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时空坐标 】
【知识梳理 】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朝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3、管理措施:①北逐 ,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 郡、桂林郡、象郡。(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 一职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派卫青、 三次北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 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西汉设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 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三)隋唐1、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①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隋朝的边疆政策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②加强了对 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冼夫人迎韦洸进入广州,被封为谯国夫人)。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3、唐朝边疆政策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②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督府、 ,西北设安西(唐太宗)、 都护府(武则天),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四)宋朝民族关系:长期并立①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②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五)元朝(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3)管理机构①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 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②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税。(六)明朝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修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 ”。3、开放马市: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4、边疆管理①在东北:设 、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②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③在西南:设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5、对西藏的管理: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七)清朝的民族关系①设立 管理边疆民族事务;②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③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 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④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 ”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⑤在西南,沿袭土官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流交往。(二)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汉朝已经打通陆海通道。(1)陆路①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②97年 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陆①从合蒲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予“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三)隋唐1、概况: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陆路:西域商路通畅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②唐朝通过与 接触把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3、海路:交往活跃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发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随常骏来中国;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文化带到日本。(四)宋朝(1)陆路:交通阻隔(2)海路:海运发达①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开辟由 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五)元朝:陆海通道都很畅通。例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来华,在中国生活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陆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六)明朝(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 体系;(2)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止。(七)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1)1689年中俄《 》: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2)18世纪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拒。 【拓展】典客与典属国秦朝的典客属于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即负责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来关系的边疆民族首领;典属国‘掌蛮夷降者”,即具体管理已经归附秦朝的边疆民族的事务。【拓展】昭君出塞【拓展】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1.经济繁荣,国力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3.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策略灵活,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和睦相处。【拓展】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拓展】都护府【拓展】都督府与大都护府的不同【拓展】元代“行汉法”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前代学习汉族经验的影响;部分贵族的提倡和统治者的支持;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2.意义(1)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2)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3)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拓展】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拓展】清政府颁发给土尔扈特部头领的虎钮银印【拓展】遣唐使【拓展】宋元与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不同点1.交往要道:由原来的内陆、沿海转向远洋。2.交往范围:由近邻国家扩大到西亚、北非等远方国家。3.交往身份:由过去以政府派遣的官员或修行僧人为主转为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
(第二课时)
【重难突破】
重点1 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与特点
1.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
(1)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原人民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并形成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2)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维系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统治下的不同民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西晋时,匈奴、鲜卑、周、氏、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动民族大交融。
(3)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推动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出现了新的民族,即回族的前身——回回。
2.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儒家大一统思想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3)民族大交融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因此,民族大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4)民族间和战交错,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中原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矛盾突出。
典例1[四川绵阳2023月考]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这反映出清代
A.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 B.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C.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 D.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融合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征,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不是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以农为本,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君权神授,排除D项。
重点2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条件、途径及特点
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
2.途径
(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
(4)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进行海外贸易。
典例2[浙江2022预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此后,只要有中外冲突事件,清政府皆敕令地方官府要“严守和约”。这说明( )
A.晚清外交近代化呈现新旧杂糅特征 B.清朝完全丧失了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C.中国传统经世致用观念具有局限性 D.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在华代理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在对外交涉中,只要有中外冲突事件,清政府都强调要“严守和约”。对于清政府来说,“严守和约”有传统宗藩关系中的“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思想成分,而条约是近代外交关系的体现,因此材料说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呈现新旧杂糅的特征,故选A项;“完全丧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经世致用观念无关,排除C项;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的在华代理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河北省级联测2022第八次月考]公元4世纪下半期,河西走廊分布着许多民族。如图所示氐人《耕地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B.汉族王朝鼓励西北开发
