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节综合能力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节综合能力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0 17:4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上的大气》章节综合能力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 
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 
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 
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
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
草原犬鼠(土拨鼠)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它们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这使地面上的风能够吹进洞穴,形成“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习习凉风。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为气流出口
B.甲洞口气压比乙洞口高
C.乙处气温较低
D.甲洞口地面气流流速较快
4.湖南省衡阳市丘陵地区的民居要利用“穿堂风”,以下布局合理的是(  )
A.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水泥地面
B.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水泥地面,屋后山林
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
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水泥地面,屋后河流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假如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 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5~6题。
5.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宇宙空间
6.探空气球记录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圆轨道上,成功监测到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参与监测首个引力波电磁对应体。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7~9题。
7.“慧眼”望远镜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现象
C.气流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飞机飞行
D.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8.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慧眼”望远镜运行在大气的中间层
B.极光是太阳活动的一种标志
C.太阳活动可能干扰短波通信
D.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平流层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据此完成10~13题。
10.图乙所示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①增加照明 ②增加大气密度 
③保温预防霜冻 ④增强大气削弱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青藏高原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②较小 B.③较大
C.⑤较大 D.⑦较少
12.图甲中(  )
A.②比①细是因其大气逆辐射强
B.雾霾天④将增强
C.③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
D.⑥削弱太阳辐射
13.与图乙中的做法所起的作用不同的方式是(  )
A.用鼓风机通风 B.覆盖秸秆
C.提前浇水 D.搭塑料棚
2021年的北京,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10 ℃以上。某日突降大雪,雪停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在一片空着的车位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馒头”状的小雪堆。“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的中央,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下图示意“雪馒头”景观。据此完成14~15题。
14.“雪馒头”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土温比气温偏低,其上积雪融化慢
B.土壤较地砖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
C.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D.方砖中心空洞积雪较厚
15.该地区天气的变化,最可能出现的时间是(  )
A.1月初 B.4月初
C.7月初 D.10月初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图中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加
17.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读“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18~19题。
18.如图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次为(  )
A.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19.如图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地形剖面图及冬季某时刻等温面(等温面是指空间中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分布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此时,图中四地之间的气流应该是(  )
A.甲流向乙 B.乙流向丙
C.丙流向丁 D.丁流向甲
21.据图分析,该时刻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的主要原因有(  )
①白天因地形阻挡,谷地内部获得太阳辐射少,谷地气温较低 
②夜间因散热不畅,谷地内部气温偏高 
③白天因江水比热容大,升温慢,谷地气温较低
④夜间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22~23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4 23.15
氩气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22.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3.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洁空气只分布在对流层
B.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
C.臭氧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D.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太阳辐射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和气温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气压:④<②<③<①
B.气压:②<①<③<④
C.气温:①<②<③<④
D.气温:④<③<②<①
25.如果图中海区为北太平洋,则此季节我国(  )
A.北方多沙尘天气
B.东部沿海盛行西南风
C.西南地震灾害多发
D.南方山区泥石流发生频次高
二、综合题(共4题,满分50分)
26.下图为“某一等高面示意图”,箭头①②③④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为________,表示摩擦力的为________,表示地转偏向力的为________,表示风向的为________。(4分)
(2)乙处为________(风向)风,最可能位于________(填“近地面”或“高空”)。(2分)
(3)该图表示________(填“北”或“南”)半球,判断的理由为________。(2分)
(4)图中甲、乙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为________,判断的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7.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A、B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__________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__地。(3分)
(2)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2分)
(3)在乙图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大气的流动方向。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热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________处(填图中数字序号)。(2分)
(4)D点比B点的气温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8.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4分)
(2)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3分)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3分)
(4)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3分)
29.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3分)
(2)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当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增多时,________(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1分)
(4)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________(填字母),主要原因是该层大气________________。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该层被誉为“地球的天然屏障”?目前人类对它有怎样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2CB
3~4BD
5~6AD
7~9DBC
10~13CDCA
14~15BB
16~17CB
18~19BD
20~21AD
22~23CB
24~25BD
26.
(1)② ① ④ ③
(2)西南 近地面 
(3)北 地转偏向力向右(或风向右偏) 
(4)甲 甲处等压线较乙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27.
(1)A A B
(2)B>A>C>D
(3)画图略(顺时针方向) ②
(4)低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D点海拔高,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少
28.
(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来源 乙
(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4)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29.
(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C
(4)A 上部冷下部热 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5)B层。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人类使用大量制冷设备,使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加,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