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歌鉴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13 21:5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规定的内容及要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章节知识梳理】
命题探究
1.高考古诗阅读题在语料的选择上,以唐宋诗词为主。从近年高考看,唐宋诗词约占七成。同学们应在唐宋诗词的复习上多下些工夫。但随着高考的发展,对其他朝代的诗词也应有所关注全国三套试题所选还是传统的唐诗宋词,都属于名人大家很不有名和世人很少传诵的诗篇,甚至是很冷僻的作品。备考精选古诗时,眼光要长远宽大,注重但又不要只局限唐诗宋词。元小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格律诗,词以外的古诗、乐府诗体裁也要注意。
2.从所考内容的题材分类来看,以写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诗歌为主,其他类别的诗歌较少。写景抒情类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古代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田园诗等,当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这类诗歌往往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因此深受命题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命题时的首选。
3.从命题的角度上看,针对性很强。诗歌考查的两个题目,一个是内容,主要是对诗歌所写内容及形象的理解,或者对诗人感情的把握和分析;一个是形式,主要是对语言(重点是炼字或者用词)的鉴赏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内容是重点考查对象,其次才是表达技巧和语言。今年的三套试题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对我们的复课备考有极强的指导作用,而且有利于纠正目前备考中的程式化,甚至公式化的倾向。
4.从答案的角度看,答案将更加开放。古代诗歌的阅读,主要是一种感悟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鉴赏者心灵深处的感悟,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因此,近两年高考试题答案的拟定逐渐突破了唯一答案的惯例,呈现多元化趋势,有的试题已在尝试不给统一答案,只确定几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或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考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多向思维将越来越受到鼓励。
备考对策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准确理解诗句含义,是鉴赏一首诗的基础,也是关键。许多同学读不懂诗,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缺少鉴赏古典诗歌必要的知识,比如著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诗歌常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古代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基础知识等。因此,要努力积累鉴赏古典诗歌必要的知识。另外,要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基础强化训练。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试题怎么变也离不开最基本的东西,历年高考题是最好的训练材料。通过练习,可以规范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解题的思路。做题时,不能满足于“看看”、“想想”,要写出完整的答案,然后和参考答案相对照,总结经验和教训。——基于此,本章节对诗歌鉴赏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整理,以供学生掌握积累。并在例题和练习中注重选取高考题,以便师生借鉴总结。
把握特点,总结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和诗序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把握作者、注释和诗序,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疏通诗句的含义。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过“文字关”,既要懂得“诗家语”,又要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颠倒词序、改变词性、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形成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
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中,“咽”和“冷”为使动用法;再如《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两句都是倒装句。如果不了解诗歌语言的
这些特点,势必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3)抓关键语句(诗眼、议论性语句),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和某些细节描写,往往便能“一叶知秋”,迅速把握诗意。如张籍的《秋思》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据此可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作品的意蕴的同时,也会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5)看意象,明技法。
诗歌的意象是鉴赏理解的一个突破口。如2004年的全国卷《鹧鸪天》中有“杜鹃”这一意象,而“杜鹃”常常表达凄婉、思念之情,再联系最后两句“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便可明确本诗抒发了有家不能归的相思之苦和无奈之情。而要透过语言散布的迷雾洞彻诗人的本意,还需要熟悉古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本书的“知识积累”部分,对此有专门的整理,方便读者阅读掌握。
(6)另外,了解古代诗词题材上的分类,可以快速把握诗歌的大意。
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赠友送别诗、思乡怀远诗、叙事写人诗、闺怨诗等等。
【考点分析】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A.考查内容——把握考什么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把握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注意环境描写。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意象):
意象即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情感的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着某些特定的意义,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诸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意象时,必须联系诗人的思想情感,因为这两者是一致的。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古典诗歌中,意境一般表现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的艺术氛围。
B.考查方式(能力解读)——了解怎么考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真正了解了诗中的形象,才能深入地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鉴赏形象主要是把握诗歌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体会它们包含的思想感情、哲理及社会意义等。
考题类型:
1.形象类题型
①简要分析诗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
②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③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品质?
2.意境类题型
这首诗(某句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或气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变式题①:这首诗(某句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变式题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结起来,就是赏析造了什么境?表了什么意?