C.区域经济趋向多样 D.氐人普遍重视精耕细作
2.[北京十一学校2022三模]《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3.[山东宁阳2022检测]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C.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4.[湖北2022考前冲刺(一)]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 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5.[江西丰城2022期末]宋朝针对购自少数民族的马匹不合标准的问题,大臣上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朝廷“寻如旧制”。据此推知,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朝廷宗主地位
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维护边境地区稳定
6.[海南2022模拟]元朝后期,燕山支脉居庸南口过街塔楼的壁面上镌刻了很多题记,包括用梵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和汉字书写的陀罗尼经经文,以及用后五种书面语记载的建塔功德记。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A.多种文字的创建与并存 B.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C.各民族间和谐共同发展 D.大一统国家意识的形成
7.[天津2022仿真模拟]清统治者继承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入关之初即在京城建造历代帝王庙,并多次对人祀的历代帝王和配飨名臣进行调整和增补,最终建构了一个包括少数民族王朝在内的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完整统绪。清廷此举反映了
A.清朝政权的合法统治得到其他民族认可
B.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
C.清朝主动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文化
D.清朝消弭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差异和矛盾
8.[青海西宁2022联考]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
9.[青海西宁2023开学考]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10.[福建厦门2023开学考]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详解】根据图片所示氐人以牛耕地的图像,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实为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生产方式与汉族差异缩小,A项正确;河西走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归属东晋汉人政权管辖,故不能得出汉族王朝的边疆政策,排除B项;区域经济一直就具有多样性的特征,C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当时氐人以游牧经济为主,故“普遍重视”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2.【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可知鸿胪寺属于礼部主管外交的官员,而礼部属于尚书省,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 驾崩,庙号太宗,葬于昭陵,这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B中“仅限于”的说法错误,排除;D中“ 世界各地区”的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3.【答案】A
【详解】契丹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程度不一,通过“胡汉分治”能够适应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故选A;“胡汉分治”是为了巩固辽国的统治,不仅是为了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也不仅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排除BC;“胡汉分治”属于因地制宜的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
4.【答案】A
【详解】从双方交易的主要商品来看,宋方输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和文化典籍,辽方输出的则以物质原料产品为主,这是双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贸易中的反映。可见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较游牧文明更具优势,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对榷场的管理,排除B项;交易物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较多,无法得出奢侈品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C项;榷场是双方政府按照盟约设立的交易场所,非民间走私贸易行为,排除D项。
5.【答案】D
【详解】材料讲的是朝廷对于少数民族不符合标准的马匹应淘汰的问题,大臣的建议是“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最后朝廷“寻如旧制”,说明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维护边境地区稳定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三项。
6.【答案】B
【详解】材料表明元朝后期出现了多种文字并存的现象,据此可推知此时期存在多种文化的交流现象,而且过街塔楼的壁面上存在梵文及各民族文字,故此可佐证此时期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文字何时创建,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多种文字的并存,看不出民族间的关系,且结合所学,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仅仅反映多种文字并存,体现不出大一统国家意识,排除D项。
7.【答案】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表达和中原王朝一脉相承的含义,B项正确;“得到其他民族认可”与材料祭祀历代帝王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沿袭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民族差异和矛盾不可能消弭,排除D项。
8.【答案】D
【详解】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D正确;题干涉及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非中央,排除A;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是实现民族自治,排除B;C表述绝对,排除。
9.【答案】C
【详解】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涉及,排除。
10.【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
附:教师版
(第一课时)
【时空坐标 】
【知识梳理 】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朝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3、管理措施: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三)隋唐1、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①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隋朝的边疆政策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冼夫人迎韦洸进入广州,被封为谯国夫人)。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3、唐朝边疆政策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②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四)宋朝民族关系:长期并立①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②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五)元朝(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3)管理机构①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②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税。(六)明朝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修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3、开放马市: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4、边疆管理①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②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③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5、对西藏的管理: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七)清朝的民族关系①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②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③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④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⑤在西南,沿袭土官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流交往。(二)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汉朝已经打通陆海通道。(1)陆路①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陆①从合蒲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予“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三)隋唐1、概况: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陆路:西域商路通畅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②唐朝通过与大食接触把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3、海路:交往活跃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发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随常骏来中国;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文化带到日本。(四)宋朝(1)陆路:交通阻隔(2)海路:海运发达①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开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五)元朝:陆海通道都很畅通。例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来华,在中国生活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陆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六)明朝(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2)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止。(七)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1)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2)18世纪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拒。 【拓展】典客与典属国秦朝的典客属于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即负责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来关系的边疆民族首领;典属国‘掌蛮夷降者”,即具体管理已经归附秦朝的边疆民族的事务。【拓展】昭君出塞【拓展】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1.经济繁荣,国力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3.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策略灵活,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和睦相处。【拓展】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拓展】都护府【拓展】都督府与大都护府的不同【拓展】元代“行汉法”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前代学习汉族经验的影响;部分贵族的提倡和统治者的支持;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2.意义(1)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2)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3)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拓展】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拓展】清政府颁发给土尔扈特部头领的虎钮银印【拓展】遣唐使【拓展】宋元与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不同点1.交往要道:由原来的内陆、沿海转向远洋。2.交往范围:由近邻国家扩大到西亚、北非等远方国家。3.交往身份:由过去以政府派遣的官员或修行僧人为主转为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
