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1 06:54:47

文档简介

秦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可知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 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 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
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B.禁止民众自由买卖土地
C.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此观点属于( )
A.儒家“仁政”思想 B.道家“无为”思想
C.法家“备变”思想 D.墨家“尚贤”思想
5.通过对良渚的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能够为此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 B. 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C. 遗址内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和制陶窑场 D.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
6.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
A. 依法治国 B.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 福祸相依 D.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7.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
A. 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B. 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C.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D. 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8.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 姜寨遗址
B. 良渚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殷墟遗址
9.《史记正义》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10.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11.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12. 《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A.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 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 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 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1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 利于加强控制地方 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 有利于加强皇权 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14.晋室南迁后,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 社会动荡不安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丝绸之路开辟
1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A. 对外交往
B. 民族关系
C. 任用贤才
D. 虚心纳谏
17.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国家统治
1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19.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20.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8分)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
——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材料二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22.(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 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如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西晋末年盗贼并起,中原避难之人或远离本土迁至他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囤聚堡坞,捃险自守,以避戎狄盗寇之难”,即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的历史情况。
(3)尝试写出你所知道的反映唐代历史的一句诗,并说明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2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1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5分)秦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2.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可知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 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 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
【答案】A
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B.禁止民众自由买卖土地
C.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C
4.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此观点属于( )
A.儒家“仁政”思想 B.道家“无为”思想
C.法家“备变”思想 D.墨家“尚贤”思想
【答案】C
5.通过对良渚的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能够为此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 B. 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C. 遗址内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和制陶窑场 D.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
【答案】D
6.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
A. 依法治国 B.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 福祸相依 D.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答案】D
7.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
A. 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B. 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C.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D. 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答案】A
8.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 姜寨遗址
B. 良渚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殷墟遗址
【答案】C
9.《史记正义》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10.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11.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答案】B
12. 《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A.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 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 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 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答案】C
13.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 利于加强控制地方 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 有利于加强皇权 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答案】C
14.晋室南迁后,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答案】A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 社会动荡不安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丝绸之路开辟
【答案】C
1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A. 对外交往
B. 民族关系
C. 任用贤才
D. 虚心纳谏
【答案】B
17.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国家统治
【答案】D
18.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19.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答案】D
20.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8分)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
——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材料二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答案】(1)认识:诸子百家既互相争鸣,也互相吸收,在互补并趋于完善。
(2)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观点:“汉化”政策是北魏衰落的原因;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 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如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西晋末年盗贼并起,中原避难之人或远离本土迁至他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囤聚堡坞,捃险自守,以避戎狄盗寇之难”,即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的历史情况。
(3)尝试写出你所知道的反映唐代历史的一句诗,并说明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答案】(1)概括: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充满异域风情等。背景:帝国统一疆域辽阔;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放的社会风气等。
(2)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
(3)参考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唐朝末年官吏腐败,沉迷于吃喝玩乐,而百姓穷困潦倒的历史状况。文学作品真实记载了历史事实,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途径。但要分清文学作品中哪些属于艺术性夸张,哪些属于史实。
2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1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5分)
【答案】(1)变化:
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
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
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
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
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