〖经典考题〗
(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2009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同类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2.简析下面这首唐诗中的人物形象。
长安秋夜
李德裕
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请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中所写的人物形象。
答: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暮春浐水送别
严 维 韩 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 绿暗红稀出凤城,
一别心知两地秋. 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 行人莫听宫前水,
寒鸦飞尽水悠悠。 流尽年光是此声。
这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来源:学科网]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科*网Z*X*X*K]
答:

〖知识积累〗
(一)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 其名”,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5.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6.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二)自然万物意象
(1)山川风物类
青山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诗人喜欢,是诗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眺《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月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冰雪、冰心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如“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洞庭青草》)。再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水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②时光流逝。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③流水常表现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关山 ①关塞山河。如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②历史存在。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风、白云 ①望云思友。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浮云 往往与漂泊的游子相联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有时也比喻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斜阳、烟霭、清霜 ①沉郁的思古幽情。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如“暮霭沉沉楚天阔”。王安石《桂枝香》“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2)花草树木类
草木 ①以草木繁盛反衬环境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②乐景写哀。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芳草 ①寄托离别情怀、怀人思绪。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用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别愁绪。②表现生生不息的希望。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③喻所思之人。“知音少,人间何处无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等。
芭蕉 代指离情别绪。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梧桐 凄苦、悲凉、悱侧。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徐再思《天仙子》:“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梅花 ①高洁人格的象征。如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②独芳自赏、孤高自许。如陆游“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都是用冰清玉洁的梅花凸显不同流俗的品质。
菊花 品格坚强,气质清高,志向高洁。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菊花般高洁品格的赞赏与追求。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松柏 孤直坚强。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杨柳 ①“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排遣愁绪的凭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杨花 则有飘零、离别之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落红 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不幸者命运的写照,常常传达无限惋惜和无奈之情。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
莲 “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红叶 传情之物,也指以诗传情。如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丁香 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禾黍 表现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另外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
(3)虫鱼鸟兽类
蝉 ①品行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②感身世:孤独无助,孤苦无告。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③惜时光。司空曙《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念万感生。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沉城。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
杜鹃 ①孤独悲苦。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②乡思乡愁。如范仲淹:“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鸿雁 ①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②寄托思乡之情。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③以“孤雁”“孤鸿”“断鸿”喻人,表达诗人或孤独、或清高、或受迫害的情感。
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蟋蟀 又名“促织”,古典诗歌中有“怀念征人”之意。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等。
猿啼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如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鹧鸪鸟 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象征历史盛衰和变迁。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燕 ①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②寄托对“时事变迁,人世代谢”的感慨。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③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人事意象
(1)静态物象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韩琮《杨柳枝词》:“灞陵桥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欧阳修:“古屋醉吟灯艳艳,画廊愁听雨萧萧。”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南浦 送别的水岸渡口,多见于南方送别诗中。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琴瑟 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如《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②比喻兄弟朋友情谊。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蛾眉 代指美女,或象征高尚的德行。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李白《玉壶吟》:“君王虽爱蛾眉好,怎奈宫中妒杀人。”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看吴钩”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如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酒 酒在排解愁绪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 边塞诗中常见意象,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动态物象
登楼、凭栏 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 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 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王藉《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捣衣、捣练 “捣衣”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古诗中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如“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
投笔 来自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A.考查内容——把握考什么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诗歌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评价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及其艺术魅力。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B. 考题类型——了解怎么考
第一种类型:问哪个字用得好或诗眼、词眼,即炼字题型。
命题方式:这一句(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经典考题〗
(2003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能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鉴赏”。
第三联中写出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方法点拨:
炼字型题答题要领——对这类题作答时,具体而言,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写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典诗歌的炼字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形。
(1)炼数量词。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齐己《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2)炼形容词(改变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 “日色冷青松”;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炼动词。如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随”字非常合适。“宵眠抱玉鞍”用“抱”字极好地显示了军旅战斗生活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4)炼虚词。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读懂悟透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体验不到诗人表达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5)表现色彩的词。 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的字眼,能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能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表颜色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
必须注意的是,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作者的主观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才是成功的炼字。
