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
(B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B.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请简要分析。(4分)
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发灵宝站
吴伯箫
东开的辎重汽车,在函谷关下被阻于弘农河窄窄的木板桥,我们便有了在灵宝车站改乘火车的机会。啊,阔别了八月的火车,睡梦里都是汽笛的鸣声呢,像对人一样,热切地想念着。
时候是初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灵宝车站,北面正对着与铁道平行奔流东去的黄河。黄河水翻滚着混浊的泥浆,忿怒似的发着汹涌汩汩的声音。天气是阴沉的,傍晚时分而看不见夕阳,风不大却遍天弥漫着黄腾腾微细的尘沙,又清冷。
在这种乡僻野站,惯于行旅的人该会记得吧?承平年月风和日丽的时候,一定是:打扫得清清楚楚,在碎砂铺就的站台上,来往踱着穿了青色制服的路警,那么干净利落,迈着匀整的脚步,皮鞋踏地发着踏踏的声音,候车人,哪怕是辞家远别呢,心里也会透上一脉轻松。车站旁边少不了摆几个小摊,吆喊着,竞赛着嗓音的嘹亮,专等那些出门大方和候车感到无聊的顾客。车尽不来,三等候车室里无妨“摆龙门”,唱二簧;一听电话的铃声响了,呜呜的叫号吹了,白天打了红绿旗子,夜里提出了红绿灯,人们这才争着买票,扛行李,向站台一哄挤去……
于今,那情形已成了梦境了。一想到“坐火车了”,你绝不会相信这段陇海路上的火车是你可以自由乘坐的唯一的火车。这站上荒凉的情形也正是中国各条铁路各个车站一般的情形:票房没有了门,没有了窗子;递票的地方是用破碎的煤油木箱拼凑起来的。候车室没有顶,整个的露着天空。屋角落里过去是安放公共坐椅和痰盂的地方吧,现在却堆满了砖块同瓦砾。指示站名的路标,只剩了“车站”两个字歪斜地挂在要倒的柱子上。站台上看不见穿着整齐的路警,也不见戴了黄箍帽的站长那样的人物。没有小摊,没有红帽子行李夫,只零零落落三几个候车人,兵、难民,在焦躁而又忧戚地徘徊着,在小声咕噜地说话。比较嚷得高声些,话也仿佛津津有味的是一位胖胖的站务司事。
站务司事,矮矮的,胖得眼睛挤成一条细缝,说话时脸微微向上仰着,腰挺得很直,短短的两只手臂交握在背后,他正在回答一个旁边人的问话:
“……这不是飞机炸的,是隔河炮轰的,足足放了三百多炮。一炮打中了水塔,你瞧水塔全毁了;一炮照着候车室过来,就将这候车室的顶盖给揭去了。”
说着,一一指给你,并告诉你隔了黄河的东北方,那抹树林后边的高地就是敌人的炮兵阵地。
“这里来过飞机么?”有人问他。
“来过,可是没有下蛋。这里老百姓不怕飞机。说:‘喜虫(麻雀)满天飞,有几个把(屙)在人的头上!’大炮却不同,因为领教过了,不过慢慢的习惯了,也就不觉什么了。反正敌人放炮,咱就躲开;敌人不放了,咱就再回来。想到这边来是不容易的,黄河是天险,老百姓是血肉长城。”
“车站被轰的时候伤人没有?”又有人问。
“怎么没伤人!吓,二月十三那天是敌人第三次放炮,老李躲在水塔底下,不是炸得连尸首都找不着么?─—真惨!这碑上贴了个耳朵,那树上挂了半截腿。您不知道,这墙上一块块黑糊糊的地方就都是当初炸飞了的碎肉。
“啊!”四围听的人摇摇头,沉默着,正替牺牲了的人表示无限的哀悼与感触的时候,站务司事却又换了另一种语调说了另外一些事:
“哼,什么世道啊!我十五岁吃火车饭,现在五十五,整整四十年了,从没过过这种日子。内战打过多少,却总是前线弟兄们拼,绝不会乱杀乱砍,老百姓也跟着遭殃。谁怕过!现在世面却见大了。”
天黑了,夜幕盖下来,也刮起了凛冽的风。
唉,我们的地方,我们的人啊!为什么被那些野兽如此的践踏蹂躏?多少事实激动你,心狠,真足将牙根咬碎!无缘无故就跳了起来的事是常有的。然而那时轰炸罢了,侵占罢了,自家的铁路终还有几条可以往来畅达啊。如今,如今只剩了这陇海路的半段!
