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性质[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等腰三角形性质[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05-09 16:55:00

文档简介

课题:“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
                  大田七中 范庭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②培养动手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活动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图中虚线对折,并按教材要求剪去阴影部分,再把他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活动2:(1)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角和线段,填入下表:(3)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活动3(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3)如何证明?(4)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吗?(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活动4 (1)填空:在等腰三角形中,①已知顶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②已知底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 (2)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则∠B= ,∠C= ,∠BAD= ,∠DAC= ,BD= = .(3)如图,在Δ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ΔABC各角的度数。活动5 变式练习(1)填空:①已知一个角为100°, 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_。②已知一个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 。(2)如图,在Δ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活动6 拓广延伸:讨论探究:(1)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2)利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中哪些线段相等?(四)自主评价,拓展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探索研究,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五)布置作业,延伸学习课本习题14.3 1(必作),3(必作),7(选作)2、实验探究(选作):画线段BC,分别以B、C为顶点作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再作△ABC的中线AD,然后沿AD翻折,试试看你有新的发现吗?
A
B
C
D
A
B
C
D《14.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
大田七中  范庭铸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线段相等,两直线垂直等的重要依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意图,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②培养动手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二、教法分析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根据 “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主要采用教师问题启发,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观察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并通过猜想——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层施教,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潜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理解,都有不同的收获。
三、学法分析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以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教路”,给学生指出一个简捷的“学路”。具体教学过程分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合作交流,性质探究活动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图中虚线对折,并按教材要求剪去阴影部分,再把他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活动2:(1)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角和线段,填入下表: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3)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活动3(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3)如何证明?(4)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吗?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活动4 (1)填空:在等腰三角形中,①已知顶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②已知底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 (2)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则∠B= ,∠C= ,∠BAD= ,∠DAC= ,BD= = .(3)如图,在Δ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ΔABC各角的度数。活动5 变式练习(1)填空:①已知一个角为100°, 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_。②已知一个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___ 。(2)如图,在Δ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活动6 拓广延伸:讨论探究:(1)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2)利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中哪些线段相等?自主评价,拓展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探索研究,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布置作业,延伸学习课本习题14.3 1(必作),3(必作),7(选作)2、实验探究(选作):画线段BC,分别以B、C为顶点作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再作△ABC的中线AD,然后沿AD翻折,试试看你有新的发现吗? 让学生感受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从中体会、感知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性,为下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准备。引导学生议一议,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积极性,通过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雏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品质。通过设计缩短距离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参与探索,感受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突破难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2),教师评判,培养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师生共同探讨问题(3),增强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变式练习,强调审题的重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通过讨论交流,实现生生、师生互助,丰富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谈收获,回顾得到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情况。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与不足。同时,实验探究题具有前瞻性,可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
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利用学生的视觉效果,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充分体现课堂的互动情况,合理利用黑板,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六、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约1分钟, “合作交流,性质探究”约19分钟。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约20分钟。“自主评价,拓展升华”约4分钟,“布置作业,延伸学习”约1分钟。(注: 45分钟一课时)
A
B
C
D
A
B
C
D
投影屏幕 概念 例题
性质
证明 练习(共28张PPT)
说课流程
教材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自主评价,拓展升华
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大田七中  
范庭铸
大田七中  范庭铸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
轴 对 称
三角形全等
角、线段相等
两直线垂直
图形相似
延伸
应用
承前启后
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念 
性质
掌握
应用
证明和计算
学生
A
B
C
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2.培养动手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激发兴趣
启发诱导
突破难点
教 师
学 生
情境
活动
演示
交流
发现
创新
探索
实践
应用
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
教学法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自主评价,拓展升华
(五)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A
B
C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活动1
活动2:
(1)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角和线段,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3)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
(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活动3: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条件是:
结论是:
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
相等边所对的角相等
(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活动3: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A
B
C
条件:AB=AC
结论:∠B=∠C
(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活动3: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3)如何证明?
A
B
C
证明:作中线AD
(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D
∴△BAD≌△CAD(SSS)
∴∠B=∠C
BD=CD
AB=AC
AD=AD

活动3: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
(3)如何证明?
(4)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吗?
(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活动4: 
(1)填空:在等腰三角形中,
①已知顶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
②已知底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 (2)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则
∠B= ,∠C= ,∠BAD= ,
∠DAC=__ ,BD= = .
活动4: 
(3)如图,在Δ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ΔABC各角的度数。
解:∵AB=AC,BD=BC=AD,
∴∠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6°,BC=∠C=7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活动5: 变式练习
(1)填空:
①已知一个角为100°, 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
②已知一个角为70°,其余两个角分别为___ 。
(2)如图,在Δ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活动6 拓广延伸:
讨论探究:(1)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
(2)利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中哪些线段相等?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自主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探索研究,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五)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1、课本习题14.3 1、3(必作),7(选作)
2、实验探究(选作):画线段BC,分别以B、C为顶点作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再作△ABC的中线AD,然后沿AD翻折,试试看你有新的发现吗?
板书设计
概念
性质
证明
投影屏幕
例题
练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合作交流,性质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自主评价,拓展升华
(五)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时间安排
约1分钟
约19分钟
约20分钟
约4分钟
约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