(第二课时)
【重难突破】
重点1 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与特点
1.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
(1)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原人民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并形成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2)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维系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统治下的不同民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西晋时,匈奴、鲜卑、周、氏、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动民族大交融。
(3)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推动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出现了新的民族,即回族的前身——回回。
2.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儒家大一统思想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3)民族大交融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因此,民族大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4)民族间和战交错,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中原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矛盾突出。
典例1[四川绵阳2023月考]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这反映出清代
A.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 B.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C.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 D.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融合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征,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不是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以农为本,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君权神授,排除D项。
重点2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条件、途径及特点
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
2.途径
(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
(4)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进行海外贸易。
典例2[浙江2022预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此后,只要有中外冲突事件,清政府皆敕令地方官府要“严守和约”。这说明( )
A.晚清外交近代化呈现新旧杂糅特征 B.清朝完全丧失了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C.中国传统经世致用观念具有局限性 D.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在华代理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在对外交涉中,只要有中外冲突事件,清政府都强调要“严守和约”。对于清政府来说,“严守和约”有传统宗藩关系中的“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思想成分,而条约是近代外交关系的体现,因此材料说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呈现新旧杂糅的特征,故选A项;“完全丧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经世致用观念无关,排除C项;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的在华代理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河北省级联测2022第八次月考]公元4世纪下半期,河西走廊分布着许多民族。如图所示氐人《耕地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B.汉族王朝鼓励西北开发
C.区域经济趋向多样 D.氐人普遍重视精耕细作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片所示氐人以牛耕地的图像,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实为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耕经济,生产方式与汉族差异缩小,A项正确;河西走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归属东晋汉人政权管辖,故不能得出汉族王朝的边疆政策,排除B项;区域经济一直就具有多样性的特征,C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当时氐人以游牧经济为主,故“普遍重视”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2.[北京十一学校2022三模]《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可知鸿胪寺属于礼部主管外交的官员,而礼部属于尚书省,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 驾崩,庙号太宗,葬于昭陵,这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B中“仅限于”的说法错误,排除;D中“ 世界各地区”的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3.[山东宁阳2022检测]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C.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A
【详解】契丹族和汉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程度不一,通过“胡汉分治”能够适应不同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故选A;“胡汉分治”是为了巩固辽国的统治,不仅是为了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也不仅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排除BC;“胡汉分治”属于因地制宜的灵活的民族政策,不是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
4.[湖北2022考前冲刺(一)]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 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答案】A
【详解】从双方交易的主要商品来看,宋方输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和文化典籍,辽方输出的则以物质原料产品为主,这是双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贸易中的反映。可见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较游牧文明更具优势,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对榷场的管理,排除B项;交易物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较多,无法得出奢侈品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C项;榷场是双方政府按照盟约设立的交易场所,非民间走私贸易行为,排除D项。
5.[江西丰城2022期末]宋朝针对购自少数民族的马匹不合标准的问题,大臣上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朝廷“寻如旧制”。据此推知,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朝廷宗主地位
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维护边境地区稳定
【答案】D
【详解】材料讲的是朝廷对于少数民族不符合标准的马匹应淘汰的问题,大臣的建议是“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最后朝廷“寻如旧制”,说明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维护边境地区稳定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三项。
6.[海南2022模拟]元朝后期,燕山支脉居庸南口过街塔楼的壁面上镌刻了很多题记,包括用梵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和汉字书写的陀罗尼经经文,以及用后五种书面语记载的建塔功德记。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A.多种文字的创建与并存 B.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C.各民族间和谐共同发展 D.大一统国家意识的形成
【答案】B
【详解】材料表明元朝后期出现了多种文字并存的现象,据此可推知此时期存在多种文化的交流现象,而且过街塔楼的壁面上存在梵文及各民族文字,故此可佐证此时期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文字何时创建,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多种文字的并存,看不出民族间的关系,且结合所学,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仅仅反映多种文字并存,体现不出大一统国家意识,排除D项。
7.[天津2022仿真模拟]清统治者继承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入关之初即在京城建造历代帝王庙,并多次对人祀的历代帝王和配飨名臣进行调整和增补,最终建构了一个包括少数民族王朝在内的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完整统绪。清廷此举反映了
A.清朝政权的合法统治得到其他民族认可
B.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
C.清朝主动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文化
D.清朝消弭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差异和矛盾
【答案】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表达和中原王朝一脉相承的含义,B项正确;“得到其他民族认可”与材料祭祀历代帝王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沿袭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民族差异和矛盾不可能消弭,排除D项。
8.[青海西宁2022联考]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D
【详解】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D正确;题干涉及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非中央,排除A;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是实现民族自治,排除B;C表述绝对,排除。
9.[青海西宁2023开学考]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答案】C
【详解】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涉及,排除。
10.[福建厦门2023开学考]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