现在我踏着的是到火线去的路!
啊,灵宝车站,别了,车厢里摸索着向渑池进展。
已是夜里。车厢里真黑,什么亮都没有,仿佛连听人说话也要摸索着听似的。──刚好,有哪个部队里一位操四川口音的副官或传令兵一类的小伙子正在演说八路军呢,传奇一样,有枝有叶的。
“……我亲眼见过朱师长,脸黑黑的,穿得破布褴衫的。经常连个护兵也不带,就出来和老百姓一块儿晒太阳谈天。─—哼,从前还‘围剿’,好容易,四下里围得紧紧的,水泄不通,以为这回可跑不了了吧?却不知他老人家早已拄着小拐棍慢步逍遥地走了。从你眼前过,还抬头看了你一眼,你却不知道。”
“人家真行:说打日本,就打日本,自家人无论多大仇恨,都一笔勾销。”
“人家打仗也算凶,敌人明明知道八路在那里,飞机大炮一齐冲过去,却扑了个空;八路倒是从敌人屁股上打来了,一来就给他个全军覆没。”
“日本人说‘八路军神出鬼没’;老百姓说‘八路军满天飞’:你说厉害不厉害!”
听见了听的人们的笑声,才知道这位“八路通”已成了黑暗里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黑暗中希望在每个旅人的心里抬了头,自己的忧郁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车突突地向前冲着,虽然还是夜里,战地却在眼前开了花。血腥的敌人后方,变成了无畏者的乐园。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一日,潞城,故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插入了对和平年月的火车站的描写,对下文写灵宝车站的荒凉起补充和衬托作用。
B.站务司事换了另一种语调说话,说明了他对伤亡已经麻木,从侧面表现出日寇的残暴。
C.日本人和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不同说法,包含了不同的情感,都体现了八路军战术的有效。
D.由于演说生动有趣,缓解了旅途中的枯燥沉闷,“八路通”成了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翻滚的黄河、阴沉的天气、弥漫的黄沙、凛冽的风等环境描写突出了时节和地域特点,同时也渲染了特定气氛。
B.散文先写车站被日寇轰炸的现实,后写小伙子演说八路军的内容,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C.“八路通”演说八路军既有现实基础,也有“艺术加工”,塑造了八路军俭朴亲民、英勇善战、维护民族大义的形象。
D.本文以叙事为主,穿插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笔法灵动,饱含深沉的情感,给人以质朴浑厚之感。
8.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9.有研究者在研究灵宝县抗战时期的历史时,将本文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请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谈谈其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群臣谋:“汉去我远,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天子大怒,乃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往伐宛。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昭帝元凤四年,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于是大将军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帛,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立死。介子遂斩王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B.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C.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D.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时/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介子至/责其王/谢服/还奏事/迁平乐监/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域,汉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的总称,文中“大夏”“乌孙”等皆属西域。《汉书》中记载了苏武出使西域之事。
B.质子,古代为了表示臣服或守信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大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文中的安归是被送往匈奴当质子的楼兰王之子。
C.阙,古代皇宫门前两边的高大望楼,泛指帝王住所。文中“阙下”同“陛下”,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的“阙”含义不同。
D.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四夷”也是同样的含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宛君臣认为汉相距遥远,又有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难以出动大军攻打自己,所以拒绝了汉的要求,这成为汉伐宛的导火索。
B.大宛的行为激怒了汉天子,汉天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但他不为所动,并且处罚了持反对意见的邓光等人。
C.傅介子认为楼兰反复无常,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主动请求前去刺杀楼兰王,并以此向各国显示大汉的国威,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D.傅介子利用楼兰王的贪财心理,以退为进,诱使他前来相见,伏下武士刺杀了他,随后将他的首级飞马送回大汉朝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2)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
14.司马光认为刺杀楼兰王有哪些危害?请概括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了秋高气爽、雨过天晴的景象,诗人病愈登亭,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
B.颔联写病愈后频频把盏,借助美酒消渴解馋,天长日久郁积的情绪借梦境暂得缓解。
C.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两者都用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
D.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