第二种类型: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提领全诗的主题,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经典考题〗
(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 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东望大江流逝,西望夕阳西沉,伤痛国家的覆亡;南望四百州,对故国无限依恋。
★方法点拨:
关键词型题目答题要领——从主旨与结构两方面作答:(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三种类型:语言特色赏析型。
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命题变式: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起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方法点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经典考题〗
湖北卷
(2013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语言风格类集锦:
对诗词语言风格的鉴赏,就是体会不同的语言特色,及诗人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大而言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别。就个人而言,各具风格。词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幽默之别。诗词曲总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A. 明确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 ??? ⑴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 ⑵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 ⑶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 ⑷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 ⑸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 ⑹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B.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眺、谢灵运:自然
李白:雄奇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清新自然 曹操:豪放磅礴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王维:恬淡优美(诗中有画)
C.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在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有些叠词有拟声作用,可使描摹更逼真,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平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同类精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若把“星火”换成《枫桥夜泊》中的“渔火”好不好?请简要赏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著,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 ,后一首风格是 。
10.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玉 芙 蓉] 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
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A.考查内容——把握考什么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它指古典诗词为表情达意所运用的手段与方法,也有人叫做“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同学们不必穷究这些概念,而要对具体手法作辨析与把握。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又往往分为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蕴含蓄深远。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事物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穷怨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悠远。
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6.即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另外,古人的一些特定的行为举止也表达着某种情感。如“折柳”、“折梅”、“吹角”等表示思乡,还有借助“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来写离情别绪。
(二)表现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等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以“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等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2.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里的语言极其朴实平易,几乎不用任何雕琢修饰,安闲清淡的田园风光、作者淡泊悠然的心境和诗歌的艺术形式如此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虚和实。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是以实写虚的手法。又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
6.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例如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到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7.对面落笔。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身陷长安,妻子儿女远在鄜州,两地相隔,生死莫测牵肠割肚,不知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另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8.以小见大。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在表现重大的题材时,诗人避开大事件的铺排,大内容的叙述,而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的描述,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就叫以小见大。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就是运用此手法。“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花容月貌的宫女,在皇宫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聊中说着玄宗旧事, “宫花”“宫女”,简简单单的几个景物,却传达着时代变迁的重大主题。后人评价其“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9.以景结情。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即在抒情的诗歌中,结句要写景。这样做,可以使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驰骋想象,深入诗歌意境中,从而使诗产生含蓄有余味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即是以景结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0.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敢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11.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的种类有:①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②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③伏笔照应。
(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经常用到很多修辞方式,以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主要有:象征、夸张、起兴、借代、拟人、对比、互文等。其中对借代的理解需要积累相应的古代文化知识,除了称人时可借用籍贯、官职、封号、做官的地方等来代称外,称物时也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类事物来代称,有些还形成“套路”,如用烽火、狼烟、干戈等代战争,用鸿雁、青鸾、尺素、青鸟等代书信,用扁舟、帆、棹等代船,用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玉盘、清辉等代月亮等等。此外,还有用朝代借代的,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其中的“汉”实指“唐”。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唐诗中。
1.比喻。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论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事理,耐人寻味,从而深化诗词的主题。如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描写社会生活的。运用夸张可以使情感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读者。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2.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攽《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4. 起兴。“起”是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起兴句虽与"正义"没有直接意义上的联系,却能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创造诗的审美感觉。起兴句往往对于似乎是诗人写诗那一刻眼前所见之景、事、物的描画状写,渲染出一种与诗人将要描写的情事相吻合的气氛、情调,并很自然导出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5.互文。上下文中相对并列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互文,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的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和关城。
6.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诗中“莲子”是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的“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B.考查方式——了解怎么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考题类型: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②这首诗的第X联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分析写景的特点。
④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经典考题〗
(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3.指出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什么形象,或表现什么主旨)。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同类精练〗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诗运用了对偶、设问、 、 的修辞方法。
请简要分析后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妙。
答: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1)词的开篇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
(2)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的“新奇”之处。
答: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时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下垂的样子。
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雨 后 池 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1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 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试作分析。 答:

(2)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 清 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

