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种子的萌发(第1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1 种子的萌发(第1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0-22 07:5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1 种子的萌发(第1课时)》教学阐释
一、教材解析
《被子植物的一生》安排了三节:“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这三节的内容,是按照被子植物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形成果实、产生新种子这样的生命活动过程展开的。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是本章教材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对被子植物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教材既注意阐述其生命周期的整体性,又对不同阶段的阐述有详有略。在阐述被子植物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有关知识内容时,教材非常注意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关注有关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本节内容“种子的萌发”属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是被子植物生命历程的开始,与后面植株的生长等内容紧密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再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最后再简要介绍种子萌发的过程。
本节“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上一般在春季播种这一现象营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由此引入“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内容的学习。
关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这一结论。同时,这个探究活动还引导学生领悟什么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都满足萌发的要求,是种子萌发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2号组作为对照组,其重要作用之一是:如果它们能萌发,则说明种子自身和其他条件都没有问题。由此可见,要完成这个探究活动,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应该满足。教材接下来就简要叙述了“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即种子的胚仍然有生命力,且未处于休眠状态,才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接触过探究,即“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学生对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基本原则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本节的探究实验是在学生已有一定探究性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且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本节课需要进一步巩固理解科学探究,在经历完整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设计多组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评价实验方案。在教学中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体验“种子的萌发”的探究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
难点:1.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五、基本理念
(一)发展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本课时设计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坚实的生物学科内容基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具有严谨求实、勇于质疑、理性包容的心理倾向。
(二)注重实践过程
生物学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六、方法策略
实验法、探究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生在前面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已经初步了解,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意识回顾基本环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制订计划,分析多因素的探究实验,能够找出不同对照实验的变量,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作出假设环节,教师给出农作实际过程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假设的做出不要凭空捏造,需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在制定计划的环节,教师先提出实验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学生解答后进行纠正,由于多实验变量的探究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先引导学生只探究一个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然后师生分析找出规律,总结如何同时进行三个因素对种子萌发影响的探究,得出探究的方案;
在实施计划环节,按照完善的计划,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提前泡好的种子,餐巾纸,玻璃瓶由学生自备,学生来进行分组实验;
在表达交流环节,帮助学生分析,并不是所有种子都能萌发,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几种种子:正常的、死亡的、残缺的、干瘪的,引导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种子的自身条件也是影响其萌发的重要因素,从而完善种子萌发这一知识点。七、过程设计
环节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PPT展示被子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形成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这一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短视频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引出本节的内容,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环节二:联系生活、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依据,不要凭空想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出了学生农作的实际情况做前提,让学生依据背景材料作出假设,既能够保证假设的准确性,同时也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环节三:制订计划
科学探究的计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重复性原则等,制订计划是科学探究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由于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个探究实验,学生思维并不成熟,考虑并不全面,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探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
1.探究实验所需遵循的原则有 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2.选材时,种子的种类和数量应注意什么呢?选取多少粒种子比较合适?太多或太少有什么影响?
3.回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如何分别设置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观察三组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相同的组别,可以同时进行实验,同时讲授实验组和对照组,即:为了验证假设,将种子置于低温条件下(如冰箱中)、缺水、缺乏空气等环境中进行实验,看它们是不是真的不能萌发,这一组种子称为实验组。
如果这组种子果真不萌发,是不是就一定说明上述假设成立呢?如果这组种子本身就不能萌发呢 为了排除这些可能性,保证实验结果只是由于变量引起的,还需要将同样的种子再分出一组,放在正常的条件下作为对照来观察。这组用来作为对照的种子称为对照组。
环节四: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有了基本的思路之后,结合教材,完善实验计划,请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操作,由于该实验的特殊性,当堂课并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但是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借助PPT和教师提前进行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
环节五:表达交流
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萌发,引发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两条线索,第一条延续前面的对照实验,设置5(煮熟的绿豆)、6(胚不完整)号瓶,另一条线索通过PPT展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煮熟的花生、大米、刚收获的玉米不能萌发,进而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环节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探究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由于当堂没有看到自己实验的结果,希望学生在接下来的2周中,完成好自己的实验观察日记,最后,老师邀请学生见证7号瓶(遮光)的奇迹,猜想7号瓶种的绿豆种子会萌发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质疑、不要拘泥于生活中惯性思维,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
八、学生评价和作业设计
(一)学生评价
借助盂县二中小组课堂评价机制,教师要观察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讨论发言、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理解、技能掌握进行评价与加分,该项将会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在中考成绩中体现。学生则自己通过研究报告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星和赞获得最多的同学,可以将自己的观察日记进行展示。
(二)作业设计
为了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在作业设计上分为课堂作业和实践作业。课堂作业的模式为纸笔测试,以导学方案的基础测评为主,时间在5-10分钟,实践作业是种子萌发观察日记的后续与完善,同学们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表格进行观察,也可以自己通过拍照、录制视频记录,在两周后,总结出自己的种子萌发观察日记,在班级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