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君逆寡人者(忤逆,不顺从)
C.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D.伏尸百万(横尸在地) 长跪而谢之(道歉)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轻寡人与
5.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量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受地于先王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虽然,受地于先王 /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专诸之刺王僚也 / 此皆布衣之士
D.徒以有先生也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课文中有许多语气助词,它们凸显不同人物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表示反问:比如“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中的“也”表达了对安陵君不听从自己要求的不满。
B又比如,“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表达了对国土交换面积之小的不满。
C.表示疑问:比如“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中的“乎”表达了不畏强权,反击对方的决心。
D.表示陈述:比如“与臣而将四矣”中的“矣”表达了舍生取义、敢于斗争的信念。
9.下列对各句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非若是也。(判断句)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10.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2分)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增加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十分好)
B.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 了)
D.与臣而将四矣(和我将来四个人了)
11.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2分)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记事已经摆脱了史料的束缚,增加了虚构的成分。
B.选文与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对白,同时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人物,唐雎和秦王对立而存在,安陵君是作品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增强了“士之怒”的威慑力量,最终秦王被唐雎的利剑吓倒而假意屈服。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古人席地而坐时,两膝著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长跪时,则将腰股伸直,以示庄重。
D.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14.学校戏剧节上,班级表演剧目为《唐雎不辱使命》,同学们跃跃欲试,请根据以下活动,做好充分准备。(14分)
(1)【剧情我梳理】回顾整个故事过程,各用一句话完成下列接龙。(3分)
(2)【角色我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参照“安陵君”的角色卡,完成其他角色卡的填写。(5分)
(3)【脚本我设计】同学们根据课文表演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秦王”角色的脚本设计。(6分)
“秦王”台词 表演指导(角色的神态、动作、语气)
开幕: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表情前半句神态威严倨傲、声音响亮、慢条斯理,具有帝王范儿;后半句微微点头,一种势在必得的心理,咄咄逼人的语气
第一幕: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第二幕: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第三幕: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节选文,回答问题。(17分)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魏为与国①。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③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注释】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这里指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臣未尝闻也 __ __ (2)长跪而谢之曰____ (3)魏来求救数矣 ____ (4)王虽欲救之____
(5)是亡一万乘之魏 _____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18.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6分)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3分)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与臣而将四矣。
③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②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③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⑤。”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习:通晓,熟悉;②曷:hé何,什么;③实:果实;④熙:同“嬉”,开玩笑;⑤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19.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划线词。(4分)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臣请缚一人 联想成语法:束手就缚、手无缚鸡之力
(2)吏二缚一人诣王 课内迁移法: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何坐 查阅词典法:①古人两膝着席,臀部压脚后跟;②座位;③因……犯罪或错误④因为⑤诉讼时对质
(4)叶徒相似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橘生淮南淮北”的不同和下文中“其实味不同”。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1.同为外交官,人物语言彰显精神,请仿照示例,任选一处晏子的外交语言加以分析。(4分)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士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答案与解析
一、
1. B 解析:B项中“休祲”的“祲”读音应为jìn。
2. B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A 
4. C 解析:A项,“仓”同“苍”;B项,“错”同“措”;D项,“与”同“欤”。
5.D解析:“挠”的古义是“屈服”。
6.B 解析:“缟素”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7.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于”的意义都是“从”;B项“虽”的意义分别是:虽然/即使;C项“之”的意义分别是: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D项“以”的意义分别是:因为/用来。
8. B
9.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D项应为倒装句。
10.C 解析:A.“加惠”应译为“施予恩惠”。B.“虽”应译为“即使”。 D.正确的翻译为“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11.D
12.D.秦王被唐雎慷慨激昂的气势压垮,唐雎对刺客群体的自我认同,以及他所表现出的斗争精神,最终让秦王屈服。
13.C 
14.(1)前情: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的要求 交锋2: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天子之怒” 结局:秦王屈服,跪身道歉
(2)身份:秦王
个性宣言: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角色特点:盛气凌人、前倨后恭
身份:唐雎
个性宣言: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武力值: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角色特点: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善于辞令
(3)第一幕—向唐雎施拱礼,面带微笑,口吻看似真诚,实际假意;
第二幕—忽然站起,声调拔高,气场全开,“天子”“百万”“千里”用重音,展现强悍残暴一面同时,也有蔑视和轻贱;
第三幕—感慨的语调,再次施礼,态度真诚。
二、
(一)
15.(1)曾经 (2)道歉 (3)多次 (4)即使 (5)丢失
16.C
17.(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2)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
18.(1)拒绝秦王以大易小 让秦王出兵救魏国 有胆有识,热爱祖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甲】文是节选部分,根据原文第一段的内容,秦王包藏祸心企图以大易小,侵吞安陵的土地,唐雎的使命就是拒绝秦王以大易小,维护国土的完整。【乙】文中从唐雎的语言描写:“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可以得知此行唐雎的使命是让秦王出兵救魏国。从唐雎的言行可见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热爱祖国的人。
(2)示例:①句: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雎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③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雎,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很多次了,我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白费口舌了。
【乙文参考译文】
秦国、魏国结为盟国。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
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年纪有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秦国出发,可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准备车辆送唐雎出发。
唐雎见到了秦王,秦王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唐雎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军队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还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却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臣私下认为替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
秦王感叹悔悟,马上发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保全,全仗唐雎游说的结果。
(二)
19.(1)捆绑;(2)拜见,造访;(3)因……犯罪或错误;(4)只,仅仅
20.(1)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2)难道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21.【示例】
句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分析:面对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时,晏子“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秦王色挠
结局:
前情:
交锋2:
秦王怫然怒
交锋1:唐雎重申安陵君立场抵制秦王欺诈
秦王不悦
身份:_______
个性宣言:_________
武力值: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角色特点:___________
·身份:秦王
·个性宣言:_______
·武力值: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角色特点:________
·身份:安陵君(安陵国君)
·个性宣言: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武力值:未知
·角色特点:委婉谨慎、英明果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
核心素养:
1.识记作者及《战国策》。
2.了解“士”这种社会阶层。
3.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4.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
5.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内容探究
(一)他们争辩的矛盾点是什么?
