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摘、掏”3个字;会写“祖先、浓绿、一望无边、蓝天、赛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积累“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猜测祖先的活动。
教学重点: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摘、掏”3个字;会写“祖先、浓绿、一望无边、蓝天、赛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教学难点:
积累“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猜测祖先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看图认识摇篮。
2.指名读课题,正音:祖。
3.识记“祖”字。
(1)(出示“示”的演变)理解:“示”最早的意思就是祭祀用的神台,“礻”的字一般和祭祀有关。
(2)组词识字。
(3)书写指导“祖”。(板书课题)
5.齐读课题。
6.反馈预习单:同学们提的最多两个问题和最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1:祖先的摇篮是什么?
问题2:这是个怎样的摇篮?
问题3:祖先们在摇篮里做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2.反馈问题1,交流你从诗歌哪些地方发现的?
预设:①第一小节: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②第四小节: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三、围绕课后问题2,学习第1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问题2:这是个怎样的摇篮?(正音:“啊”和“篮”的韵尾-n在一起,读nɑ)
2.反馈问题2。
预设:真有意思,这是多大摇篮啊!
3.你还从哪里知道摇篮很大?
预设: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浓绿的树荫。
4.指导朗读。
5.欣赏视频,齐读第1小节。
四、围绕课后问题3,学习2、3小节
1.问题3:我们的祖先会在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里会做些什么呢?请你自由读2、3小节,用波浪线画一画祖先们在原始森林做了什么。
预设:摘野果 掏鹊蛋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 逮绿蝈蝈 捉红蜻蜓
2.聚焦第二小节,体会动词的准确性,指导读好问句。
(1)摘野果 掏鹊蛋
①创设情境:师扮大树,生体验“掏鹊蛋”,观察“掏”的动作。
②出示字典释义,理解“掏”的意思,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③联系生活,拓展动词“掏”的运用。
(2)尝试把“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改成和“掏鹊蛋”一样的形式。
( )野兔 ( )蘑菇
再回归文本,体会诗歌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3)指导朗读。
(4)抓住关键词“我想——”、“可曾”、“吗”,体会猜测的语气,指导读好问句。
3.聚焦第3小节,迁移问句读法,感悟活动之趣。
(1)指名读,并反馈交流:哪个活动最有意思?(随机学习)
①逗小松鼠
识“逗”,看图猜测祖先们会怎么逗小松鼠。
②采野蔷薇
观察“蔷薇”字形,你发现了什么?预设:草字头;形声字
巩固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拓展认识花名,列举:芙蓉、茉莉、芍药。
③逮绿蝈蝈
结合“逮”的古文形态识“逮”。
创设情境,体验逮蝈蝈,感受活动之趣。
④捉红蜻蜓,请你带大家读。
(2)对比朗读,感悟活动之趣。
(3)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2、3小节。
5.仔细观察,你觉得这些表示活动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预设:第一个字都是动词,后面都是名词。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三题连线部分。
(2)你觉得祖先们还会在这样的原始森林里做什么?展开想象,大胆猜测。
师随机点拨,生反馈交流词语。
五、书写指导
1.书写两个和手有关的动词:摘、掏。
2.观察生字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
预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同高
3.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评价反馈练字作品。