16.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新事物层出不穷,终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
18.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除了出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外,我们很少在其他遗址上出现类似的榫卯技术。这使一些人怀疑那是一个孤例,而鸡叫城遗址出土的这些榫卯结构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人有一项技术是①_____________的,那就是不用一颗钉子,就能使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榫卯技术。什么是榫卯技术呢?这是一种用特定结构形式实现木与木相连接的技术,其中凸出部分为“榫”,又叫“榫头”,凹进部分为“卯”,也叫“卯眼”。这种技术无需一颗铁钉,更不用胶水,就可以使凹凸部分②_____________。
中国人掌握榫卯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人早在7000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榫卯技术,这里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是③_____________发现的最早的榫卯结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结合材料,为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下一个合适的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
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2.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弹一星”事业是辉煌的, ① 。它的神秘需要用无私的精神支撑,用奉献的精神坚守。1961年的一天,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王淦昌接受了一份特殊的工作。他被告知,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1963年,被称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在学术界突然消失,从此踏入了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潜心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 ② ,还有成千上万与他们共同奋斗的普通建设者,他们在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道路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③ ,有太多人的奉献和牺牲。他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成就了“两弹一星”伟业,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旦加入,海外一切联系就必须断绝
B.要么加入这一任务,要么断绝一切海外联系
C.一旦加入,就必须断绝一切海外联系
D.要断绝海外一切联系,才能加入这一任务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人类发展史显示,就地理空间维度而言,科技与人才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那些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往往集聚更多人才,产生更多创新成果。16世纪以来,世界先后形成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5个新科学和人才中心,带动了所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华罗庚、钱学森、陈景润、屠呦呦、袁隆平等“大先生”,以探索学术前沿的坚毅勇气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成为知识分子的榜样和楷模。特别是一代代坚守在特殊岗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优秀人才,一代代坚守在最基层、最艰苦、最一线的祖国最需要地方,在平凡岗位干着不平凡事业的优秀人才,以其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凸显着“国之大者”的品格。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结合材料,以“奋斗正青春,以才著华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有误,不是作品标识达到的高度,而是这些作品集中体现的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B.“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有误,依据原文“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偷换概念,这是两个不同的“程派”和“角儿对技艺的执着”。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有误,初衷不对,依据原文“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陈澄的向人大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它,传承它,而非“挽救危亡的淮剧”。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有误,依据原文“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概念范围缩小,文本说的是“艺术”,却表述成“戏剧”。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经典老戏魅力永存不过时。A.“《白毛女》拍成电影后”不适合,不是戏剧,且侧重演员的生动表演。C.“现代评剧”不适合,文本更多表现经典老戏。D.未成品,不足以作为论据。故选B。
