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视野扩大认识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率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已经知道,本节的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即使是时至今日也尚未达到尽头。
地球有多大?教材中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学生应该了解。通过数据让学生感知地球是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过程:观察——结论——再观察、分析——修正结论。
2.学会运用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了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地球仪、伞、小船、半圆仪、日地月运行仪。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参观过科技馆吗?现在我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神奇的世界——地理科技馆。 (课件展示图片)
想走近这个奇妙的世界吗? 请与我同游地理科技馆。我是本次参观的导游,很高兴为科技馆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我们地理科技馆内容丰富,容纳了人类探究地球的足迹,有五个不同的展区,希望同学们旅途愉快!
学生参观展区
第一展区:图片区
图片区坐落在地理科技馆一楼大厅内,请大家跟我走,去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认识脚下大地的吧!请大家观看第一展区有关的图片材料。(学生阅读第一展区的相关材料)
同学们,你们能谈一谈刚才所看到的图片吗?
学生介绍有关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巴比伦人、古代中国人对大地的认识。看看古人会把世代居住的大地想象成什么样?
古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古人由于认识世界视野范围的狭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地是方的”。 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在当时是很有权威的。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增加,人们又观察到很多现象,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这些现象是无法解释的。下面我们进入体验区,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二)第二展区:体验区
1.模拟一个生活现象:观看海上来船。请同学们在伞面上演示小船进港、出港的情景,当远处的小船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小船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生演示,总结。
2.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高度角)。请你观察并测量图中小明在两个不同地点看北极星的仰视角度。你观察测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强调:若大地是平的,在任何一个地点测量的角度应该是相等的)
学生动手测量结果,思考原因。
小结: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人们又臆想出把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这就是另一种新的看法“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土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断地球是球形的。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处在黑夜中的人们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请你来演示月食现象,根据月食图片分析,能推断地球是球(圆)形的吗?
学生动手演示,归纳分析。
4.过渡:地圆说提出后,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请大家看图片,说说你的观点。
面对寻找的种种证据,人们不断地提出质疑,但一一都被否定,都不能真正地说服当时的人类,难道就找不到科学合理的证据?直到1519年一个伟大的航海探险家的出现,他的名字叫麦哲伦。下面我们追随麦哲伦进入探险区。
(三)第三展区:探险区
麦哲伦是地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只要我沿着一个方向,一定能回到西班牙。我们一起去听《麦哲伦航海的故事》,学生边看图片边听教师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历时近4年,他们终于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同学们,麦哲伦船队历尽千辛万苦,最后麦哲伦回到西班牙了吗?船队在航行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船员出发和到达的人数有什么变化?最终用实践证明大地是球形的,对此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分组拿地球仪沿着麦哲伦航海线路也环球航行一次,体会这次伟大的实践。(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麦哲伦航海路线)
过渡: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在当时人们对地球是个怎样的球体,提出争议。师生看课件图片关于宗教学说、英国牛顿、法国卡西尼对地球的认识。学生回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20世纪,人类终于进入了太空,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我们走进太空区。
(四)第四展区:太空区
现代科学技术非常发达,有什么途径或科技手段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状呢?(地球卫星照片、宇航员、太空望远镜、国际空间站)
那就让我们一起从太空中看地球吧!欣赏视频。
休息室:同学们,我们刚才参观了四个不同的展区,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很多同学不时的发出感叹声,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人们最早是凭借什么认识到天圆地方?——直觉、想象
人们认识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又是凭借什么呢?——观察、推测。
麦哲伦是怎么证明大地形状的呢?——实践
最科学证明地球是形状的是什么?——科学观测
我们了解了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同学们能不能谈谈你们有什么感想?
过渡:时代在飞速的发展,但是人们认识地球的脚步从没停止,人们不仅观测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我们随着科学家的脚步,来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吧!
(五)第五展区:感知区
1、科学家精确测量出地球的大小,师生看图片视频学习。
对比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地球是个怎样的球体?
学生观察后,请你画出地球形状的简图,并在图中写出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的大小。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2、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多长时间?——50个小时。
3、你能解释一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寓意吗?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如此吗?
4、学生读歌谣,感受地球大小。
三、交流感想、分享收获
同学们,我们带着激动和兴奋完成了本次参观。我们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吧?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科学与迷信的较量,也有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更有人类对真理不畏艰辛的追求。从地平到地圆,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最终到人类太空遨游,才真正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并精确的制作出地球的模型,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
游客朋友们,我的讲解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配合!
【拓展活动】
在古代,已经有学者通过观察一些现象就断定脚下的大地是个球形,甚至有人还大致测量了地球的大小,与今天人类用高科技手段获得的数据基本吻合。请查找资料,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或出一期墙报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27张PPT。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理科技馆第一展区:图片区第二展区:体验区第三展区:探险区第四展区:太空区第五展区:感知区第一展区:图片区第二展区 体验区第三展区 探险区人类第一次拥抱地球 一艘帆船触礁受损,剩下四艘帆船。 一艘帆船哗变,返回西班牙麦哲伦陷入当地土著人的纷争,被杀。 两艘船体漏水,无法继续航行 只剩一艘帆船,18名船员5艘船组成,共265人 “地扁”与“地长”之争 宗教学说:地球是个正球体。
英国牛顿:“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法国卡西尼:“沿两极伸展的长形球体”。 如果你处在这个时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结束这场争论? 思考 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为了结束无休止的争论,派出两支科学考察队。分别前往北极附近、赤道附近通过精密测量的数据,牛顿的观点取得胜利。
通过此次争论,人们认为地球什么形状?思考第四展区 太空区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全貌,这是人们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太空中的宇航员太空望远镜国际空间站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多长时间?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五展区 感知区随歌谣学地理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谈谈你的收获 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人们又臆想出把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这就是另一种新的看法“天如斗笠,地如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