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0 20:24:32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上)六校协作体高一10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
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
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谅的心境。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
和“月光”两个意象。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
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
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
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
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
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
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
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
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
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
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
感一
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语文,第1页/共(12)页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
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
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
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
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
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
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
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
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
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
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月亮”在诗歌中就能完全表达个人的所
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个人情感。
(摘编自周庆艳《“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
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
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
的审美内涵。
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
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
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他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机异趣,明月可
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十二);可寄:“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
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可揽: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
月》);甚至可赊:“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
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
首》其二)。生花妙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地。
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
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
语文,第2页/共(12)页2022—2023(上)六校协作体高一10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但是杜甫的《月夜》却开了先河”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文中“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可知只是列举杜甫的《月夜》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温情”,并没有说这是开先河之作。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它是李白写‘月’诗的最高峰”错误,于文无据。根据文中“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而李白的月亮诗表现得尤其突出”,可知李白写月的经典诗句很多,很难说哪一首诗是最高峰。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形式”错误,材料一首先写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紧接着写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最后分析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D.“为了证明李白擅长把丰富的内涵赋予‘月’这一典型意象”判断错误,根据文中“李白还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使他的月亮诗可以超越时空,将现实和梦境幻境、人间和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诗歌既充满浓郁的文化内蕴,又熔铸了诗人的自我人格情趣,具有独特的意味。如其《古朗月行》”,可知是为了证明李白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故选C。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以此寄寓一种禅心与禅趣。而第二段的论点是通过“月”表达“思乡”之情,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B。
4.(4分)
情感区别:中国诗歌常用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西方诗歌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2分)
原因:中国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承载着“载道”的重任,如果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将得不到主流文化认可;西方诗歌多追求艺术上的“真”,以及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束缚。(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可知区别是中国诗歌常用来表达思念、思乡之情,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根据文中“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可知区别是西方诗歌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根据文中“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多用于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可知原因是中国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承载着“载道”的重任,如果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将得不到主流文化认可。
根据文中“而西方的诗歌意象多追求艺术上的‘真’:对事物逼真的描写与细腻的刻画、对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因此西方诗歌能够将情感与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西方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直抒个人胸臆,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的影响,因此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个痛快”,可知原因是西方诗歌多追求艺术上的“真”,以及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在表达过程中不受集体意识和世俗礼仪束缚。