4.答案:①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②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只有借助具体剧作,才能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读者理解。③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问“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先找出材料一使用了哪些例子,从中概括出其剧目都是经典老戏,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例子充分说明经典剧目不过时的真正原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等。例证法的表达效果,可从三点考虑,例证法做出推演,例证法使之含义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答案:①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②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③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④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明确“依据上述材料”充分说明答案应从材料里概括。另外,问题核心是“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强调“戏剧人”怎么做。
6.答案:C
解析:A.“对下文写灵宝车站的荒凉起补充作用”错误,写承平时期的火车站与下文写灵宝车站形成了对比,反衬了灵宝车站的荒凉;B.“对伤亡已经麻木”错误,从上文言谈可见,他对日寇是愤恨的,对战争的胜利是自信的,换了语调表明他不愿一味沉浸在哀悼中。D.“八路通”成了半车人倾听的中心不是因为他演说生动有趣,而是因为八路军受到人们的爱戴,给人们希望。
7.答案:B
解析:“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欲扬先抑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文中轰炸的现实表达的是对日寇的愤恨,后面演说八路军的内容表现的是对八路军的赞美,对战争必胜的信念,表现的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抑扬之分。
8.答案:①得到改乘火车的机会时,心情是激动的;②看到灵宝车站的荒凉时,心情是忧戚的;③得知日寇轰炸灵宝车站的暴行时,心情是愤恨的(或听到站务司事讲述日寇轰炸后的惨烈时,心情是悲痛的);④听到演说八路的内容后内心充满希望。
解析:结合“我们便有了在灵宝车站改乘火车的机会。啊,阔别了八月的火车,睡梦里都是汽笛的鸣声呢,像对人一样,热切地想念着”分析,感叹与“热切地想念”表明得到改乘火车的机会时,心情是激动的。结合“这站上荒凉的情形也正是中国各条铁路各个车站一般的情形:票房没有了门,没有了窗子;递票的地方是用破碎的煤油木箱拼凑起来的”“没有小摊,没有红帽子行李夫,只零零落落三几个候车人,兵、难民,在焦躁而又忧戚地徘徊着”,环境荒凉,人们焦躁而忧戚,可知看到灵宝车站的荒凉时,心情是忧戚的。“真惨!这碑上贴了个耳朵,那树上挂了半截腿。您不知道,这墙上一块块黑糊糊的地方就都是当初炸飞了的碎肉……唉,我们的地方,我们的人啊!为什么被那些野兽如此的践踏蹂躏?多少事实激动你,心狠,真足将牙根咬碎”,得知日寇轰炸灵宝车站的暴行时,心情是愤恨的。“日本人说‘八路军神出鬼没’;老百姓说‘八路军满天飞’:你说厉害不厉害!”“黑暗中希望在每个旅人的心里抬了头……”,听到演说八路的内容后内心充满希望。
9.答案:①内容真实,可信度高;②散文内容为作者的所见所闻,对相关的时间、地点进行了准确的记录;③站务司事为暴行的受害者和见证人,他的言谈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或站务司事的语言口语化,富于地方特色,体现了真实性);④情感真挚,反映了抗日时期民众的情绪和态度;⑤对火车站的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写,重现了轰炸对车站的破坏;⑥记录详实、具体,再现了日寇的罪行。
解析:研究者将本文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表明本文内容真实可信,且记录较详实。据此筛选概括信息即可。内容真实,可信度高。本文体裁为散文,散文内容为作者的所见所闻,“时候是初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灵宝车站,北面正对着与铁道平行奔流东去的黄河”等内容对相关的时间、地点进行了准确的记录。“没有红帽子行李夫,只零零落落三几个候车人,兵、难民,在焦躁而又忧戚地徘徊着,替牺牲了的人表示无限的哀悼与感触”“听见了听的人们的笑声,才知道这位‘八路通’已成了黑暗里半车人倾听的中心”“血腥的敌人后方,变成了无畏者的乐园”等内容情感真挚,反映了抗日时期民众的情绪和态度。“站务司事,矮矮的,胖得眼睛挤成一条细缝,说话时脸微微向上仰着,腰挺得很直,短短的两只手臂交握在背后,他正在回答一个旁边人的问话:‘……这不是飞机炸的,是隔河炮轰的……’”,站务司事为暴行的受害者和见证人,他的言谈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记录详实、具体,再现了日寇的罪行。“票房没有了门,没有了窗子;递票的地方是用破碎的煤油木箱拼凑起来的。候车室没有顶,整个的露着天空。屋角落里过去是安放公共坐椅和痰盂的地方吧,现在却堆满了砖块同瓦砾”等内容对火车站的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写,重现了轰炸对车站的破坏。“……这不是飞机炸的,是隔河炮轰的,足足放了三百多炮。一炮打中了水塔,你瞧……”“那抹树林后边的高地就是敌人的炮兵阵地……老李躲在水塔底下,不是炸得连尸首都找不着么?─—真惨”,站务司事的言谈具体记录了日军驻地、暴行以及民众遭受的苦难。
10.答案:A
解析:“时”是“当时”之意,作为时间词应放在句首,不放在句末,排除BD。“责”的宾语是“其王”,动宾之间不能断开;“谢服”主语是楼兰王,“还奏事”主语是傅介子,“谢服”后断开,排除C。
11.答案:C
解析:“阙下”指宫阙之下,原文中“北阙下”是地点,不代指皇帝。
12.答案:B
解析:“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错误。原文为“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意思是,太初三年,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
13.答案:(1)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
(2)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
