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7分)
1.文学常识填空。(6分)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字景濂,号潜溪,__________(朝代)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这是一种__________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__________之辞。
2.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弗之怠(dài) 既加冠(ɡuàn) 以乡人子谒余(yè) B.烨然(yè) 容臭(xiù) 言和而色夷(yí)
C.朱缨(yīnɡ) 执经叩问(kòu) 有裘葛之遗(wèi) D.逾约(yú) 绮绣(qǐ) 主人日再食(sì)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录毕,走送之(完成) B.色愈恭,礼愈至(至于)
C.尝趋百里外(曾经) D.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岂他人之过哉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味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7.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不敢稍逾约 B.媵人持汤沃灌 C.主人日再食 D.右备容臭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腰白玉之环
A.有仙则名 B.披发文身 C.以乐其志 D.一狼洞其中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译文: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B.未尝稍降辞色。(译文: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口中和身体的奉献不如人。)
D.撰长书以为贽。(译文: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10.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1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12.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B.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这句话有语病。
D.这篇文章,语言艰涩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加点成语运用准确。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材料一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 ”“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
材料三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
(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 )(3分)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3分)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4分)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 ”。
14.按照要求填空。(9分)
(1)全文的总领句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__”和“_____” 字;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穷冬裂风 穷冬: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
(3)烨然若神人 烨然: (4)故有所览,辄省记 辄:
(5)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当余之从师也 /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试作具体分析。(5分)
5.结合【甲】文宋濂早年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给你的启示。(4分)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问题。(11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夭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计日以还 通计一舟 不计其数 斤斤计较
B.稍降辞色 义不容辞 不辞而别 义正辞严
C.援疑质理 文质彬彬 天生丽质 质疑问难
D.持汤沃灌 固若金汤 赴汤蹈火 浩浩汤汤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翻译:有时遇到前辈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股勤,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
理解:“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翻译: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
理解:宋濂外出从师学习极其艰难,山高路远,天寒地冻。这样恶劣的环境也不能动摇他求学的决心。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之后我有了更多的见识。
理解:宋濂年幼时不畏难,读了很多书,成年后外出求师城恳请教,使他学有所成。
D.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翻译: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理解:宋濂认为自己功成名就,能位列公卿、四海称名,更应谦恭抑己,虚心做人。
3.无论劝学还是劝谏,都需要采用恰切的方式。阅读上文和下面材料,简要说明宋濂、颍考叔、晏子分别是如何“劝”的。(6分)
材料一
(郑庄公)遂置姜氏①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②,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③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④。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⑥地及泉,隧⑦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
(取材于《左传·隐公元年》)
材料二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⑧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⑨也。不然,章赐死⑩。”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 也;不听,又爱 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①姜氏:即郑庄公之母亲,曾多次为难庄公。②黄泉:地下深处,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及黄泉”指死亡。③颍考叔:郑国大夫。④公:郑庄公。⑤繄(yī):语气助词。⑥阙(jué):挖据。⑦隧:挖随道。⑧弦章:齐国大夫。⑨废酒;戒酒。⑩章赐死;即将弦章赐死。 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 爱:吝惜,舍不得。
答案与解析
一、
1.宋濂全集 宋濂 明 赠序 临别赠言 勉励、称许
2.A解析:冠ɡuān。
3.C 解析:A.应为:先达/德隆望尊。B.应为:益慕/圣贤之道。D.应为:手 指/不可屈伸。
4.B
5.A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A项中的“支”是通假字,同“肢”。
6.A解析:A.两个“若”都是“好像”的意思。B.“腰”依次为: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名词,腰间。C.“臭”依次为:香气/气味。D.“再”依次 为:两次/表示又一次。故选 A。
7.A
8.C
9.C解析:C 项正确的翻译应为: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0.D解析:①写的是致书之难,②写的是求师之难,⑤⑥两句写的是生活之难。其他几句则不是。
11.D
12.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病句辨析、词语运用。A项,“花甲之年”指六十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B项,说法正确。C项,句式杂糅。把“其宗旨”与“以……为目的”删除其一即可。D项,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该成语意思符合该句语境。
13.(1)A解析:A句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此句与雷海为的事迹相符。B句,比喻志向远大。C句,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表现自己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D句,意在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2)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
(3)①建设 营造 ②消费 的行为
14.(1)余幼时即嗜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勤 艰 梅花香自苦寒来
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进行默写,注意“嗜”“砚”“屈”等字不要写错。
二、
(一)
1.(1)深冬,隆冬 (2)学舍、书馆 (3)光彩鲜明的样子 (4)就 (5)作,写
2. C解析: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
3.(1)(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2)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5.示例: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参考译文】
【乙】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前往借阅,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景。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白色的蛀虫和灰色的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大不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不幸碰上张氏呢,还是黄生有幸而遇到我呢 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迅速。
(我)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二)
1.A
2.B
3.宋濂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心治学。颍考叔先以自身孝母的行为让庄公有所触动,再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帮助庄公母子重逢。晏子抓住君王的心理,通过正面褒扬、反面假设,使景公无路可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送东阳马生序
核心素养:
1.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重点)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查看笔译。
二、内容品读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
3.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PPT)
明确: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
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1)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PPT)
(2)三大类的对比:
A.作者与先达的对比。对比点: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足见其求知的心诚。
B.作者与同舍生的对比。对比点:衣食方面→突出作者以学为乐,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C.作者与太学生的对比。
①“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②“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勉励马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更加勤奋专心地学习,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小结:
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
(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
(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
5.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小试牛刀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示例: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②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③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3.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②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
五、课堂总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六、老师寄语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
七、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邴原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
八、作业布置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
板书设计: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写给东阳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东阳,今属浙江。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核心素养
1.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重点)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素养)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第二课时
内容品读。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自身经历
①求书之难
②求师之难
③生活之苦
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
解决办法 美好品德 结 果
手勤。借了书便“手自笔录”,“弗之怠”。