5.(6分)
继承:①继承了“借月抒怀”的手法,即用“月”这一意象来寄托思念、思乡等情感。②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3分,答对一点即可得2分)创新: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超越了前人月亮诗中表达思念、思乡等常见情感,赋予月更为丰富的蕴含,如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的象征,以此来寄托情感,表现风节。(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可知,“借月抒怀”的手法很多诗人运用,李白继承了“借月抒怀”的手法,即用“月”这一意象来寄托思念、思乡等情感。这是其诗继承的表现。根据文中“如其《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对月亮的描写完全是在神话和想象中展开的:诗歌以儿时对月的遐想开篇,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使人对月产生无限遐想。诗以童趣为引导,引出诗人无穷的奇妙新颖的想象,展现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突出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可知,继承指擅长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中吸取营养,撷取形象。这也是其诗继承的表现。根据文中“李白诗中的月亮已不单纯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具有丰富的蕴含。冰清玉洁的月,更象征着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诗人把自己的‘梦’、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寓其中,使‘月’这一富有阴柔之美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李白的诗歌擅长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抒发他那吞五岳、纳四海的胸怀,宣泄他恣纵汹涌的情感,表现出超凡绝俗的才能和高标独致的风节”,可知,创新是指运用非凡奇特的想象,超越了前人月亮诗中表达思念、思乡等常见情感,赋予月更为丰富的蕴含,如一种情操、一种人生追求的象征,以此来寄托情感,表现风节。这是其诗创新的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运用倒叙”错误。回忆或是借助对话揭示人物的过去,都属于插叙,不是倒叙。故选D。
7.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C.“语段采用衬托的手法”错误。分别描写两个人展示两个人的精神面貌,没有使用衬托手法。故选C。
8.(4分)
①被婶婶入情入理的话打动。(1分)
②为爱坚守而历经生活磨难的苦痛与委屈。(1分)
③放弃无望等待的无奈与绝望。(1分)
④对未知生活的迷茫。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依据原文“你和阿卫有感情,为他守一辈子,你这份心,是好的。可是你看着你婶娘,就是你一个好榜样。难道我和你叔叔还没有感情吗”可知,秀华因“我”的遭遇以及我说的话合情合理,在现实面前,她被打动,所以说“动了心”;依据原文“男人也是军人,当排长的,在大陆上一样地也没了消息。秀华总也不肯死心,左等右等”可知,秀华总也不肯死心对丈夫放弃等待,这份沉重的生活压力,命运的不公使她内心非常的痛苦;同时对这份坚守,她也明白可能等来的就是一场空,不想放弃却又不得不放弃的现实冲击着她的头脑,既有对生活的绝望,又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到底该怎么做,这种复杂的心情使她“痛哭起来”。
9.(6分)
①戏曲中人物的等待与小说中人物的等待相映衬,表现了漂泊沦落之人对亲情、恋情的坚守。(3分,答出亲情方面可得2分,答出恋情方面可得2分,两点都答出来得3分)
②借小说人物对家乡戏曲的热爱,表现对故土及故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3分,答出故土得2分,答出故土文化2分,两点都答出来得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主旨的能力。依据原文“你和阿卫有感情,为他守一辈子,你这份心,是好的。可是你看着你婶娘,就是你一个好榜样。难道我和你叔叔还没有感情吗?等到今天,你婶娘等成了这副样子”和“人家王宝钏等了十八年,到底把薛平贵等着了”可知,戏曲中人物的等待与小说中人物等待有相通之处,表现了我们这些包括侄女和卢先生漂泊沦落之人对亲情、恋情的坚守和忠贞不渝。
依据原文“他穿着件汗衫,拖着双木板鞋,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在拉弦子。我一听,他竟在拉我们桂林戏呢,我不由地便心痒了起来。从前在桂林,我是个大戏迷,小金凤、七岁红他们唱戏,我天天都去看的”可知,我们这些因为战乱而漂泊异乡的人对故土文化的痴迷,对家乡的眷恋。
10.A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如此,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 “虽然”的意思是“虽然如此”,单独成句,其后断开,排除B、C两项。“好”修饰“游”,指喜欢游览,中间不能断开,“则”引出假设结果的句子,之前断开,排除D项。故选A。
11.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人出生后即由父母起名取字”错误。古人出生之后三个月会起名,字是成年之后起的。故选C。
12.C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且都留下诗文”错误。由原文“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可知,他们中有的人写诗文以纪念,并不是都写。故选C。
13.(8分)
(1)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外”,此处意译为两岸;“负”,背着;“薪采者”,樵夫;“行歌”,边走边唱歌。对一处1分,大意对2分,满分4分)
(2)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凡”,凡是;“所经”,经过的地方,“因”,因为;“显”,出名。对一处1分,大意对2分,满分4分)
14.(3分)
(1)幸:因白居易等三位名人游历而得名。
(2)不幸:它处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
(本小题总分3分,答对一处2分。答对两处3分)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幸”即幸运,根据“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即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这是三游洞的幸运;“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这是三游洞的不幸。
参考译文 :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
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刺史,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学使陈公的儿子伯思、仲思。而陈公因为公务不能来。但是如果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如此,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15、C【解析】“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蜡梅迎寒开放”赏析有误,“小至”说明诗句描述的是冬日景象,颈联中的“待”“将”“欲”都说明是即将进入春天,但春天还没有到来。颈联描写的是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16、①冬至这一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诗人内心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想到故乡和异乡的景物没有什么不同,诗人举酒尽兴,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享受生活的情怀。
【解析】全诗紧紧围绕“小至”这一时令,叙事、写景、抒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首联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颔联承接首联第一句,写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用来测时令变化的律管已飞出了浮灰,预示着新的节气到来。颈联写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的梅花冲破严寒将要绽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尾联写眼前景物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回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胸襟。
 (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8【答案】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解析】“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根据语境,第一处“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因前面有“使人”,故“荡气回肠”。“贯通古今”,将古代和今天连接在一起。