解析:参考译文: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内,藏起来不肯给汉朝。”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说:“汉朝离我们很远,如果它从北面出兵,有匈奴阻挠,从南面出兵,缺乏水草,又往往没有城郭,大多缺乏粮食。这种情况又怎么能派大军来呢?汉朝对我们没什么办法。”于是不肯(把马)给汉使。汉使发怒,扬言要砸碎金马,然后离开。大宛的显贵十分生气地说:“汉使太轻视我们!”驱逐汉使离开,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拦截攻杀汉使。汉武帝大怒,便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前去讨伐大宛国。太初三年(前102年),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集中力量攻打匈奴。汉武帝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渐渐地轻视汉朝。而且大宛的好马得不到,乌孙、轮台等国也会看轻和苛待汉朝使者,汉朝会被外国耻笑。于是查办了说讨伐大宛不好的邓光等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楼兰国王死了,匈奴最先知道消息,便让在匈奴充当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归回国,安归得以立为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入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去责问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多次反复却不加讨伐,并且也没有惩戒。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西域各国显示我国的国威。”于是大将军霍光禀告昭帝,昭帝派他前往。傅介子与士卒携带黄金布帛,以赏赐外国的名义向外扬言。到了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态度冷淡。傅介子假装带人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派翻译回去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和锦绣来赏赐各国,楼兰王不来接受,我要离开到西部各国去了。”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亲自来见使者。傅介子与他对坐共饮,拿出财物展示给他看,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皇帝派我来秘密报告大王一些事。”楼兰王站起,跟随傅介子走入后帐,屏退侍从密谈,这时两名壮士突然从后面刺向楼兰王,楼兰王当即死去。傅介子随即砍下楼兰国王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长安,将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
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对待戎狄的态度应该是,如果他们背叛,就出兵讨伐,顺服了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已经认罪,却接着诛杀他,以后再有背叛者,就难以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对其惩罚)。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况且凭借大汉的强盛,却对蛮夷使用盗贼一样的计谋,不也值得羞耻吗!
14.答案:①以后叛乱者不再归服;②他国不再信任;③国家形象受损。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颔联写病愈后频频把盏,借助美酒消渴解馋”分析有误,并非借酒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不可消除,不得不借助酒消愁。故选B。
16.答案:本诗描写了清蝉、暮鸦、斜阳、衰草、荒城、菊花、秋风等意象,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被贬后的凄冷孤苦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译文: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病后饮酒,不知满足,睡梦醒后,靠着楼栏远远眺望,心中生起无限乡情。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我又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只觉秋风从发上生起。《病后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贺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这首诗中的意象有清蝉、暮鸦、斜阳、衰草等。这些意象有一个共同点,显得萧瑟衰颓。所以是借这些意象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结合注解可知,这是诗人被贬之后所做,而且还生着病。所以是借萧瑟凄凉意境的营造传达出被贬的落寞与凄凉之感,后面还说到“故园又负黄华约”,又辜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不得归乡,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17.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8.答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9.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答案:①独一无二;②浑然一体;③迄今为止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21.答案:示例:一种在建筑中使用的通过凸出的榫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
22.答案:示例: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前,除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外,我们很少在其他遗址上发现类似的榫卯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23.答案:C
解析:由后文“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可知,“断绝海外联系”与后文衔接最紧密,排除D项。“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省略了主语“他”,所以前句主语不能是“海外一切联系”,排除A项。“加入这一任务”与“断绝一切海外联系”不是选择的关系,而是条件关系,排除B项。
24.答案:示例:①又是神秘的;②除了这些著名科学家;③在“两弹一星”事业中
25.答案:略
解析:【立意示例】
材料分为三个部分,材料一强调人才的作用,材料二介绍新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形成与作用,材料三介绍优秀人才凸显的“国之大者”的品格。“结合材料,以‘奋斗正青春,以才著华章’为主题”,要求写作者要有“青年成才意识”,不可忽视“为国著华章”的追求。因此,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一、青年成才,振兴中华。
二、众青年努力成才,齐聚力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三、秉承先贤(“大先生”)精神,成才兴伟业。
四、努力成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