2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十四之江西
李白 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
2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总结梳理: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可分为四个板块来梳理。
第一板块:修辞。《考试大纲》明确了九种修辞格,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另外,还有“用典”、“对比”、“双关”、“倒装”等修辞格。
第二板块: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五种,但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几种情况。
描写:①笔法有工笔细描和白描勾勒、诗画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
②技法有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第三板块:常用文学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寄托、讽喻、想象、象征、联想等。
第四板块:篇章结构。
1.篇章结构的外现方式: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有分、以小见大、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
2.古典诗歌内部客观存在的“起、承、转、合”结构模式。对于诗歌而言,“起、承、转、合”常常与律诗中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相对应,与绝句中四句的位置相对应,与词曲中开头、展开、过片、收束相对应。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不要被其迷惑。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主要表现为:
(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总结作品的主旨。
(2)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解题要领:
1.从诗题入手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如《咏梅》《别董大》《征人怨》《赤壁怀古》,由题目即可了解到这些诗词的类别(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怀古诗),以及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入手
诗是作者所处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但分析要符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正确理解,不拔高,不曲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如:
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杜甫卜居成都西郊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生,一口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正确地把握杜甫在这首诗中所表露的对生活的态度,即思想感情,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感情是欣喜的。因为诗的注释给我们提供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特定背景——诗人“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联系这一背景,再结合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情境,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3.从把握诗歌的情感人手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借咏周瑜年轻有为及其卓异不凡的业绩与自己“早生华发”作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扭结在一起,透露了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从而表达自已对朝廷的不满及希望自己能有为于朝廷的政治态度。因此,从把握诗作的情感着手,去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可以作为解答此类题目的一种途径。
4.从分析诗句的含蓄义和理趣义入手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在诗中渲染的荒寒、冷寂的环境,含蓄地映射出作者遭遇排挤、打击、孤立的现实政治处境,而寒江独钓的卓然不群,特立独行的渔翁的形象,所传达出的正是作者孤傲、坚贞的人格操守。
5.从辨析用典入手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再如:
塞 下 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
这首诗中作者援引了名将马援花甲出征、班超年老守边、薛仁贵威震突厥三个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6.从涵咏诗歌的意境入手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因此,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如: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而又含意深厚。“红树”、“青山”、“绿草”、“落花”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眷恋春景的情感,从这组意象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的态度。
〖经典考题〗
第一种考题类型:分析思想情感
(2013课标二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013课标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第二种考题类型:分析诗歌的意境。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诗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200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草萋萋”“鸟空啼”“花自落”之景都写出了环境的荒凉、萧条、凄冷,反映了安史之乱对人民生活的巨大破坏,抒发了对人民遭受苦难的痛惜之情。
答案构成: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种考题类型: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设问: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010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构成:先观点,后理由。(结合诗句要点,分条陈述)
〖必备意识〗
读诗解题的必备意识:
1.“积累”意识。平时学习或复习,一定要留心一些必要的诗歌知识,对诗歌的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重要诗人的水平思想都应该有所了解,尽量了解得全面、透彻。
2.“落实”意识。“落实”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情感等属于内容的范畴,一定要看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属于形式的范畴,也要有所了解。因为,本来你鉴赏的对象却缺乏起码的了解,对常用术语、常用技巧一无所知,那么面对一首诗的时候你就会懵懵懂懂,找不到分析的切入点。此外,应该学会对诗歌字斟句酌、揣摩品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3.“文本”意识。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鉴赏流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文本”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例析,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4.“表达”意识。诗歌鉴赏属于表达题,语言的准确、简洁、明晰、流畅是十分重要的。“准确”是说要把话说准,表达语言要恰如其分,不能“过”,也不能“不及”;“简洁”是说不要罗里啰嗦、拖泥带水;“明晰”是要求把意思说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流畅”就是要求连贯通顺,不能疙疙瘩瘩。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考分。
5.“咀嚼”意识。读诗要懂得咀嚼品味,对于一些感彩很强的副词、动词、形容词尤当如此。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一系列感彩强烈的形容词,营造出的是萧索的风景、疲顿的旅途这样色调暗淡冷寂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对表现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可见这些重要词语对理解和鉴赏一首诗的重要。
6.“分层”意识。“分层”意识是答诗歌鉴赏题所必需的。首先是由于题干问的可能就是两三个问题,需要层次分明地去回答。另外,有时即便问的只是一个问题,但还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分层去回答。譬如,当见到“这样写的好处是”或者“……在诗中的作用”等问题时,就往往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去回答更为保险,也就是一方面要考虑到这种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本身的特点和作用,一方面别忘了和作者的情感、诗歌的主题进行联系,说说对表现中心、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影响。
〖同类精练〗
2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5.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2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孺。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别抒己见。
答:

27.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

(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

〖知识积累〗
(一)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借助诗歌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思想,或是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历史、人生进行的反思总结等等。古典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有:
1.咏物寄兴,自喻自况。咏物诗的特点是“别有兴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咏”之物,是作者“兴寄”的“寄托物”。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借画眉鸟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性的环境的憎恶。
2.借古讽今,咏史述怀。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伤今,抒发或盛衰无常,或物是人非,或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喟叹。如许浑《金陵怀古》“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抒发了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3.状物抒怀,“述”感言“志”。这种诗有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有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也有的倾诉天涯游子漂泊无定的绵绵乡愁等。如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作者借助“大雁”形象,表达了客子乡愁。
4.边塞征战,借“物”逞“情。这种诗作或高歌征战四方、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或抒发思远怀人、厌恶战争、报国无门的痛切感受,同时也展示了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同艰苦生活的矛盾等。前者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后者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5.谈禅论理,认知世情。指作者借助“景”“物”“人”“事”“言”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主要有:①强调“发展变化”的观点,如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认知与实践,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③具体分析与全面辩证,如卢梅坡《雪梅》;④角度与认识,如苏轼《题西林壁》。
6.羁旅行役,思“远”怀“亲”。主要指宦游在外的官员、浪迹天涯的游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他们或表达旅途艰辛、孤寂落寞,或抒发对家国故乡的思念,或宣泄对于世道的不满,或倾诉对亲人、朋友、家庭的渴望。如杜甫《旅夜抒怀》。
7.隐逸田园,寄情山水。这类诗歌或表现仕途失意、纵情山水的情怀,或传达洁身自好、远祸避灾的愿望。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二)古典诗歌蕴蓄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素以含蓄蕴藉见长。春风春鸟、夏云暑雨、秋月秋蝉、冬月祁寒、骨横朔野、塞客衣单,各种物象都被赋予人的情愫、遭际、感慨。现分类简说如下: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