明确:安陵国
补充材料:安陵国(《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与信陵国,宁陵国一样都是魏国贵族的封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先后被迁为家人。公元前225年,秦朝已经基本统一全国,因此想不战吞并安陵国。
(二)矛盾是什么?
秦 王:要不战而获
材料补充: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材料补充: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三)双方解决矛盾的策略是什么?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PPT)
(四)矛盾最终如何解决的?
思考: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三、人物形象
(一)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明确: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③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性格特征:阴险狡诈,盛气凌人。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严厉地质问。)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说让安陵君扩大土地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说一说: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可见他强悍残暴。说“布衣之怒”可见他的狂妄无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说一说:唐雎在解释布衣之怒时,历数从前几位刺客的行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排比、夸张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前倨后恭。)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明确:神态:“秦王色挠” ;动作:“长跪而谢之曰”;语言:略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二)小结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通过衬托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四、合作探究
1.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3.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五、拓展延伸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2.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明确:①美国记者: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周总理: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3.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4.唐雎与秦王对峙时,以自己的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靠的是勇气,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自己内在的底气。如今,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你对“骨气”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何止千千万万?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更加坚定这样一种信念: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每一次艰苦的磨砺,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担任“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文化的熏陶中,唐雎的勇气、底气早已化为中国人民的骨气,也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六、课堂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七、教师寄语
我们要学习唐雎为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八、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分别表现了秦王的什么态度 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E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D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B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C  )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A  )
2.下列对文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B.本文从人物对话、心理等方面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C.文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读“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耳( ) ②长跪而谢之曰( )
(2)翻译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3)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决心,威慑秦王。
九、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10*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没有辱没出使使命
辱没、辜负
核心素养
1.识记作者及《战国策》。
2.了解“士”这种社会阶层。
3.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4.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
5.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
唐雎不 使命

第二课时
内容品读。
1.他们争辩的矛盾点是什么?
2.矛盾是什么?
3.双方解决矛盾的策略是什么?
4.矛盾最终如何解决的?
他们争辩的矛盾点是什么?
安陵国
补充材料:安陵国(《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与信陵国,宁陵国一样都是魏国贵族的封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先后被迁为家人。公元前225年,秦朝已经基本统一全国,因此想不战吞并安陵国。
矛盾是什么?
秦 王:要不战而获
材料补充: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材料补充: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秦王 唐睢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为长者不错意。且秦灭韩亡魏
质问、施恩加惠、威胁
怫然怒:天子之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逆、轻寡人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胸有成竹、洞若观火、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闻布衣之怒乎
士之怒:伏尸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毫不示弱、奋力反击、以史为证、以死相拼
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不辱使命
双方解决矛盾的策略是什么?
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矛盾最终如何解决的?
人物形象。
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阴险狡诈,盛气凌人。
秦王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对安陵君的轻视。
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名易实夺的心理。
说说“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秦王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严厉地质问。
咄咄逼人。
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说让安陵君扩大土地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唐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秦王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说一说: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为什么这样说?