诚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嘴勤。“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真诚。“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腿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
坚韧。幼时即“嗜”,加冠后益“慕”,因“慕”生“患”,因“患”而倍加珍惜。
心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快乐。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2)发现不同点
(1)找准对比点
(3)感知人物品质
对比阅读
(4)领会写作意图
序号 读书生活情况 宋濂年轻时 现在的太学生
1 衣
2 食
3 行
4 书籍
5 求师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无奔走之劳
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稍逾约。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
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无冻馁之患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
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余立侍左右……
则又请焉
色愈恭 礼愈至
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足见其求知的心诚。
作者
先达
俯身倾耳以请
未尝稍降辞色
叱咄
对比点:师生态度
突出作者以学为乐,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作者
同舍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缊袍敝衣
对比点:衣食方面
作者
太学生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对比点
学习环境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
作者
太学生
未尝稍降辞色
司业、博士为之师
叱咄
对比点:老师方面
作者
太学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对比点:书籍方面
作者
太学生
有丰富藏书
有专门老师
无奔走之难
无冻馁之患
勉励马生
幼时读书之难
加冠叩问之难
从师行路之难
寓旅吃穿之难
对比
(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更加勤奋专心地学习,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比
正
作者的嗜学
马生的用心于学
抄书时手指不能屈伸
访学归来时足肤皲裂
同类叠加
前后呼应
小结:
(1)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
(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
(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
谦虚有礼
不畏艰难险阻
刻苦勤奋
妙用对比 形象鲜明
以学为乐
志存高远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
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②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
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③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
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小试牛刀
朱元璋赞誉他是
开国文臣之首
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3.为何本文能感人?
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通过本课的学习,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学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②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③学习要敢于发问;
④学习要有主动性;
⑤学习要勤奋刻苦;
⑥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2、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
课堂总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络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寄语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
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邴原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
作业布置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
送东阳马生序
求学之难
用心之专
幼时抄书之艰
成年从师之难
求师跋涉之苦
衣食粗劣、生活俭朴
语重心长
殷切希望
循循善诱
诚恳真挚
今日学习条件之优越
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原因和意图
生活条件
居住条件
师资条件
图书资料
勤且艰
用心专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
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__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_____”,_________
③日再食 食:通“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______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____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________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______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______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____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 / 言和而色夷 _______
②冠:勇冠三军 ______________/ 既加冠 _____________
③请: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 / 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__________ / 日再食 _________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 / 无冻馁之患 ________
⑥以: 以衾拥覆 ______________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_______/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______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_______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_______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______”,“与”后省略宾语“_______”)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______”)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___________”)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订正笔译。
二、内容品读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
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
3.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PPT)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1)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PPT)
(2)三大类的对比:
A.作者与先达的对比。对比点: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突出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作者与同舍生的对比。对比点:衣食方面→突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作者与太学生的对比。
①“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②“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勉励马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
(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
(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
5.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小试牛刀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示例: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
3.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明确:
五、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六、作业布置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俟其欣悦(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 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5.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
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查看笔译。
二、内容品读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
3.作者是如何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德?最后结果如何?再读课文,找出答案。(PPT)
明确: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
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4.采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让我们透彻地感知到作者的形象魅力。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并谈谈这些内容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1)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PPT)
(2)三大类的对比:
A.作者与先达的对比。对比点: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足见其求知的心诚。
B.作者与同舍生的对比。对比点:衣食方面→突出作者以学为乐,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C.作者与太学生的对比。
①“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②“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勉励马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更加勤奋专心地学习,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小结:
生活情况: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緼袍敝衣形成对比。
(2)学习条件: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
(3) 师生态度: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
5.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小试牛刀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示例:①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②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③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⑵同乡关系,“以乡人子谒余”。 ⑶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2.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3.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②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
五、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邴原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
六、作业布置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俟其欣悦(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 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一谈。
5.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答案:
1.(1)等待 (2)浇 (3)同“披” (4)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2.(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或“于是,就”)能够看 到各种各样的书。
(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B.文中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他主观上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或条件的优劣。故选 B 项。
4.(示例)作者的勤奋对我触动最大。懒惰是我最大的缺点,做事经常 偷懒,习惯拖延,今后一定改正。(所谈品质要符合原文内容,可从勤奋、坚 韧、谦虚、诚恳、诚信、尊师、不攀比等方面作答)
解析:解答此题,需细读文章内容,了解宋濂勤奋刻苦、诚实守信、虚心请教、 不怕艰苦等高贵品质,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取触动最大的一点,并结合自 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5.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