19【答案】C
【解析】此题有两处需要注意:一是这些意象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二是先理解后交流。
20【答案】B
【解析】画线语句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中“充满激情”不能修饰“理性”,应为“充满激情”,“蕴含着理性”;“炽热而深邃”也不能修饰“理性”,“炽热”只能修饰“激情”,不能修饰“理性”,“深邃”只能修饰“理性”,不能修饰“激情”。对比四个选项,只有B项最恰当。
21、答案:①两者仍不可相互代替 ②可以补充蔬菜摄入的不足 ③只吃蔬菜无法获取水果中的某些物质
【解析】第一空由关联词“但”可知前后是转折关系,内容上是上文“尽管蔬菜和水果……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转折,可得“两者之间有差异”或“两者不可相互代替”。第二空从后文“但只吃水果无法全部获取蔬菜中的某些物质”可知这里内容也与后文是转折关系,与“全部”相对的可以是“补充”,即水果“可以补充蔬菜摄入的不足”。第三空由“因此”可知这里是总结性的语句或者说观点句。再由前面“只吃水果无法全部获取蔬菜中的某些物质”可知前面是讲的一个方面的总结,强调的是蔬菜的重要作用。文段讲的是“蔬菜和水果”,所以后面讲的是“另一方面”的总结,强调的是水果的重要作用,即“只吃蔬菜无法获取水果中的某些物质”。
22【答案】(1)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2)水果不能全部代替蔬菜;(3)蔬菜不能全部代替水果。(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3点5分)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第一段,重点在于填写的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第二段重点强调蔬菜的重要性;第三段强调水果的重要性,答题时注意题干“否定句”和字数的要求。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材料作文。从材料来看,关键词是中国传统文化,话题是怎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那么,作文立意就应该尊重材料的指向和意图。
【参考立意】审视题目,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文章要回答为什么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挖掘或展开。由此,我们可从如下角度立意:①传统文化魅力无穷;②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③抢救传统艺术势在必行;④传承和发扬不是复古;⑤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自信和自立之本;⑥传承是必须的,发扬更重要。
【佳作赏读】
传中华文化,承传统血脉
中国,这个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大国,正一步步苏醒。在物质战车碾压一切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真正让文化原野郁郁葱葱,让传统河流碧波荡漾,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当下的年轻人面对传统文化,颇有些“雾里看花”之感。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以及多元化文化的挑战和冲击之下,有一些人对经典艺术、民间曲艺心存疑虑。另一方面,不少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一些优秀文化形式正在不断流失。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保持强大的传统文化自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有地方特色的,越是能代表中国的。当下,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人们自然会开始寻求精神的富足,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典藏为我们心灵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牧场。书法、印章、京剧、武术、诗词歌赋、文牍书信……十几亿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追求、文化传承,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中国,不正体现了这种传承吗?
传承不是复制,是给传统形式注入现代意义,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文化类节目如同一股股文化清流,引起了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触动了人们心中深藏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这些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综艺节目走红并非偶然。
在新时代的今天,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文化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漳州大鼓凉伞和昆曲、古琴艺术一样,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漳州大鼓凉伞这种传统民间曲艺“活”起来,焕发生机,众多民间艺人和学校接轨的做法给出了漂亮的回答。青春版《红楼梦》、歌曲版《牡丹亭》、歌曲版《琵琶行》都是有力的佐证。这些结合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也让现代生活散发清香。这香气使得地方文化被人民认同,这香气使得文化濡染着人们的生活,涤荡着人们的心灵。
点燃文化的灯,照亮千万人回家的路。传统文化扎根于人们灵魂深处,饱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中华文化定能演绎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演绎出光照四方的文化新篇章。
【点评】 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紧扣材料意蕴,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从立意的角度来说,文章题目就显示了立意的方向,而且第一段中的“真正让文化原野郁郁葱葱,让传统河流碧波荡漾,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形象生动地亮明了观点。然后,文章条理清晰地就怎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展开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文章语言成熟老练,生动流畅
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包括内容与表达两部分,各20分,分为四等:一等20-17分,二等16-12分,三等11-7分,四等6-0分。发展等级20分,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几个方面。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等级:一等(20-17分)
标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等级:二等(16-12分)
标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挚
等级:三等(11-7分)
标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
等级:四等(6-0分)
标准: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等级:一等(20-17分)
标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
等级:二等(16-12分)
标准: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较工整
等级:三等(11-7分)
标准:大体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
等级:四等(6-0分)
标准: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20分:
深刻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根源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
1、材料丰富
2、形象丰满
3、意境深远
有文采
1、语言生动,句式灵活
2、善于运用修辞方法
3、文句有意蕴
有创意
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3、有个性特征
高考语文评分细则
1.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题意、内容
其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语言、文体和结构、卷面
其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2.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精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残篇评定
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完全空白的,评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