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可见他强悍残暴。说“布衣之怒”可见他的狂妄无知。
说一说:唐雎在解释布衣之怒时,历数从前几位刺客的行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排比
夸张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唐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唐雎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秦王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前倨后恭。
唐雎: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
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
贪得无厌、
奸诈狡猾、
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衬托 对比
小结: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衬托对比
来刻画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1.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说话技巧
唐雎的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否,非若是也”
“而守之”
“士之怒”
“而将四矣”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
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
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
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
培养一种能力:
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
言外之意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
1.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
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
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2.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赢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3.唐雎与秦王对峙时,以自己的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靠的是勇气,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自己内在的底气。如今,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你对“骨气”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何止千千万万?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更加坚定这样一种信念: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每一次艰苦的磨砺,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担任“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文化的熏陶中,唐雎的勇气、底气早已化为中国人民的骨气,也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课堂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教师寄语
我们要学习唐雎为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分别表现了秦王的什么态度 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E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D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B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C  )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A  )
2.下列对文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B.本文从人物对话、心理等方面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C.文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耳( ) ②长跪而谢之曰( )
碰、撞
道歉
.
.
3.读“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回答下列问题。
(2)翻译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3)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决心,威慑秦王。
作业布置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唐雎不 辱使命
使秦原因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士之怒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会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提高文言理解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发展思维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反衬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结合情节及文中运用的对比、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和情感。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探究
(一)他们争辩的矛盾点是什么?
明确:
补充材料:安陵国(《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与信陵国,宁陵国一样都是魏国贵族的封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先后被迁为家人。公元前225年,秦朝已经基本统一全国,因此想不战吞并安陵国。
(二)矛盾是什么?
秦 王:____________
材料补充: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安陵君:“_______________”
材料补充: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三)双方解决矛盾的策略是什么?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PPT)
(四)矛盾最终如何解决的?
思考: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
二、人物形象
(一)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明确: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③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性格特征: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严厉地质问。)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说一说: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说一说:唐雎在解释布衣之怒时,历数从前几位刺客的行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____________(填修辞手法)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前倨后恭。)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明确:
神态:“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
(二)小结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通过衬托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三、合作探究
1.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3.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
2.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明确: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3.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4.唐雎与秦王对峙时,以自己的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靠的是勇气,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自己内在的底气。如今,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你对“骨气”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何止千千万万?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更加坚定这样一种信念: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每一次艰苦的磨砺,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
五、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分别表现了秦王的什么态度 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2.下列对文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B.本文从人物对话、心理等方面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C.文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读“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耳( ) ②长跪而谢之曰( )
(2)翻译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课后导练】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下列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虽然( )②秦王不说( )③天下缟素( )④长跪而谢之( ) ⑤ 寡人谕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说”“ ”,“色挠”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 的特点。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一字,既表现了秦王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视。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用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蔑视。
C.“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课文仅用了神态描写就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虚伪面目。
D.课文中唐雎与秦王的立场是对立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基础。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会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提高文言理解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发展思维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反衬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结合情节及文中运用的对比、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和情感。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探究
(一)他们争辩的矛盾点是什么?
明确:安陵国
补充材料:安陵国(《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与信陵国,宁陵国一样都是魏国贵族的封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先后被迁为家人。公元前225年,秦朝已经基本统一全国,因此想不战吞并安陵国。
(二)矛盾是什么?
秦 王:要不战而获
材料补充: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材料补充: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这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三)双方解决矛盾的策略是什么?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PPT)
(四)矛盾最终如何解决的?
思考: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二、人物形象
(一)通过读课文,秦王与唐雎在你心目中各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现出来?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明确: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③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性格特征:阴险狡诈,盛气凌人。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严厉地质问。)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说让安陵君扩大土地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说一说: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秦王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可见他强悍残暴。说“布衣之怒”可见他的狂妄无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说一说:唐雎在解释布衣之怒时,历数从前几位刺客的行迹,在表述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排比、夸张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前倨后恭。)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明确:神态:“秦王色挠” ;动作:“长跪而谢之曰”;语言:略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二)小结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通过衬托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三、合作探究
1.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3.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2.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明确:①美国记者: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周总理: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3.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4.唐雎与秦王对峙时,以自己的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靠的是勇气,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自己内在的底气。如今,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你对“骨气”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何止千千万万?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更加坚定这样一种信念: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每一次艰苦的磨砺,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担任“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在文化的熏陶中,唐雎的勇气、底气早已化为中国人民的骨气,也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五、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分别表现了秦王的什么态度 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E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D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B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C  )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A  )
2.下列对文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B.本文从人物对话、心理等方面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C.文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衬托,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读“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耳( ) ②长跪而谢之曰( )
(2)翻译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3)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决心,威慑秦王。
六、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课后导练】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下列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虽然( )②秦王不说( )③天下缟素( )④长跪而谢之( ) ⑤ 寡人谕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说”“ ”,“色挠”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 的特点。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一字,既表现了秦王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视。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用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蔑视。
C.“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课文仅用了神态描写就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虚伪面目。
D.课文中唐雎与秦王的立场是对立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基础。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案:
1.①虽然 ②通“悦”,“高兴、愉快” ③穿丧服 ④道歉 ⑤明白,懂得
2.①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②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色挠 外强中干或色厉内荏
4.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5. C 解析:“长跪而谢之”是动作描写。
6.晏子使楚 烛之武退秦师 蔺相如完璧归赵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