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0 21: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这是一条连接欧亚的长路
见证了两千年历史的沧桑之变
多种文化在此交汇,无数话剧在这里上演
这条路走过多少胡商贩客,驿马戍(shù)卒
这条路又走过多少弘法僧侣,求道信徒
这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道路,独一无二的道路
这就是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的地理概念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控 制
痛 恨
阳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
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驱赶,匈奴单于还把大月氏国王的头盖骨制成“饮器”。
堂邑父
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招 贤 令
自古以来,我族人民
常被匈奴压迫,黄河
附近的人民更常遭匈
奴骚挠,为大举反击
匈奴,现招募一勇士
出使西域,联合大月
氏,共同夹击匈奴,
重赏。钦此!

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
完成什么任务?
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思考: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东晋 法显《佛国记》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凉州词 唐·王之涣
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扣押,缺乏食物。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玉门关
阳关
今甘肃临洮
长安
河西走廊
天山南麓
大宛
大月氏
陇西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
往返路线示意方向
昆仑山北麓
今阿姆河
今中亚费尔
干纳盆地
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比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目的
作用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和汉朝往来愿望
公元前119年
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
互派使节,
交往日趋频繁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促进了西汉与西域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天山南路,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上通道。经由此路,精美的中国丝绸等物品源源不断输往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因德国人李希霍芬译为“Silkroad”而被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背景
运输的主要物品
路线
丝绸
张骞开辟通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陆上丝绸之路
西来
东去
良种马、香料、宝石、葡萄、石榴、核桃、歌舞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丝绸、瓷器、茶叶
河西走廊
西亚
往欧洲
今新疆地区
长安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西亚
欧洲
陆上丝绸之路路线
广东沿海港口
马来半岛
孟加拉湾沿岸
印度半岛南端
海上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商业之路
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已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代名词
丝绸之路的意义

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西汉)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一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从此,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置
颁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食,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管辖范围:
背景:
意义
时间:
时间--
原因--
结果--
公元73年(东汉明帝)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时派部下 出使 。到达安息后受阻,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他的儿子_______再次出使西域。
甘英
大秦
班勇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外交家。史学家
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
张骞两次通西域
时间
结果
意义
二、丝绸之路
路线
意义
三、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班超经营西域
1.《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是指张骞出使(  )
A.西域 B.西藏
C.西非 D.西欧
返回
A
2.[2021·呼和浩特]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书》称此为“凿空”之举。此举(  )
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B.建立了对西域有效的管辖
C.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D.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返回
D
3.下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临淄
返回
B
4.下列物种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返回
C
5.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返回
C
6.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这些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沿此线路最远可以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是(  )
A.朝鲜半岛、日本 B.南海诸岛、苏禄
C.印度半岛、锡兰 D.阿拉伯、俄罗斯
返回
C
7.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标志着新疆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甘英出使大秦 D.丝绸之路的开辟
返回
B
8.[易错题]东汉明帝时,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促进民族交融,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班超
C.班勇 D.甘英
返回
B
1.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返回
【点拨】通过材料“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可知,张骞通西域后,马其顿音乐由西域传到了中原。这说明张骞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A符合题意。B、C、D与材料不符。
2.[史料实证] 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到达过波斯湾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和东南亚都属于中国版图
返回
【点拨】结合题干中信息“新疆”“汉代的丝织品”“马来西亚”“与汉代……相似的陶片”“印度尼西亚”“汉代的钱币”分析,这些与陆、海丝绸之路有关,符合题意的是C。
【答案】C
3.七年级(1)班的同学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后,把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的疆域进行了对比,发现西汉在西北地区拓展了大片领土。这一变化的发生是因为(  )
A.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B.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C.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D.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D
返回
4.“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
【点拨】结合题干中信息“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文化运河”分析,选项A、C、D均是通过“丝绸之路”交流的物品或技术,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是通过“丝绸之路”,故选B。
【答案】B
返回
5.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于哪个时期?(2分)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6分)
时期:汉武帝时期。主要原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